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工作者史秋勤教学人:五音《什么结籽高又高》。《什么结籽高又高》教学设计 宜兴市新庄小学 史秋勤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南海风情》 1、欣赏《山歌好比春江水》 2、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 教材分析: 1、《什么结籽高又高》这首歌曲选自歌舞剧《刘三姐》,由著名音乐家雷振邦编曲,音乐素材多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首活泼风趣流传很广的歌曲。歌曲为五声徵调式,采用四二拍、四三拍变换节拍,用领唱、合唱的形式,使渲染情绪的衬词“ 哎”带有某种“呼唤性”,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了歌曲淳朴诙谐的风格。这首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歌词口头化、生活化,犹如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即兴创作。 2、这首歌曲选自歌舞剧《刘三姐》。歌曲为徽调式,以广西壮族山歌为素材,旋律优美婉转,歌词质朴抒情,基本是一字多音,体现了山歌的悠扬婉转。全曲音域在八度之内,歌唱起来既口语化,又有名族特色,描绘出壮族人民勤劳朴实和能歌善舞的形象。 教学模式: 采用“激情导入——激情演唱——激动欣赏——快乐拓展”综合课堂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山歌好比春江水》,感受南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体会广西壮族山歌的特色。 (2)、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体验歌曲活泼乐观的情绪,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3)、通过了解对山歌这种演唱形式,了解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这个人物。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听赏——感受——体验——创编——实践等积极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带领学生走近民歌展开,通过听、赏、唱等音乐环节,使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知道山歌的特色。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感受南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在学习中增进民族文化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情感。 (2)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表现歌曲的情绪。 2、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节奏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中难点节奏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要求:感受歌舞剧音乐的风格特点 方法:游戏、欣赏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按老师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什么方式?待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多媒体出示问题) (1)、什么水面打跟斗?(鸭子) 教师拍手问,学生拍手答。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提示:什么动物能在水面自由地游玩? (2)、什么水面起高楼?(大船) 教师提示:高楼有什么作用?(工作、睡觉、生活) 水面上有什么东西也有这些作用? (3)什么水面撑阳伞?(荷叶) 变换方式:老师唱着问,学生唱着答。 (4)什么水面共白头?(鸳鸯) 教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像我们通过一问一答地即兴演唱就叫对山歌。(多媒体出示这句话) 讲到对山歌,人们不由就会想起刘三姐。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魅力、善良、聪明、可爱,善于用歌声来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刘三姐》中插曲《对歌》。 (多媒体播放视频《对歌》) 师总结:真不愧是歌仙,让我们也来学学刘三姐也来对山歌。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犹如神奇的魔法石,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猜谜”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活动,我首先运用猜谜语,然后通过欣赏视频音乐,让学生产生求职欲望,这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情演唱 目的: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 要求: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 方法:欣赏、体验、模唱、创编等 1、播放歌曲《什么结籽高又高》 要求:初步感知歌曲旋律,听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 听完后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选自歌舞剧《刘三姐》,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编曲,音乐素材多来自于广西壮族民歌,是一首活泼风趣流传很广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欣赏歌曲。 2、再听歌曲,出示要求: (1)、仔细看乐谱,歌曲中出现了那些音乐记号? (2)、这首乐曲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歌曲在拍号上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共同讨论 (1)讲授上波音的唱法及自由延长音的唱法。 教师示范演唱、请学生演唱。 上波音:往上波动一个音,轻轻地快速地一带而过。 延长音记号:一般的延长音唱原来时值的一半。在这里是自由延长,总共唱四拍。 教师指出:歌曲开头哎,加上两个记号的使用,更具有呼唤性,呼唤对方来跟你对歌比赛,引起对方的注意。 (2)、歌曲中四二拍、四三拍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 (3)、解决歌曲中难点节奏型。 第一种: 跟着老师打节拍。(加入歌词,边用手打节拍,边有节奏地念。) 唱歌谱,加入歌词演唱。 乐曲中间注意吸气。(多媒体出示吸气记号) 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难点。 采用师范唱、男女生演唱、轮唱等。 4、唱歌谱,用lu哼唱歌曲。 5、带入歌词演唱。 (教师纠正中间唱错的乐句)注意歌曲中难点乐句的换气。 6、完整演唱歌曲。 7、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过渡句:既然是对山歌,你问我答才有意思。谁想来学学刘三姐。 老师问、学生答。 男生问、女生答。 一人问、众人答。 8、 歌曲创作,歌唱家乡宜兴。 师:这山歌上唱天、下唱地。只要心灵嘴耳巧,山歌能唱千千万。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欢乐中国行》都到我们宜兴来了,这说明我们宜兴的魅力很大哦。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做回小小的创作家,把我们家乡宜兴的特色编进山歌来唱一唱。题目老师出好了,同学们接招。 题目: 什么称作泥中泥哎? (紫泥称做泥中泥) 什么地方千年成哎? (宜兴溶洞千年成) 什么解渴又提神哎? (阳羡茶解渴又提神) 什么生来枝节瘦哎? (竹子生来枝节瘦) 分小组讨论回答题目 跟《什么结籽高又高》的伴奏对唱编创的山歌,让学生感受一下作为宜兴人的自豪,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我们宜兴素来就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的美誉,看来你们对我们家乡还是很了解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不同要求进行反复聆听感受,自己找出重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唱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难点,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我设计了创编山歌的环节。创编歌曲时播放本课音乐,可以为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一个台阶。】 三、激动欣赏 目的: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广西壮族山歌的特点。 要求:感受旋律的优美婉转,山歌的特色。 方法:欣赏、体验、模唱等 1、谈话导入 革新啊刘三姐以动听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人,流淌在广西的山山水水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影《刘三姐》中的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欣赏片段,要求:这首乐曲的旋律怎样?速度怎样?(优美婉转、较慢)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体现了山歌的悠扬婉转,描绘出壮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能舞的形象。 