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桥二中教者:《说真话,抒真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作文才是“说真话,抒真情”,揣摩“说真话,抒真情”的具体途径。 2、培养学生习作中能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以读导写,以写促知,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1、想起1999年的高考题“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有很多考生写什么自己的父母死去,写什么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吗?(学生发言) 2、出示一段名言,让学生思考这段话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什么要求。(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后思考。) 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奥地利 卡夫卡 (讨论后出示:说真话,抒真情。)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怎样作文才是“说真话,抒真情”,揣摩“说真话,抒真情”的具体途径。 2)培养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写自己真实感受的态度和习惯。 二、写作知识阐述 1、为什么要说真话、抒真情。 穿插故事: (1)留学生在国外写“我的娘”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感受,以致老师惊叹:都是一个娘。 (2)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讨论当时你会怎么做时,没有人说自己会抢着逃命,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总结:假做真时真亦假 诚实等于愚蠢 欺骗通向成功 2、什么是说真话、抒真情。简言之:我手写我心 3、怎样才能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1)做一个真实的人 , 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 (2)选择最打动自己心灵的内容来写,写出自己的深切的真实感受。 (3)参考课文类似的写法,学习借鉴一些技巧。 (4)学习同龄人优秀的范文,兼顾谋篇布局,但不可以抄袭。 三、生活真实借鉴 (教师过渡语)有人说我的生活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好写的,事实刚好相反,正是这平淡的生活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们选取其中一些镜头写下来就可以了。 母亲,我心中你最重 1997年7月28日,天津一中高三学生安金鹏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三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喜获金牌。当我们前往天津武清县农村采访这位19岁的青年时,这位朴素的农村小伙几乎是一字一泪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母亲哺育他成长的故事——— 1994年6月,我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录取,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可我没想到,当我把喜讯告诉家人时,他们的脸上竟会堆满愁云。 晚上,我听到屋外有争吵声。原来是妈妈想把家里的那只刚怀上驹的毛驴卖掉,好让我上学,爸爸坚决不同意。他们的话让病重的爷爷听见,爷爷一急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安葬完爷爷,家里又多了几千元的债。我再不提念书的事了,我把录取通知书叠好塞进枕套里,开始每天帮妈妈下地干活。过了两天,我和父亲同时发现,小毛驴不见了!爸爸铁青着脸责问妈妈:“你把毛驴卖了?以后收庄稼、卖粮食你去用手推、用肩扛啊?你卖毛驴的那几百块钱能供金鹏念一学期还是两个学期……” 那天,妈妈哭了!她用很凶很凶的声音吼爸爸:“孩子要念书有什么错?金鹏考上市一中在咱武清县是独一份呀咱不能让穷字把孩子前程耽误了!我就是用手推,用肩扛也要让他念书去…” …… 那天,邻居还告诉我,我的母亲是用一种原始而悲壮的方式完成收割的。她没有足够的力气把麦子挑到场院去脱粒,也无钱雇人使用脱粒机,她是熟一块割一块,然后用手板车拉回家,晚上再在我家院里铺一块塑料布,然后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秆在一块大石头上摔打脱粒……3亩地的麦子,靠她一个人割打,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着割,膝盖磨出了血…… 我不等邻居说完,便飞跑回家,大哭道:“妈,我不念了……” 妈妈为了不让我饿肚子,每个月都要步行10多里路去批发10公斤方便面渣给我送到学校。每个月底,妈妈总是扛着一个鼓鼓的面袋子,步行10里路到大沙河乡车站乘公汽来天津看我。而袋里除了方便面渣,还有妈妈从6里外的安平镇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那是给我做演算的草稿纸;还有一大瓶黄豆辣酱和咸芥菜丝…… 我是天津一中唯一在食堂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我只能顿顿买两个馒头。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总觉得我妈妈是一个向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做她的儿子我无上荣光! 我刚进天津一中的时候,第一堂英语课就把我听懵了!老师流利的口语和同学们熟练的配合让我感到差距太大了,那完全不是我在乡村中学里听到的英语。母亲来给我送钱的时候,我给她讲了怕英语跟不上的忧虑,谁知她竟一脸笑容地回答我:“妈只知道你是个最能吃苦的孩子,妈不爱听你说难,因为一吃苦便不难了!” 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有点口吃,有人告诉我,学好英语,首先就要让舌头听自己的话。于是我便捡一枚石子含在嘴里,然后开始拼命地背英语课文。舌头跟石子磨呀磨,有时血水就顺着嘴角流淌下来了。 半年过去了,小石子磨圆了,我的英语成绩期末进入了全班前三名。 …… 8月1日,当我们载誉归来时,中国科协和中国数学学会为我们在首都机场会客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时,我却想回家,我想尽早见到我的妈妈,我要亲手把金灿灿的金牌挂在她的脖子上…… 晚上10时许,我终于摸黑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门前。 