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由来:
回顾历史,阅读教学走过了由解放前的“背读”到建国后的“讲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导读”这一发展历程(近来又有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导读”导在先,读在后,学生的读是为了配合老师的“导”(教);“研读”则有悖语文的人文性、汉语言的意合性这些基本特性。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语文阅读应是审美欣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将阅读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我们以为 “赏读”的提法更富于学科特色,更赋有人文关怀。
二、我们的认识:
1、阅读是什么?是摄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是发现美的旅程。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读进去”,对语言材料深刻体验:沉入情境,感受形象、领悟意蕴、产生情感共振;能够被一些词句的色彩所吸引,语言节奏的强弱所震撼,情调和风格特色所倾迷。——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移情审美能力。 3、阅读是个体的自在行为,但还需在群体交流中促发提升。——阅读是吸收与吐纳、欣赏与被欣赏的统一过程。
三、研究的意义:
1、规范教师的教。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读品赏析。①赏人情,明事理,获取精神的滋养。②赏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生成语言能力。 2、鼓励并引导学生的读。首先“赏读”给学生以温暖的心理暗示:阅读是有情趣,可以带来审美愉悦的。其次明确了语文学习的方向:积极阅读,以敏锐的语言感觉洞察语言材料并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
四、研究的内容:
课堂赏读的案例研究(如何引导、促进学生赏读悟道,课堂上是怎样进行的?为什么这么做?效果分析。得失反思。) 促进学生赏读能力提高的其它相关研究:赏读与课堂文化,赏读与课外作业,赏读与考试评价等。
五、研究的方法:
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重点是进行课堂赏读案例研究。 1、什么是案例?案例对真实事件的具体描写,其中所包括的内容,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且富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启发性。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2、案例研究的步骤: 策划型: 课前以“赏读”思路策划“案例”——课堂实施“案例”——课后总结“案例” 偶得型:在偶然的教学情境下,师生的智慧碰撞,擦拭出创造的火花。——课后对这一案例进行理论阐发和规律探寻。 3、案例写作的过程: 第一步,收集、整理实践素材(自己的或他人的);第二步,经过分析研究,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这实际上就是反思;第三步,进一步把相关事件串联起来进行剖析,举一反三,寻找理论的支持,写出有质量的案例。 4、案例写作的样式: 主题与背景——细节与结果——诠释与研究
六、课题组组织
动态组织。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只要能够积极参与研究,及时完成总结任务,便是课题组的成员。(已确立)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材料:课题研究报告、“赏读”案例、教学论文。 2、影像材料:“赏读”课堂教学实录 3、一批研究型教师的茁壮成长。 八、研究时间:2003年9月—2005年7月 九、研究要求: 每学期期中前完成案例1—2篇,期中后再完成案例1篇,学期结束完成赏读教学研究经验文章1篇。
张继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某个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就会锲而不舍地去探究它、钻研它。在活动中,兴趣可以给人以巨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就能体验到愉快和满足,就会很乐意的投入到活动中去。教育家乌缨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作为老师,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中求学,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产生主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一、巧设悬念,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儿童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奇、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这一年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创设学习情境,制造悬念,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先用课件出示一个动画:悟空分西瓜,悟空问:“八戒,你是要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还是要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八戒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五分之一。”当八戒如愿以偿地分到了这个西瓜的五分之一后,却大乎“上当!上当!”这时教师随机提问:“八戒为什么说上当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接着就说:“今天我们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