2、再次完整欣赏歌曲。 3、总结山歌的特点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国过足了山歌瘾,既听了山歌,又对了山歌,谁来说说我们今天所听所唱的唱的山歌有什么特点? A、山歌是民歌的一种, 是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等为抒发情感、自娱自乐而编唱的歌曲。 B、山歌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曲调多高亢、嘹亮;内容很广泛,常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它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劳动 。 【设计思路】:引领学生从对山歌的内容上,发现对山歌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同学们,民歌的魅力不是我们今天这短短一节音乐课所能深刻感悟的,刚才我们接触的这只是浩瀚海洋中的几朵浪花。课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多种渠道去收集、欣赏、演唱更多的壮族音乐、民族音乐,让自己有更多的深刻体会。下课! 四、快乐拓展 欣赏电影《刘三姐》插曲。 <<工作动态分析>>小学教育工作者史秋勤教学人的文章五音《什么结籽高又高》。 小学教师丁浩清老师: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 宜兴市杨巷小学 丁浩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1、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一条公路80千米,修好它的,修好多少千米?【80×=60(千米) 】 (2)三年级(1)班有学生50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三(1)班有男生多少人?【 3+2=5 】【50×=30(人)】 2、根据题中信息进行填空。 (1)我们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男生人数是全班的,女生人数是全班的。 (2)黄瓜 茄子 种黄瓜面积和茄子面积的比是3:4,种黄瓜面积是茄子面积的,种茄子面积是黄瓜面积的,种黄瓜面积是黄瓜与茄子总面积的。 (3)小华比小红重,小华体重是小红的,小红体重是小华的,小红体重比小华轻。 3、课件演示例1中的两个稍复杂的平面图形及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先出示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转化过程)【看时间,也可以省略,直接进入4。】 4、谈话: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各自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指名说出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式。 3、谈话:这是我们已经会解答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题目稍复杂,解答过程也比较复杂。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把这道题目变成直接用乘法计算的题目。题目已知美术组人数,要想直接用乘法求出女生人数,就需要知道哪个分数? 你能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吗?怎样转化?在小组里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女生 35人 男生 (1)将题中的分数关系转化成份数关系。 把女生人数看成3份, 则男生人数看成2份, 总人数是:3+2=5(份), 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2)将题中的分数关系转化成比的关系。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女生人数和全组人数的比是3:(2+3), 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5、让学生根据转化后的条件,列式解答,小组交流。 6、反思: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7、明确:美术组的总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美术组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8、提问:比较两种解答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三、组织练习 1、教学“练一练”。 (1)出示“练一练”,指名读题,复述题意。提问:将条件怎样转化,能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2)学生画图思考,小组交流。 明确:将“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人数的”转化成“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 (3)学生尝试列式解答。 (4)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的人数是合唱组人数的”转化成“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 (5)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世界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2、做练习十四第4题。 (1)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帮助学生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表示第一堆棋子中黑子的数量。启发学生思考: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数量怎样表示?谈话:既然第一堆的白子对调,这样两堆棋子会变得怎样?那么第一堆和第二堆中的黑子的数量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白子呢?接下去会算了吗? (2)学生根据转化后的条件,独立解答。 (3)指名说算法和结果,共同评议。 (4)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哪里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3、做练习十四第5题。 (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示意图,结合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思考问题,自主填空。 (2)交流、点评学生思考的过程。 (3)提问:原来的分数是把什么数量看做单位“1”的?转化后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随着单位“1”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4、做练习十四第6题。 (1)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对题中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进行转化,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转化。 (2)学生填空,列式解答。 (3)在小组里互相检查、订正。 四、课堂总结 1、提问: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你对同学有没有友情提醒? 2、课后做思考题。 板书设计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女生 35人 男生 3+2=5(份) “转化”这是重点) 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35× = 21 (人) 答:女生有21人。 <<工作动态分析>>小学教师丁浩清老师的文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 王丽媛:深入地把握,情境式地引导——品德教学反思。 沙岭镇东干河小学 王丽媛 新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密切学习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我们的教材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活 适应社会,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基于这一思想,我在教材的备课,内容的选择与呈现,都是以学生的视角,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通过活生生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同时仅仅依靠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而是要求教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重视教学要与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亲近感。通过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使他们向更成熟 更高级的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和提升。 