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怀俊
(一) 人类已步入了21世纪。在世纪之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认为它是步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并强调首先要学会认知。“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学会认知实际上就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核心乃是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 国际上,学习策略的研究历史并不太长。1956年,布鲁纳首先提出了认知策略这一概念。70年代,加涅在它的学习结果的分类中,明确将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特殊能力从一般的智慧技能中划分出来,并被定义为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加涅在论述认知策略的同时,提到它与学习策略的关系,认为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具有因果关系,认知策略的改进是学习策略改进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益的任何活动,并把记忆术,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建立新知识内部联系,做笔记,在书上评注、画线等促进学习的一切活动都称作学习策略。目前,教育界对两者尚无法作严格的区分。在课堂教学中,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体相当。 我国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心理学界及教育界开始关注学习策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人教社出版的《学习策略研究》、《元认知与学习策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我监控与智力》等等。基本状况是:(1)介绍国外研究状况(2)介绍一般的通适性的内容(3)涉及学科教学的不多,尤其是涉及历史教学的几乎没有。(4)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研究较为缺乏。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这个渔,就是学习策略。为此,常州市教研室历史学科组织了“改进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研究”课题组,开展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本文所说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通过策略指导与训练,学生懂得针对具体的学习情境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调控。 历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活动中,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 ( 二) 学习策略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领域。我们不可能全线出击,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我们只能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在策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一些研究工作。 根据调查发现:85%的学生反映学习历史时记忆困难,73%的学生反映读材料解析题时抓不住要点,答非所问;82%的学生害怕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研究,觉得无从比起,只会做资料的叠加。此外,还有反映历史理论知识欠缺,重点难以把握等问题的。经过筛选,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记忆策略、比较策略是当务之急,应重点研究。。 我们拟定了以下研究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或数种阅读教科书或学习材料的有效策略; (2)帮助学生通过掌握编码策略提高记忆水平;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比较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我们认为:通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与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 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课文以及阅读材料解析题的策略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阅读策略指导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1)让学生概览历史课文(2)自己编写提纲并设计问题(3)教师检查学生所编提纲及设计的问题,抽样供全班同学讨论(4)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编制出更为合理的学习提纲。 在指导解析材料型试题的研究中,强调:(1)粗读材料(2)品味设问;(3)关注材料出处;(4)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上述两种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日常教学与训练之中。因为,策略性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学习。教师欲使学生人人了解的一般性策略性知识上升为自身的策略,绝不能讲一遍就算。策略的形成与智慧技能的形成,其原理是相同的,即大量的同式与变式训练。 常州市一中和常州市五中承担了“阅读策略”指导的研究任务。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常州市一中及常州市五中的经过策略指导的学生中,60%的学生反映在阅读课文时已能抓住主要要点;另有53%的学生反映在解答材料题时减少了误差,此外,40%的学生自认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的变化不明显。 2。记忆策略的研究。承担者为省中、北郊及新桥中学。研究的重点是利用编码策略对记忆的帮助。记忆的关键是在于需要时的提取。运用一般的记忆术虽亦有效,但面对内容繁多的历史知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惟有对教材进行精加工,利用编码策略,使历史知识形成结构,才能加深理解,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在有意义学习基础上的记忆。只有这样,记忆的东西才可能“活化”,需要时才有可能及时提取。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看历史课本时是按教材的自然顺序,呆读死记。既不记笔记,更不整理结构。有的学生则把整本书画满线条,处处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一些教师轻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如果以为我们如今已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在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 这一阶段研究中,北郊中学老师所开的研究课“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采取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路线,指导学生将各类史实整理成结构化的体系,并强调指出这种方法的意义所在。应该承认,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并非惟一途径。 除了关注一节课的结构外,我们还十分强调在高三教学中进行单元知识结构和专题知识结构的整理。这项工作主要仍由学生来完成。这是在更为复杂的情境中的编码策略的运用。编码策略运用的意义远不止是学生记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编码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编码中构筑的意义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研究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编码时,都会整理出不同于他人的结构,特别是面对知识内容繁多的状况,更是五花八.门,这说明,由于学生们知识(储备)状况不同,以及认知结构和认知风格上存在差异,因而运用同一策略处理问题时,效果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教师应注意在强调统一策略的指导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个性发展,不要急于公布统一的标准的编码结构。 3。关于比较策略的研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常常有惊人相似的事件出现。例如,19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运动。如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而中国则在19世纪末发生了“百日维新”运动。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成与败的原因是什么?只有运用比较的方法才能看清楚。 比较能力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十分薄弱的一个方面。究其原因,首要的是不知道如何去比,换言之,缺乏比较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对学生进行比较方法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10月,市二中老师开了一节公开课“拉丁美洲独立革命”,课中重点处理的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比较。由于在此之前,教师已指导过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所以,在这一节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历史事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点拨本课可比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逐项比较。最后,教师再次强调比较历史事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强化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比较能力普遍有了提高。据调查,承担该课题的市二中、市三中、田家炳中学等进行过比较策略训练的班级,比起未进行专门训练的班级,学生们在解决比较类问题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未经过训练的同学遇到比较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提取所学内容;而经[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