母亲一把将我紧紧搂进怀里。朗朗的星空下,母亲把我搂得那样紧……我把那块金牌掏出来挂在她的脖子上,畅畅快快地哭了。 师评:这段话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但你不能说它不是好文章,作者只是按照生活的原样进行了记录。我们的生活类似的事多得是。 四、病文修改 : 请同学们找出不真实的地方 上学路上 清晨,蔚蓝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背着书包,顶着西北风,向学校走去。我刚到十字路口,忽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从一条胡同里跑出来,小孩的妈妈在后面紧紧地追赶。这时,正好有一辆汽车飞快地开到了小孩的跟前,眼看就要把小孩撞到车轮底下。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我的脑海里闪过欧阳海、罗盛教、雷锋、赖宁等英雄形象,我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把小孩抱到马路边。“嘎”地一声,汽车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小孩脱险了。 马路上的行人纷纷把我们包围起来,异口同声地说:“这孩子,真不愧是小雷锋,是活着的赖宁!”听到了大家的夸奖,我的脸“唰”地红了。 (开头环境描写失真,后面的女人不一定是小孩的妈妈,我不可能有时间想英雄,我怎么看到自己脸红了,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夸奖吗?) 结论:要避免胡编乱造,要写真实。 五、片断训练: [侧重真情]给下面一句话作续写练习(150字左右) 一道数学题做了四五遍仍没有求证出来,这时候,我想 ...... 【提示提示】我们会想到什么呢?也许有的同学会想起雷锋的“钉子精神”,想到老师的教育,决心发扬“钉子精神”攻克难题。但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这样想。如果每个同学都这样想,那就不真实了。全班几十个同学有不同的性格,所以这个“我”可能包含以下类型:成绩好的“我”,成绩差的“我”,自信或自负的“我”,自卑的“我”,自尊心很强的“我”,无所谓的“我”,投机取巧的“我”,坚韧不拔的“我”.....你属于哪一种,真实地写出来。 六、议一议 1、下发《我深深感受到了心灵的不安》优秀习作。 我深深感受到了心灵的不安 “一件首饰,无论多么珍稀,多么昂贵,它永远只是一件物品,它不能也没有资格去代替心灵的宁静和灵魂的平安。”我合上书本,脑海里反复回荡着这句话,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那是一枚菱形的胸针,银色的表面贴着一些人工制造的亮晶晶的小颗粒。现在想来,它是多么地粗糙和简单,但在八年前,从未接触过首饰的我,对它的感觉却是一见钟情。 它是邻居女孩秀秀衣服外套上的一枚胸针。玲珑剔透的小“珠宝”衬着玫瑰红的衣服,犹如晨曦中流淌在纯净花瓣上的露珠,胸针的光彩和魅力牵引着我的羡慕和渴望。 一天傍晚,妈妈让我去秀秀家借东西。我走进去,门半开着,人却没有在家。就在我转身要出来的一刹那,突然看见秀秀挂在晾衣架上那件外套上的胸针在熠熠闪光。 鬼使神差。我一步一步走近外套,从容不迫地取下胸针,迅速揣进口袋里。真的,我一点也不惊慌,我沉稳地、若无其事地走出秀秀家。简直不可思议,这个轻车熟路老练至极的小偷是我吗? 我没有深问,也不敢深问。那一刻,我只认识这枚胸针,连我自己也不认识了。 回到家,所有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我匆匆地扒了几口晚饭,早早地钻进被窝。借着暗淡的月光,我小心翼翼地把胸针戴在内衣上,准备细细地欣赏。此时妈妈的脚步由远及近朝我房间走来。我双眼紧闭,佯装入睡。妈妈把手放在我的n额头上测量我的体温。我一动不动,双手压着胸针,生怕被妈妈看见。过了一会儿,妈妈疑惑地走开了。我感受着怦怦的心跳,终于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不错,胸针现在属于我了,但它从此只能呆在黑漆漆的夜晚,呆在最里面的内衣上,呆在我一个人的目光下。它已经失去了一枚胸针的意义,变成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与其说它是一件精美的饰品,不如说它更像一种煎熬我心灵的刑具,我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和良知的痛苦换取了她,实在是金丸打雀——得不偿失。 直到现在,我对那些女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饰品一直都很疏远。那枚当初被我视为宝贝的胸针已经算不得什么重要物品,然而此事给我的触动仍旧刻骨铭心,它时时提醒我:为了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平安,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清白的人。 [评析]全文通过细腻、生动、真切、自然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深切感受和愧悔之情,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心灵的纯洁。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也为之增添了不少光彩。 2、结合作品及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说真话,抒真情” 思考:(1)本文说了哪些真话,诉了哪些真情? ???(2)读了本文,你有哪些启发? 讨论交流后揭示简评内容: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心地美好、理想远大、聪明能干、做事认真负责的好学生的形象。对自己第一次当老师的经过小作者写得详细真实,重点突出,感情真挚,语言通顺流畅,用词恰当,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3、总结:在作文中我们要养成说真话、抒真情的习惯,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达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七、想一想: 出示作文题《那一次,我 》,学生思考: 1、横线上可以填写哪些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感受的词语? 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事最让你高兴?什么事最让你悲伤?什么事最让痛苦?什么事最让你感动(后悔、尴尬)?请选择其中最有感触的一个词说说。(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可以发问:抒发了什么感情?所说事例能不能体现这样的感情?) 归纳明确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 1、选好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根据所填词语选择有真情实感的事例。 