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是发现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活,就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就是学生真正手脑口并用的智能活动。
探究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课改”伊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得到普遍的运用和推广;然而,由于对探究性学习在概念上界定的失当,至今从认识到操作层面上的都存在着一些误区。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明天不封阳台》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探究一下:本文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统一答案:标题形象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很正确,下面请大家进一步探究:人与自然应该怎样正确相处?能不能举一些实际例子来说说人破坏自然所造成的恶果?请同桌间展开讨论。
(学生同桌讨论。1分钟左右叫停。学生发言热烈,教师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和激励。具体内容略。)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个探究性的作业:根据大家刚才在课堂上讨论的人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的意见,进行住宅设计并画出你的设计图纸。
上述案例,较集中地反映了在探究性学习这一领域里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泛化。问题不能显现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或超出探究性学习的范畴,与其他学习方式混为一谈。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运用已知(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未知的学习活动,其思维形式表现为各种类型的逻辑推理,而尤以归纳、类比为要。在上述案例中,有关文章标题的含义即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领会问题,虽仍须通过反复地研读文本,通过深入地分析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但其问题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探究性,答案也没有生成性。
2、异化。 组织与当前学习或后续学习联系不大甚至不相干的活动,把语文课异化为其他学科课或班团队活动。上述案例要求学生探究人与自然应该怎样正确相处,举出人破坏自然所造成的恶果的实际事例,表面上似乎是对文章中心意思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其实已远离文本,不但不需要研读文本,而且往往还要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实际上已把语文课异化为环境教育课了。
3、虚化。 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制造教育“神话”。如上述案例要求学生去设计住宅图纸,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再努力也没法达到。
除了上述问题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可用却避免使用、该用而拒绝使用的排斥探究学习的现象,仍然习惯于用一连串的有时甚至是带有强烈暗示的追问来解决比较复杂的学习问题,这同样也应看作是在“探究性学习”领域里存在的一个误区。
二
那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该怎样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呢?
(一)把“教本”变为“学本”,由“自学”走向“治学”。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案例2】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春》
师:有人说,课文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请大家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思考,继而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课堂讨论。)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