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我是学生,我学什么。 我是学生,我学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想及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 这篇课文我自己在小学的时候就读过,可是当时也觉得是似懂非懂,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孔隙,小的只容得下一只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的孔隙。7年前,我和同事去过这双龙洞,我没有对洞口的景物在意,也没有对洞内的双龙感兴趣,甚至不对溶洞内的奇形怪状的石钟乳和石笋特别的惊奇,惟独是那孔隙,我很有兴趣地躺在小船里穿了过去。于是我想,小时候在脑中留下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这可能影响人的审美或人生信念,或成长方向。可能说得严重些,却不是毫无可能。那么这篇课文除了要教给孩子作者的游览顺序,要让孩子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他是怎么将这些景物描写具体的以外,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双龙洞的美。让学生在读时眼前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首先将课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来洞前的景物,一部分是来洞后的景物。而来洞前主要是描写了山上的映山红、油桐和山色以及溪流,这部分比较容易体会。 主要是后一部分,还是先让他们理清顺序: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在朗读课文找出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后,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内洞之美。 首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给它们命名,学生有的说像仙人捧桃,有的说似神龙摇摆,有的说树木摇曳……这让他们感受到了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美。 其次,让学生感受色彩美,播放幻灯,将看到的说出来。有的说变幻无穷,有的说奇异鬼怪,有的说好像仙境,也让他们体会在当时昏暗的油灯照耀下,显得更加迷蒙。 最后,让孩子充当导游介绍洞内的景点。按照前面的学习,学生就能将景物特点复述具体了。这样的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并能落实在实处。 学完了课文,我不知道给学生留下什么,但是我想学生下次有机会去双龙洞,应该不会只想仰卧在小船上,体验那狭窄的孔隙,还应该多去看看那溶洞以及洞内的叶圣陶先生说的“也很值得观赏”的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我是学生,我学什么。 钱诚:我的艺术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美术课程正慢慢构建成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艺术课,艺术课程是指学校课内、课外、正式和非正式的艺术学习内容和过程。艺术课程以它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特点,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小学课堂中,不仅音乐、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也进入了艺术课堂。新的小学艺术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在艺术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新的小学艺术课程固然能使学生得到更健全的发展,但没有教师的桥梁作用,新的艺术课程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教材下,小学美术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观念,搞好现阶段艺术课程教学工作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在吃透理念的基础上,认真编写艺术课教案是至关重要的。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构思过程的体现,只有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资料,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新的艺术教材没有为教师准备参考教案,这对于习惯于按照教参书上的传统模式备课的教师而言,实在有些措手不及。在一节课中既要做到音乐、美术的交叉融合,又要渗透其它相关学科,这样的教案应该怎么写呢?拿到新艺术教材时,我也是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来写新的艺术课程教案,不知道怎样用新的教学理念融通于教学实践。而后在实践中我渐渐悟出了头绪,接下来谈谈对新艺术教材下美术教案的编写。 〈一〉、 确定课题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规范着教学方向和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指导教学全过程,调节全部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配合进行。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往往以学生将要达到的知识技能作为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新的艺术课程提倡生态式艺术,重视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并将其作为总体追求目标。根据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我认为应定出三个分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人文目标。 〈二〉、 教学重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主线,只有正确把握重点,才能使课堂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象一首娓娓动听的乐曲有高潮有低沉,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如:在《我爱我家》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人文目标上,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艺术中的人文情怀,使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尝试用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通过绘画、制作等活动,引发学生对家人的爱心和对家庭幸福的关注。 〈三〉、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详细经过,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为了使学生通过各学段的学习,培养其艺术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教材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了三个阶段。即:感知与体验部分、创作与表现部分、评价与反思三大部分。 总之,新的艺术教材教案的编写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设计,在每一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感受艺术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研工作>钱诚老师作品我的艺术课程教学反思。 广汇小学教师侯清波老师:认数。认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11—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11-20各数读法 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花朵,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花,好吗?[数到10] 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 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小盆里,数一数你有几根小棒,在桌上排成一排。