3、说真话,抒真情。 八、写一写:(45分钟) 九、教后反思: <<工作动态分析>>和桥二中教者的文章《说真话,抒真情》教学设计。 宜丰小学教师王东华老师:认识比。 认识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比、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它们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例1 1、谈话,出示例1图。 同学们喜欢喝饮料吗?妈妈早晨准备了一些,都有哪些饮料昵? (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 2、提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说说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并列式表示吗? 师生交流,相机板书: 2÷3= 果汁杯数是牛奶的 3÷2= 牛奶杯数是果汁的 3、师指出:除了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像这种数量间的倍比关系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那就是比。揭题:认识比 4、那么用比怎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比关系呢? 师指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相机板书) 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 师示范写:2︰3,3︰2,领读两个比,介绍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 5、提问: 这两个比的前、后项分别是什么?这两个比相同吗? 两个比分别表示的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强调顺序不能调换。 练习: 爸爸今年36岁,小红今年8岁,爸爸和小红年龄的比是多少? 小红和爸爸的年龄比是多少? 6、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提问:把每种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看作几份? 理解:1︰8(洗洁液1份,水8份) 你能在其余3个选1个说说各个比的含义吗? 刚才洗洁液与水的关系都是用比来表示的,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呢?(用分数表示) 二、教学例2 这里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相同数量的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不同数量的比。 1、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填表。 2、师生交流。问:怎样求速度? 分步板: 900÷15=60米/分 900÷20=45米/分 3、速度=路程÷时间,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0︰20。(板) 4、揭示比的意义。 (1)提问:仔细观察一下例1中的2︰3和3︰2,例2中的900︰15和900︰20,想一想,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讨论)板: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师指出: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2)你能求出例1、例2中四个比的比值吗? 结合例2,说说比值60表示什么?比值45表示什么? 师指出: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还可以是小数,比值是一个数。 5、例2后“试一试”。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比和分数、除法有关系,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1)完成“试一试” 3︰5=( )÷( )= 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学生填表: 它们之间不但有联系,还有区别。(先讨论联系,再讲区别) (2)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2︰3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 6、做“练一练”。 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填空后,追问:这一题的比值就是笔记本的什么?(单价) 第3题,指名口答。 7、生举例:生活中的比,媒体出示:中国和新加坡乒乓球首局比分12︰10,指出不是我们所学的比,表示进球数。 师补充生活中有趣的比,黄金比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三第2题,集体校对。 追问:三小题的比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单价)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题。 <<工作动态分析>>宜丰小学教师王东华老师的文章认识比。 孙鑫炎: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怎么办?。 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怎么办? ——《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两次教学实践和思考 新仓小学 孙鑫炎 在培训结束末期,我上了一堂《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研究课,这个内容是浙教版三下的一个内容, 是一堂比较传统、典型的应用题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淡化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注重了提供材料的现实性和挑战性,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但在解释、验证方法时,学生碰到“说不清楚”,通过两次采用不同的策略,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认识。 一、首次教学,引发争论 课始,通过谈话。出示了一个棋盒,学生观察后,板书:有5颗白棋,师马上又出示另一个棋盒,提问:“现在你能不能求出白棋和黑棋一共有多少颗?” 生1:一共有10颗 。