基于以上几点,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深入把握了教材的灵魂,进行情境式地引导,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现以《尊重与理解》一课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 谈话导入,拉开序幕,享受美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首先情感导入。师:“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家的东西院 前后院,有没有和你家特别要好的邻居呢?他们喜欢你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这么喜欢呢?”这样富有乡土气息的情感导入,一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这样势必会出现“小手如林”的场面。此时在学生自豪地讲述喜欢与被喜欢后,再趁热打铁,扩大谈话内容,让学生讲讲:你们的邻居喜欢你的父母吗?这样在融洽的气氛中娓娓道来。这个话题的抛出既触到了孩子的心灵,使“尊敬”一词在孩子的眼前渐渐清晰具体,又为下面的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让学生从此踏上了情感的涓涓溪流中……二. 笔锋陡转,情境起伏,对比感悟在孩子们还沉浸在浓浓的邻里之情时,师话锋陡转,又创设问题情境,质疑问难:居家过日子,哪有舌头不碰牙的?哪有饭勺不撞锅沿的?你与邻里之间有没有过不开心的时候呢?是什么事让你心烦意乱呢?生:说出自己心里的烦心话。师:从中选取一两个典型的案例来共同切磋。让“理解他人,心中有他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明朗。在这个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采取到“居民委员会”申诉,居民委员会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帮助出主意的形式来进行。(生自愿组成委员会,师在其中主持引导)在这里要让生知道邻里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事,怎么处理有时不能光凭谁是谁非,还有时需要我们让出那么一小步,以和为贵,赢得邻里之间金钱无法买到的和谐与默契。 师:小结过渡:当你与邻居和和睦睦时是什么心情?当你家与邻居家闹矛盾时是什么心情呢?是呀,谁不愿天天生活得开开心心呢?那怎么才能让自己高高兴兴呢?到底好邻居应该怎么做呢?在此基础上,师建议生共同讨论制定文明居民公约。采取的形式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修订完善文明居民公约。在这个环节中,我又打破了教材上原有的教学顺序。将理解中的正反两方面颠倒过来教学。学生一定会从强烈的情感反差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于是尊重与理解这样抽象的概念定会在学生的心里扎下根来。接下来的制订公约也一定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汩汩流出。三. 小品表演,聚焦情境,体验实践在学生制定公约之后,再次给学生创设了两个生活中的场景。小品1:两家邻居的孩子在外玩耍时因一点小事而争吵了起来,后纷纷向家长告状,两位家长是怎样处理这件事呢?小品2:两家邻居一家养狗,一家有鸡。有一天,这只狗跑到了邻居家把邻居家的鸡刚下的蛋给吃了。这家邻居气势汹汹来问罪,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呢?通过这两个身边经常出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再一次投入到生活当中,去感受其实心中有他人就是这么简单。四. 谈古论今,延伸课外,自我约束师围绕一个真实故事“六尺仁义巷”这一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娓娓道来,让学生从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来深刻体会尊重与理解,心中有他人,不仅是我们开心生活的内心需要,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好的传统美德,渊远流长。接着师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延伸课外,完成品德课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终的目的。制定一个邻里之间行为评价表。以每周一评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评价。从而真正实现了品德课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制定的表格如下:评价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满意不满意 通过这样的课后追踪评价形式,来约束生的行为,来指导实践。总之,在这堂课上,教师只有真正地深入地把握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情境中来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灵魂深处。在心与心地沟通交流中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净化与提升。<教研工作>王丽媛老师作品深入地把握,情境式地引导——品德教学反思。 冯文梅: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深圳市宝安区光明小学:冯文梅 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创设“生活化、情趣化”的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社会环境和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抽象的统计图表生活化、情趣化、使学生乐于接受。”在设计这节教学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完本课后,经过思考发现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1、应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本节课引课是从一张普通的统计表导入,再引出统计数据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统计起来更直观和形象。这样在素材选择和情景创设上,没有走出教材,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愿意关注到的事例。如果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又从中可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图形后,设计“看图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这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得出调查结论,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使学生容易而轻松的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意义。 2、小组合作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发挥真正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导入新课后,用课件出示某地降水量的统计图,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得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它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汇报在哪些情况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这里是体现了新课标里面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读图这一环节用的时间太多了,效果不好。 3、应先让学生先画条形统计图,通过感知、实践操作,再让学生总结得出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然后借助ppt的直观演示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这样课堂效果会好。 而在教学“制条形统计图”这环节时,我却直接借助ppt的直观演示,然后让学生理一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注意点,既没有给学生先画条形统计图,也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分析、反思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显得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发展学生个性化的、独立的思维能力。 4、练习设计应具有现实化和富有挑战性。 我本来是设计了五道练习题,第一、二道是结合生活实例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第三道是让学生课前查找中国近四届奥运会金牌数的资料,已制好统计表,再制成条形统计图;第四道是画我国五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第五道是实践作业,调查六年级课桌椅损坏的情况后,制成条形统计图。因为时间不够,只是完成了前面三个练习。。现在回顾起来这五道练习题没有贴近生活,没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创新思维的训练。 以后在教学中,我要多创设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数学,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已的业务知识。
<教研工作>冯文梅老师作品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