次?3、再听乐曲:边听边分析乐曲回旋曲式的音乐结构。 4、聆听根据《波罗维茨舞曲》改编,由莎拉布莱曼演唱的《天堂里的陌生人》 四、小结 俄罗斯的音乐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无论讽刺歌曲、民歌还是歌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或奔放豪迈,或优美悠长。音乐没有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有人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它来自内心,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和实践。老师愿音乐在你们的心中绽放绚丽夺目的色彩! 五、师生再见!下课! <<工作动态分析>>实验小学教者姚旭琲教育者的文章《连绵白桦林》教学设计。 万水千山:《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执教反思。 从学生的眼光中看到自己《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执教反思 教学情感性的课文是我个人最难把握的,难,在于让学生超越彼时彼地客观的束缚,将思想和情感引渡到课文描绘的意境当中,这种思想与情感的凭虚御风,对于我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这一类课文,常常是点到为止,不敢也无能深入。 而《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一如既往地又走到了眼前。我在想,这一次,总得比以前上得好一点吧,不要让自己觉得,一年又一年,老是没有长进。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让学生体会扬科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脑子里想了许多天才的音乐家的名字,海顿、亨德尔,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柏辽兹,帕格尼尼……。尤其想到了莫扎特和肖邦,前者是天才中的天才,像扬科,后者是波兰人,我想可能是显克微支是以肖邦为原型,创造了扬科。这是我早晨六点多在书房里想的问题,在学习课文1至5段中,我穿插讲了莫扎特、肖邦,学生为这些天才惊讶咋舌,但穿插不紧凑,课上得很紧,对文本不够深入,读得不足。感觉有一点遗憾。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让学生通过小提琴的故事,体会扬科的可怜,地主的可恶,不公社会的可憎。扬科的“可怜”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经线,联结着课文所有的珍宝。 先是引入:扬科对自然的声响有着天才般的敏感,凡是乡村,大自然中能听得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大自然的音响,唯有天才的耳朵才捕捉得到,才能感觉他的神奇。那么当真正的音乐传到他的耳朵中,他该怎样的反应呢? 回答的当然是“很激动”、“很想听”、“听得入了迷”之类的描述性的词语,这个我原已料到,没有料到的,是一个学生说“如痴如醉”。 还是看课文吧。学生读的读,划的划。 交流时,着重两句: ① 村上的更夫常常看见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 读后根据文字想像店内店外不同的情形。学生描述得不错:小提琴、大提琴、美丽少女、跳舞、歌唱、酒巴台,大肚子老板,香烟,灯光闪烁,摇动……基本让学生进入了联想的虚拟空间里,领略到类似美国西部牛仔的风情。 对于这种想像的探索学生很是刺激,他们的眼睛闪着光彩。 接下来想像扬科听这种美好乐间时的如痴如醉,忘记离开,似乎也水到渠成。 ② 扬科用树皮和马?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针对这句,学生先说了自己的想法。 接着引了一下:请看图,这张图对应哪一段话?上面画了什么? 这是一幅水彩画,最擅长表现的是苍茫,迷离,惆怅等。 学生有感应。说是孤独,说是拉给自己听,说是风吹草动,说是天色已晚,说是大雨欲来,说是金黄的头发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我说我感觉扬科已经忘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活在音乐中。他是神从天堂派来的孩子,所以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实际上我说到这里,差点把自己感动了。昨天准备了的东西,在昨天没有派上用场,今天好像灵感光临。 而学生也静心地听着,目光差不多集中在我身上 第二引:如果这把小提琴是真的呢? 学生开始贡献词语:拉得忘记吃饭,忘记睡觉(废寝忘食),如痴如醉…… 所以当扬科看到真正的小提琴,他就会奋不顾身,就像飞蛾扑火。请说说,哪些描写让你难受,使你不安,使你对扬科产生同情? 第一位学生先说了后面一句: 1、管家把更夫找来,对他说:带他去,打他一顿…… 为什么难受呢? 答案很多:主要有:太弱小了,吓呆了,没有反抗,惊恐。 第二问:“他哪里知道人家要把他怎么样呢?”人家到底把他怎样了呢?请想象一下? 学生说的时候,有几个女同学低下了头,也许是不堪回首吧。 第三问:没有人帮助他,甚至没有人知道他。要是扬科的父亲在身边,会怎样做? 群情激愤,目光里喷着怒火:揍那个更夫。杀了他。和他拚命。保护扬科。 第四问:你们觉得管家和更夫怎样? 答案纷纷: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没有人情味。去死吧。罪恶。 传来了一个不同的声音:管家还有人情味,不让扬科去坐牢,更夫太没有人性了,把扬科打死! 第五问:那么你们说管家有没有人情味呢? 没有似乎没有理由来反驳,目光里充满了探索。 后来终于有人想出来了,用的是反问:看了看小提琴就要叫人打一顿,这算有人情味吗? 还有哪些描写让你难受? 2、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歌唱。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上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 学生说:扬科现在快要死了。他身边还有一把树皮做的小提琴陪着他。 又是一个声音:他摸过了小提琴,现在就算是死了,也知足了。 我一时语塞。心想:扬科该知足了吗? 我总感觉他的想法有问题,我还没有想出回应的办法,他已经坐下。 反问:你们认为扬科是带着满意离开人世的吗? 这下,学生似乎苏醒过来: 只是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该被打死吗? 扬科太可怜了,地主和管家他们太可恶了。 扬科死不瞑目。 有了反驳的充分理由,学生来了劲,目光里神采飞扬。 有一个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站起来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我解释说:这位同学的意思是说:扬科早知道是今天这样,当初就一定不会去喜欢音乐。那么难道喜欢音乐在错吗? 等到课上完了,我对这个处理觉得不妥。我没有让他说说他用这个词的想法,也许这位学生当时可能要说的是:要是扬科知道碰一下小提琴会是这样的结果,当初他就不会去碰小提琴。但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理解到扬科之死是这个社会的不公正造成的。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想到的仍旧是扬科自身的因素。 所以我问:扬科要是生在富人家,他的命运将会怎样? 通过想象,才真正懂得: 扬科喜欢音乐还道有错吗? 错的是地主,是这个不公的社会。 看来学生这才真正把住了主旨。 最后一问:白桦树在扬科的头上不住的号叫?它在号叫什么?几位学生说过,其它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满是期待的目光。可惜下课的音乐响起来了 一课下来,不够的是读。不够的是语言训练。不够还有10、11比较精彩的两个自然段没有去把握。下一节课,再去学习,会感觉炒冷饭。但要是这些都具备了,也许另外方面就不足了。课堂是遗憾的,是这个意思。但有一点我感到满足,就是:学生体会得比较深入,学生参与的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