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中学教育工作者曹紫艳教学人:让“民主”走进数学课堂。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 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 …… 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 (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同时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 (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 生(一下子来劲了): 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 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 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 (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 师: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 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W元。 则: 5x + 3y = 48 W= 3x + 2y 得到:W = x+ 32 因为:0 < 5x < 48 且x为正整数 所以:x= 9时,W最小值 = 29 即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此时有 45人(5×9)坐大船,有3人坐小船。 ……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同学(示意刚才的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游船题目恰好是我前几天才去坐过的,所以一下子…… 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 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 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2、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租用,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3、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重视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有必要的,它是一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只有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矗。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首先爱其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平素就应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修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 <<工作动态分析>>桃溪中学教育工作者曹紫艳教学人的文章让“民主”走进数学课堂。 小学教师蒋锡琴老师:肺和呼吸。教学目标: 1、知道肺、气管、支气管等是人体呼吸器官。知道从呼吸时,吸入的是富含氧气的空气,呼了气体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2、会做利用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 3、意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验证人体呼出和吸进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2、实验测量肺活量 教学准备 1 、仿真人体呼吸系统 3、 实验材料: 烧杯、澄清石灰水、食品袋、水槽、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体验导入揭示课题 1、体验活动: 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用手捂住嘴巴和鼻子,你估计你能支持多久?尝试一下。 学生活动体验。你们有什么感觉? 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呼吸的重要)(板书:呼吸) 2、对于我们的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人为什么要呼吸?人不呼吸为什么憋得难受,人是怎样呼吸的? 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一样吗?吸进去的气体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什么作用?呼吸要经过人体的那些器官?…… 3、揭示并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肺和呼吸”的有关问题。 二、探究问题,实验验证(一) 1、认识呼吸器官及作用 (1)、想一想,画一画,(人体侧面轮廓图) 人体不停地进行呼吸,这一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同工作,这些器官叫做呼吸器官。当我们在呼吸时,到底有哪些器官属于呼吸器官?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出示人体侧面轮廓图)老师这里有一张人体侧面轮廓图,我想请同学们在这张图上画出你们认为的呼吸器官。 ( 学生交流,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2)、看一看,比一比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给大家看! 师:假如把口腔当作了呼吸器官,让我们分别来体验一下,用鼻腔呼吸和用口腔呼吸有什么不同? (学生体验) 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尽管口腔也能呼吸但口腔还有其它作用,所以他不属于属于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应该是(板书)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那么,空气是怎样吸入人体又是怎样呼出来的呢? 从(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再由肺→支气管→气管→咽喉→鼻) (3)、说一说每一个器官的作用 这些呼吸器官各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说,课件展示。 哪个呼吸器官最重要?(板书:肺)为什么?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呼吸器官,还知道呼吸是一个呼气再呼出的过程。 2、探究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1)、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那么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一样吗? 下面请同学们照老师要求分组做个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请做好实验记录。 (2)、实验指导:分工(1号同学倒澄清的石灰水,2号同学收集吸进的气体,3号同学收集呼出的气体,4号同学做好实验记录。)能按要求完成吗? 下面按书本步骤做实验。 (3)、实验汇报,教师小结 师: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谁能说说人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一样吗?(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呢? 如果这个重要器官生病了,我们的呼吸能正常进行吗?如果其它几个中的一个器官受阻了呼吸能正常吗? 四、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师: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呼吸器官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参照教材51页中的图示,小组讨论:说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呢? (小组交流) (1)师:谁能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学生回答师相机课件展示。 (2)师:(出示两幅图)请看两幅投影片,这是吸烟者的肺,这是健康的肺。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你看了镇两幅图片有什么认识? (3)师:作为小学生,你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五、总结全课 人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我们要时刻保护好呼吸器官,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工作动态分析>>小学教师蒋锡琴老师的文章肺和呼吸。 高春燕子:科学课 纸的认识教后记。 上午第4节是三(1)班的科学课,根据进度,上到了“纸”这一单元。 我一走进教室,学生眼睛一亮,大声拍掌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分别两个月的第一次见面,学生让我很感动。教室里刚安静下来,立刻又有学生站起来说,“高老师,你不在的时候,老师都不让我们到外面去观察!”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解释。是不是他们把科学课理解成了游戏。 纸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陌生,他们一口气说出了纸的很多特点:很滑、有点硬、有点软、很白、什么颜色都可以…… 我让他们把我提供给他们的实验纸揉成一团,然后再展开,观察有什么变化,他们又说出一大堆来;我让他们将纸撕开一个边,观察边缘有什么特点,他们惊喜地跳了起来:“有毛毛!”其他孩子立刻也撕开看毛毛,有的孩子不断地揉纸,然后惊喜地举手告诉我,不用撕开,只要使劲地揉,纸也会“生毛毛”的。教室里立刻出现了“嚓嚓嚓”的揉纸声,立刻又出现了一大片的惊叹:“真的有毛啊!”“老师,‘纸毛’是从哪来的?”“从树上来的,因为纸是树做的,对吧,老师?”“哎呀,好多灰啊,不要搓啦……”…… 我无奈而又欣喜地看着这群调皮蛋,心里好开心。教室里的声音很吵,我注意到在我的提醒下,一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将纸的特点向科学本上记录了。这个习惯,是我最想他们培养的:及时记录,及时思考。 下课了,一个孩子突然跑上前来,搂着我的脖子,附在我耳边说,“老师,我知道一个秘密,明天,有一个人要送你礼物。”说完,他飞似地跑回座位。 这群可爱鬼啊…… <教研工作>高春燕子老师作品科学课 纸的认识教后记。 佚名:《刻骨铭心的国耻》教学反思。 《刻骨铭心的国耻》是一篇选学课文,描述了1937年12月发生在南京的惨案。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及险恶用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毋忘国耻,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就是对灭绝人性的日寇的仇恨,所以很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但这对于不善朗读的我是一个挑战。从课后其他教师的点评和自己对录象的再次回顾中,自己发现了很多问题值得自己深思。 课的导入部分,我尝试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实,而且通过史实图片的放映,并配《辛德勒的名单》电影悲壮的主题音乐,让学生较快地融入这个情境,把学生带入那个辛酸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心中产生了憎恨之情。在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心中的悲愤,可惜这个环节中,学生站起来说的并不多,而且能说的也只是寥寥数语。可能学生感受还不够深刻,如果能用影片的方式呈现南京大屠杀的惨状效果会更好些。 学生初读课文第一段后,对文本的感受是浅显的。我抓住了中心句“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进行教学,通过比较,理解被字句的作用。于是进入第二次的阅读,读之前,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场面令你刻骨铭心?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板块式的问题。然后学生就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但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发言者屈指可数,而且读的没有自己的感受。究其原因,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1,学生个体的朗读时间得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最美,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一点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理解,只有多读,才能让静止的文字表达它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教师在必要时的范读是很重要的,可惜自己的性格所致,一直不敢尝试去读,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低下。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文本的价值,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的。这里就要求教师先要吃透教材,沉入语言深处,努力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必要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情”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极佳的朗读效果。 3,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也不够肯定。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老师应该指出该同学读得好的地方,然后让大家都来学学,齐读一遍的话,效果会事半功倍。当然对大部分的中差生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的评价。 在结课时,由于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所以大部分是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感悟,这也是不妥的。因为在课的设计上我是准备一课时结束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其实后面还有几个细节,如“一把军刀”“下关草鞋峡惨案”等,可以在课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毕竟这是一篇选学课文,教师本不必面面俱到。教学时,感情从单一的“恨”到“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之间的深化,教师的过渡还显生硬。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刻骨铭心的国耻》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