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锋: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 内容提要:在当前信息化进程中,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不断跳入人们的视野,博客便是其中之一,它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理念,本文试图从学校教研的角度来阐述博客的具体应用,探索博客支持下的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 随着学校硬件设备的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开始进入教师的日常工作,特别是电子备课的实行,减轻了教师不少重复劳动,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优化教学设计,相当多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与网络,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色彩。学校开始要求教师上交教育教学方面的各种电子材料,方便了教导处对资料的处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可以说,现在学校的日常运行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但据我观察,大多数学校都停留在这种浅层次的应用上,计算机只是充当“助手”的角色,计算机和学校各项工作之间的结合还没有达到“无缝”程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在信息化的应用上还有些被动,或者说是无意识在用着,没有主动地去思考,如何让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师的工作“伙伴”,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我认为,近来网络上日趋流行的“博客”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让教师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自己的成长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并以此吸引同行与专家的加入,为成长注入强大动力。 学校校本教研现状 美国的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样一个公式,其实教师并不缺少经验,而是缺少对自己工作的经常性反思,没有把自己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写一些反思性的文章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反思不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而是在大量阅读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的反思,是现代版的“拿来主义”!许多教育管理者也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制定了学校教研活动的规章制度,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几乎流于形式,即使有学校开展了教研活动,教师也只是上交各种教研资料,缺乏交流,还是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出教师团队的智慧。 博客支持下的校本教研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看一些学校网站,安装博客系统的还不少,但大多比较“冷清”,网志统计数量不高,有的教师甚至只是表了一下态(注册了用户名)。更让人觉得遗憾得是,教师相互之间很少“串门”,日志的阅读和回复不多,也就是说,教师把这项工作当作是额外的劳动量,在无奈之余应付了事。在这种状态下,博客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还不如静态的个人主页,因为博客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交流,通过交流一个人不再只拥有一个“苹果”。为了让教师能够自觉地使用博客,把它作为自身的需要,学校可以把教研活动和博客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要让教师感觉到做一个博客的同时,也是在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 博客支持下的网络教研优势 零技术 从网管的角度看,利用网上提供的源代码很容易在学校网站上搭建一个博客系统,只要做好服务器的安全工作,并时常留意官方网站提供的系统补丁。从教师角度看,只要会浏览网页和输入文字,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这对制作个人主页的技术含量来说简直是“小菜”。 零时间 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有时间限制,如备课组的研讨时间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即使是全校性的教研活动,在组织上也比较麻烦,因为教师每天都有必定的工作内容,学校和教师都必须要在工作与活动之间做出平衡的安排,这不可避免地对活动的效果产生影响。有了网络教研,教师随时可以在网上参与,并且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开放性 首先是专业开放。传统的教研活动在学科、年级上是有区分的,而在网上可以跨学科、跨年级浏览。其次是空间开放。网络教研极大的拓宽了参与的人群范围,校外人士很方便地参与进来,甚至还可以邀请网络嘉宾。 博客支持下的网络教研开展设想 建立部门列表 为了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各部门的信息,网管要在博客系统专题分类上建立学校各部门的列表,并有专人负责更新,把一些最新活动消息发布在博客上,当然这类信息要与教研有关,如果与教研无关的信息可以发布在学校网站公告栏。如教科室,先在教科室栏目建立“最新消息”子栏目,再根据活动名称建立相应子栏目,如“语文案例评比”,教师提交案例时,在日志的系统分类上选择“语文案例评比”,这样教科室可以很方便地查看教师提交情况,还可以在案例下面注上修改意见,其他教师也可以参与发表看法。 教学活动交流 首先学校要根据活动安排,在博客系统上建立以活动名称命名的子栏目,这要放在举办部门的系统列表上。活动开展后,要求上公开课的教师及时把教学设计发到网上,没听到课的教师马上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并参与评课,当然,听课的教师把自己的现场发言整理后同样要放在网上,上课教师就能采百家之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如果网络环境允许,还可以把课堂实录用视频形式发布。 撰写教学反思 现在很多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教后记,一课一思,直接写在备课本上,但教师有时忙起来就会顾不上写,而且同轨教师之间的想法也不能够共享。有了博客,就很容易解决,每个人的博客上有一个“日历”,一看这张时间表,想不写也难了,你想看别人上同样内容的感受,点点鼠标就能看到。 各种资料归档 教师经常要上交各种资料,如我校教师每二周的教育随笔、班主任的工作案例、少先队方面资料等,是不是也可以用博客来实现无纸化办公呢?虽然用其它形也可以,如论坛、FTP,但博客更容易做到资料的管理。 结语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硬件投入已经不再是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深化的障碍,而如何充分应用现有设备为教育服务却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千万不能让信息化工程成为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学校办学资金充裕,可以考虑采用教育软件公司开发的校园信息化系统,这更能为学校量身定做。但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采用网上提供的免费源代码也能做到。现在大家用得比较普遍的是新闻系统、论坛和博客。论坛与博客都为学校网站增强了互动性,校园网因此而充满了精彩,应该说这二个系统在功能上有些相似,论坛在发起讨论上比较方便,而博客则对数据容易分类管理,本文仅仅从博客与校本教研的结合上作一些探索,当然我们在运用网络时,不能忘了要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做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星星 <教研工作>黄利锋老师作品让反思成为教师的思维习惯。 佚名:《菱形》教学反思。教 学 反 思 《菱形》这节课的学习,我采用了“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继而由一般到特殊,通过多媒体演示,一般平行四边形变化成菱形的过程,学生观察对比得出菱形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即菱形的性质;然后通过对菱形轴对称性质的演示:把菱形沿对称轴对折再对折,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剪一个象上面那样的直角三角形,判断其展开图是否为菱形。