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琴:《漫画里的故事》作文指导——教后反思。 本次的作文题材来源于课本单元练习,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从赏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到作文的感觉,再从指导看图、指导说图,小组说图,集体说图,独自写图,到集体赏文。教学设计朴实、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让学生在激情满怀的状态下激扬文字,应该说,我在这节课的激趣上处理还是独具匠心的。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最后评讲学生现场习作,始终以“赏”为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受别人赏识的滋味,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树立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一、共赏佳作 树立自信 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的成就感。为充分营造一个宽松、自然、朴实又能激起学生习作欲望氛围,我在导入激趣时,采用师生共赏的美文(学生平时的佳作被镶嵌在精美的幻灯片中),不但排除学生畏难习作的情绪,而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激趣手段真实、朴素,富有生命力。 二、明确目标 大胆说图 作文课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而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得到生命的成长,品味到世间百味,记录生活百态;不仅让学生倾听内心的呼喊,还让学生倾诉真我的需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指导看图、说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把握看图要领,如何仔细观察,展开想象,但由于我没有很好把握学生的学情,加上临场反映不够好,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最好的调动,留下了缺憾。一堂好的作文课,必需要有言语的交流,在指导看图、说图后,教学设计中安排小组说图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图(或自己带来的漫画)、畅所欲言说图,学生的思维再次被击活。在集体交流中,学生争先恐后说图,课堂涌动着智慧的波涛,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三、成果展示 快乐作文 习作是一种与人交往和沟通的双项表达形式,课标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让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在这堂习作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创造了习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现场美文,让学生找到自己在作品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研工作>谢丽琴老师作品《漫画里的故事》作文指导——教后反思。 朱华东:反思语文课堂的“超链接”。 经常上网的老师会有这样的体会:网络世界犹如无边的大海,海阔天空。徜徉在网络世界,点击着那一个个“超链接”按钮,有时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所适从,有时又会给人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细心观察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中也有一个个“超链接”——文本拓展。现在文本拓展似乎成为了一种教学时髦,似乎不拓展课就不丰富、不大气。于是在有限的40分钟内,资源连接四通八达、洋洋洒洒,学生们眼界大开、欢天喜地。笔者以为:超越必要,但必须守本。
[镜头一]:一位教师上《石头书》这篇课文时,整堂课基本丢开教材,只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而后即让学生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石的形成、作用以及雨痕、波痕、矿物、矿石、地壳等资料。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成了资料展示课。学生品读文字、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的学习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没有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却抛开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做显然没有处理好课堂教育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教科书应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应是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充和深化。所以说,超越是必要的,但守本也是必须的。
[镜头二]: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那份对故园牵肠挂肚的惦念,教者适时引入纳兰性德写的另外一首词《菩萨蛮》中的句子“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帮助学生理解。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充满深情地回答:长亭外,杨柳依依,他的妻子会问——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的儿子会拉着父亲的手问——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白发苍苍的老父亲会问——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
在教学中,王老师仅“链接”了纳兰性德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但正是这精彩的“链接”。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那份对故园牵肠挂肚的感情。通过对话,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课文中的那些铅字似乎也变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起来。
反观那些课堂中的“超链接”,不乏“锦上添花”的杰作,但“节外生枝”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如何使文本拓展发挥优势,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精彩呢?
链接情感,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教师要精心选择拓展文本的内容,利用文本丰富的内涵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兢兢业业、不辞劳苦,教师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科斯;8月26日,他在医院会见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自己死后不要保留骨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听课老师的眼睛也湿润了,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这样的“链接”让人心动,深化了对文本情感的体悟。
链接生活,让语文回归生活。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语文学习和鲜活的生活接轨才会充满生机。例如<教研工作>朱华东老师作品反思语文课堂的“超链接”。 小学教育工作者史秋勤教学人:郊游。《郊游》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