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慧:两节作文课的比较与反思。 下板城中心校大杖子小学 范志慧 为指导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游戏”这篇作文,在让学生写作前,我在教室里组织孩子们做了一个“抢椅子”的游戏,学生在教室前面,背靠背地把五把椅子摆成一圈,请上六名同学,让这六名同学随着鼓点围着椅圈走,鼓声一停,没有抢到椅子的同学被淘汰,再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台上的同学在鼓声中玩得热火朝天,台下的同学加油呐喊,教室里一片热闹场面。游戏进行了二十分钟,我喊:“停”,可同学们还意犹味尽。我说:“这么有意义的游戏不记录下来多么可惜呀!现在就让我们以《抢椅子》为题写一篇作文吧!” 刚才还玩得不亦乐乎的同学们,一听写作文,情绪一下子落了下来。我说:“同学们,把你刚才看见的最精彩的一幕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成功的作文。”我原以为刚做完游戏,同学们一定写得很快,写得很好。可谁知,二十分钟过去了,只有几个同学写完,我看了看写完同学的作文,不过二百多字,写得像记流水帐。于是我开始反思,这节作文课失败在哪里呢?该做的游戏也已经做了,同学们也已经参与了,为什么就写不出好作文呢?我把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回忆了一遍,突然学生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刚才尽顾着乐了,没好好观察,怎么写呀?对!这次作文失败就失败在游戏前教师缺少活动目的的指导,没有让学生带着要求去参加游戏。总结了这节课失败的教训,在另一个班上作文课时,我改变了做法。在做游戏之前,我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做这次游戏是为了写作文,请同学们在做游戏时,要认真观察,看一看参与游戏的同学有哪些表现,他们是用什么方式争取不被淘汰的;下面观看的同学有什么反应,他们是怎么呐喊加油的,直接参与游戏的同学,你的心情如何?提完要求后,同学们开始活动,我心想:我的要求会不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学生活动起来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们玩得很开心,下面的同学看得也很仔细。还是二十分钟后写作文,这次同学们写作文很顺利,不到二十分钟,大部分同学就写完了,而且质量都挺高。两节作文课,一样的内容,只是第二节课增加了指导环节,效果却不同。由此我想到,虽然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但是我们教师更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学生只有先学会观察生活,才能把生活变成作文,才能妙笔生花。<教研工作>范志慧老师作品两节作文课的比较与反思。 李士涛:蹲下来看学生――低年级语文教育教学有感。 最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竟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老师是大人,一站起来,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横加指责。 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进学生。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必须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案例1] 有一次,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学生读到“乌鸦把一个个石子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我问“慢慢”可以换个什么词。有换“渐渐”的,有换“一点一点”的,也有换“逐渐”的,我都高兴地予以肯定。忽然有个小朋友说:“还可以换‘慢腾腾’——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我当时也没在意,随口说:“不行啊,‘慢腾腾’用在这里不合适。” 课后,我为自己的这种断然回绝而后悔。因为在大人看来,这样说是断然不行的。但是,如果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呢?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说他们对着玩具喃喃自语司空见惯,对着茶杯、茶壶之类的东西说个没完的又少吗?孩子说“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这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案例2] 记的那是上研讨课古诗《草》,有位小朋友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又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又把黄色的风檫掉,画成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听课的老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位小朋友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的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的老师又热烈鼓掌。这次鼓掌当然是给这位小朋友的。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说得对。但对前两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如果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吗?而且,说不定还真的扼杀了一位未来的诗人呢。 由此看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这样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是蹲着的,一个是站着的,即不以对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不要求小孩子去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毕竟是孩子。 不仅仅是教学,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心灵感动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也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案例3] 记得那是教一年级下册的一天,同学们刚上完体育课,都比较口渴。同学A第一个来到教室,他看到同学B书包里有一包奶,于是,就拿着喝了。同学B来到教室发现奶不见了就跑我那里告状。我得知这一事件后,迟迟没找同学A谈话,而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为什么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小时侯也干过类似的事情。联想到小时侯的我,心情立刻平静了。是啊,自己小时侯又当如何?于是就把这件事压下了。三、四天之后,我只对着同学A的耳朵悄悄地说了一句:“陈某某,别人的奶好喝吗?” 蹲下来看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错误,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玩,一块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时的教育才最能奏效。所以,面对多媒体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视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与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比老师跑得更快。我们学的东西可能不如学生学得快,在某些方面知道的也许不如学生多,因此,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和孩子一同成长。 <教研工作>李士涛老师作品蹲下来看学生――低年级语文教育教学有感。 中学教师袁伟老师:体育课八年级玩绳课的设计。[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