因为白棋有5颗 ,黑棋和白棋一样多,5+5=10(颗) 生2:我对他有意见,因为要求一共有多少颗,所以应该知道黑棋有多少颗?现在又没有告诉我们黑棋和白棋一样多的。 师反问其它学生,你们觉得呢?学生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 师顺势板书:黑棋是白棋的3倍 学生自主尝试后,反馈板书: (1)、5+5×3 (2)、 5×3=15(颗) (3)、 5×(3+1) =5+15 =5×4 =20(颗) =20(颗) 对于第一种方法教师问看懂的举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能看懂,教师指名回答。 生:5表示白棋,黑棋是白棋的的3倍,5×3就是求出黑棋有15颗,最后求黑棋和白棋就是把黑棋和白棋加起来。其余的学生都表示同意。这时列第二个算式的同学,主动举手说明自己的想法是错的,教师随即进行了改正。 在反馈第三种方法时,只有六、七人能够看懂,这时教师指名两人说自己的想法,两个人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就是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别的同学都有在摇头说听不明白。这时教师让其中的一位学生和老师一起用刚才的棋子进行演示: 教师和学生边演示边说,白棋有1堆,黑棋有这样的3堆,总数就有4堆,教师引导4堆就是总数是白棋的4倍。这时有近一半的学生能够明白方法,并能用这种方法进行解答。 然后是巩固练习。 课后争论:从学生的起点看,对于第一种方法在第一个环节中已经有效地进行了突破,学生都已经掌握了这种方法,而对于第二种比较灵活的方法,虽然教师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个实物演示,但学生的体验不深,有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不明所以然。能来能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说明道理,给学生以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从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调整方案、再次实践 在第一个环节后,对于第二种方法的解释说明教师事先给学生准备了每人6根小棒,然后也指名两人说自己的想法后,学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说不清楚”,教师马上提问:“当我们说不清楚时可以怎么办?”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画来说明,这时教师马上引导:“是啊,我们可以用画一画,摆一摆,接下来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把它说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小组内合作后反馈如下:
并说,我们小组用一根小棒表示一颗围棋,由于一个人只有6根,所以我们把小组内四个人的小棒合起来,可以看出白棋有一堆,黑棋有3堆,总共就有4堆。 教师顺势引导,现在你们明白了5×(3+1)的意思了吗?3表示什么?生齐答黑棋有三份,1表示白棋有一份,3+1就是表示一共有4份 这时每个小组成员都很高兴,每个小组都有获得了成功。 三、教学后的反思: 1、 自主探究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标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只是模仿者。数学课不仅只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技能,而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两节课不同的设计策略当中,明显地感觉到要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个目标,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第一节课中,由于教师只级了一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的机会,学生的动作是被动的,思维是单一的,甚至有的学生是不发展的,还停留在教师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当中。而在第二堂课中,我们鲜明地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由于教师给了孩子们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和发展,学生的解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出现了许多有创造性的答案,有的学生想到了用一根小棒表示一颗围棋,有的学生想到了用一根小棒表示白棋一个数量,有的学生想到了用一个圆圈表示一颗围棋,更有学生想到了用一条线段表示白棋一个数量,从中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的孩子所惊叹,我们是非常有想象力了,只不过在平时我们老师可能说的过多,扶得过牢,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数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成为智慧者,教师必须拥有智慧,为了不让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老师们,请给孩子们更多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吧! 2、动手操作能让“说不清楚”变成“看得明白”。 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数学概念、算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特别是本节课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比较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因此,要理解比较抽象的算理和概念就应以感受性经验为基础。 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安排的操作比较简单,只让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了演示,学生的体验不深,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得到内化。