(小盆里都是12根小棒) 学生汇报,指名2人把小棒拿到讲台上数一数。 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学生数。 师:每次都要这样数,太麻烦了,你能想到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他有十几根小棒呢?和你的同座商量一下。 学生活动,汇报两人展示。 师:小朋友想的真好。我们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师演示。 师:10根小棒就是几个一根?一起来数一数。捆成一捆,就变成了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1个十 学生齐读:10个一是1个十。 师: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2个一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十二根小棒了。谁来说一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 师:再添上3根,现在有几捆带几根,是多少根? 师:再去掉1根,现在有几捆带几根,是多少根? 师:想摆出17根,应该添上几根? 师:想摆出16根,应该怎么办? 2、 摆一摆,说一说: 师:下面,同桌的两个小朋友把小棒放在一起,我们来跟做游戏。 ①师:摆出11根小棒。 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摆? 学生摆一摆。 师:你是怎样摆的? ②师:摆出13根小棒。 请女生摆, 摆出13根小棒,男生数一数。学生摆小棒 师: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③师:摆出18根小棒。 请男生摆出18根小棒,女生数一数。 学生摆小棒 师: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④师:你最喜欢十几呢?告诉旁边的小朋友,请他用小棒摆一摆。 ⑤师:我最喜欢十几呢?看我也来摆一摆,请小朋友在心里数一数。 师:我最喜欢十几呢? 师:我摆了19根,再摆一根是多少根? 师: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20根呢? 请两个小朋友商量一下,再合作摆一摆。汇报。 师:哪一种摆法好,为什么? 师:19根再添上1根,就是20根了,这时,单根的小棒又满10根,又可以捆成一捆,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有几个十?(板书:2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是20) 学生齐读:2个十是20 三、 11-20数的顺序。 1、师: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11-20各数了,现在就继续帮我数小红花吧。 师演示:11-20朵花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字新朋友?生答。 师:看,它们都来了。[贴出数字卡片]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动手排。 师:你是按什么顺序来排的? 3、 师:看我们的数字朋友又在哪出现了。 出示数轴。 师:你能读一读吗? 师:你觉得直线上的数越往右越怎么样? 师:比10大的数有哪些,在10的哪边? 师:比10小的数有哪些,在10的哪边? 师:比10小1的数是几,比10大1的数是几? 师:比19小1的数是几,比19大1的数是几? 四、 综合练习。 1、师:请你抓一把小棒,先猜一猜有多少根?再数一数,看看你猜的和数的差不多吗? 2、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很快就认识11-20各数了,我今天还带来了一些草莓,你们能猜猜看有多少颗吗? 出示草莓图。 师:谁能估计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颗草莓? 师:这么多草莓,要按照顺序数,才不会漏掉,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上往下。数一个就在这个草莓上做一个记号。 电脑演示,学生数,数到10。 师:想一想,现在你要怎样做,等数完后,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颗? 学生在书上数,汇报。 师:这里还有很多洋伞,用同样的方法,先猜一猜一共有多少把,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师:现在开始数一数,圈一圈,看看数出的结果和你猜的差不多吗? 学生在书上数,汇报。 3、师: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在铅笔盒里能找到吗?看谁最快。 师:从0开始,看着自己尺子上的数读一读。 师:谁能从7数到17? 师:谁能从11数到20? 师:在尺子上,12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 师:18的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师:16的邻居是哪两个数? 师:谁能跟我对口令数数? 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 师:下面我们分四个小朋友一组活动,每一组的四个小朋友轮流数数,从组长开始,先一个一个数,再两个两个数,最后五个五个数。 学生活动 3、师:我们再来比赛翻书吧。我说一个页数,看谁最先找到。找的课本上的第8页,再找到第15页,最后找到第20页。 师:下面请小朋友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处20页,看看有多厚。 4、师:小朋友,你们已经认识了11到20各数,看看教室里的人或物,你最喜欢什么,就去数什么,数到20个,请回座位。 学生活动 五、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11到20这些数,在我们的尺子上有,在我们是书上有,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有这些数呢? 【板书设计】 11-20数数、读数 二次备课 <<工作动态分析>>广汇小学教师侯清波老师的文章认数。 鲸塘小学教者丁永祥教育者:《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课 题]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目标预设]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设计理念]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思路] 强调“三重”。即重感悟、重积累和迁移、重情趣。 重感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逐渐加深感悟,深刻领悟本文中使吴王明白“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真正内涵。 重积累和迁移,感受文本时,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尽量精简优美,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课外读物的推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内容直观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语文学习更贴近学生,走进生活。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成语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八字成语填空 八仙过海( ),鹬蚌相争( ),百尺竿头( ) 2、学生根据平时积累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课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 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师: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 “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 六、作业布置,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无限延伸课堂,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捕蝉》,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寓言故事赏析会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工作动态分析>>鲸塘小学教者丁永祥教育者的文章《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