先让学生猜想,再动手实践,最后升华到理论层次,得出菱形的判别方法。在整个新知生成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和积极思维状态,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之中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2、对学生没有完全放开,给他们的活动空间相对比较小,这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改正,以求更加完美。<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菱形》教学反思。 和桥小学教育工作者沈晶教学人:《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沈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联系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学会测量周长。 教学准备:各种图形,直尺、卷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各种漂亮的树叶吗?老师现在就带领大家去欣赏树叶好吗? 这些树叶漂亮吗?想不想动手描一描树叶的形状? 请你在练习纸上,用笔沿着树叶的边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 谁来说一下,你是怎么描的?从哪里开始描的,又到哪里结束? 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树叶的周长。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儿童游泳池去看看(课件出示游泳池图片) 谁愿意上来指出池口的边线?它是从哪里到哪里?刚才这位同学指出池口黑色边线的长也就是池口的什么? (周长) 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出示数学书. 2.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的周长. 举例:你还能指出教室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 (如黑板面、三角板等) 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周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电脑演示) 3.刚才同学们指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老师还有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 有谁愿意把你描好的边线展示给大家看看.(展示学生作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你们描的这些图形边线的长其实也就是这些图形的什么? (周长) 那么谁愿意上来指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4、练一练 判断:红色部分是不是下列平面图形的周长?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一眼就判断出来了。咱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其实周长的知识还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长的世界,共同去探索周长的秘密。 三、 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 自主探究。 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信封,一号信封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明片、一枚硬币、一张树叶。二号信封里面有一根毛线、一把尺。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一号信封里面物体表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拿出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活动要求:选择什么测量工具? 怎样测量周长? 组内怎样分工?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周长,并填写记录表。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1元硬币面的周长、一张树叶,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 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1)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 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2) 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4) 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和树叶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和树叶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 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是聪明爱思考的好学生,所以老师想出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思考: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小组讨论。 五、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周长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演示) <<工作动态分析>>和桥小学教育工作者沈晶教学人的文章《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中学教师徐乐益老师:苏州园林。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2、了解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自学互助 1、理清结构,把握脉络 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提问,共同探究。 提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讨论归纳: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 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 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归纳: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三、语言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准确 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 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 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 设问:第3段。 比喻:第3段。 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四、小结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下面一段文字综合运用了说明、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你能就此作些分析吗?试写一段分析文字,并说说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意义。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对照《苏州园林》,说说故宫、颐和园建筑与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特点。 三.作业布置 作文《我的家》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四、板书设计 地位和影响:标本 总 共同特征:图画美 由 主 大处研究 到 苏州园林 分 次 细部注意 总 不止这些 引人寻味 五、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学习课文之前对说明文这种文体进行复习,了解它的体裁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知识,然后再列举其它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达到复习的目的。 <<工作动态分析>>中学教师徐乐益老师的文章苏州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