而在第二堂课,在学生出现“说不清楚”时,教师给了所有学生操作的机会,学生在有了动手画、摆操作的欲望和需要的支配下,使操作成了学生自己主动的选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了广泛的感性认识,体会到了3倍还可以变成3堆、3行甚至是3份,当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既发挥了学生主动创造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实践操作的作用,把抽象的算理转化成了直观的图象,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充满了生机,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最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脱离了操作,上升到数学的思维活动,从中体现了操作活动是为发展学生思维服务的,体现了操作活动的价值。 3、小组合作要在学生需要合作之时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受到思想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对合作学习本质认识不够,往往停留在形式上,小组合作的作用不仅没有得到体现,还会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负作用。从这两次实践中,在使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时,小组合作的时机显得相当重要,一定体现在学生需要合作之时。当第二种方法5×(3+1)学生说不清楚时,学生想到了摆、画的策略,这时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了合作的氛围和需要,一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际间的比赛,通过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能把这种思路说得清楚让别人听得明白。这时小组内各成员情绪高涨,有了合作的需要,在各自小组内,几名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在优秀学生的引领下,通过他们的操作有的新的体验、认识,,再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汇报,使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体验,达到了真正的生生到动。另外,有的小组在需要用小棒操作时,特别是用一要小棒表示一颗围棋时,由于一位学生只有6根小棒,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可以把四个人的小棒合起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和价值,使学生有了寻求与他人合作的欲望,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做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要真正体现其价值,不使其流于形式,必须掌握好合作学习的契机,要建立在学生需要合作之时,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研工作>孙鑫炎老师作品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怎么办?。 佚名:《七月的天山》教后记。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建议一般只上一课时,但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希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己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描写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写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写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能力,令我叹为观止。 饶思箴(激情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老师:这句没有直接描写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饶思箴: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写天山的美景,但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但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老师:你真会欣赏!老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形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面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老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老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老师,一个机智的老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助他们纠错。 黎世华: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徐嘉惠:老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马上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可以说静得可怕。”李文琦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那条山路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知道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去天山的。”李子贤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可以说幽静得可怕!”赵凡瑜做了补充。 再看看徐嘉惠,听了同学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老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接着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可以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己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七月的天山》教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