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桥二中教者和桥二中 杨安荣教育者:课题:唐雎不辱使命。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不同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2、了解《战国策》,了解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 能力目标 1、赏析品味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品味多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1、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2、课本剧表现,引导学生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点评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师个性化修改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五、齐读课文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今天,我们结识一位大丈夫,他就是唐雎板书课题 (多媒体展示) 1、《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裁史书,共33篇,记载了战国时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给后世散文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韩、魏相继被秦灭亡,其余山东各国的赵、齐、楚在连年战争中早已不堪一击,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园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想用诈骗的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1、多媒体展示,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醒学生朗读的要求。 1、教师布置翻译课文任务后,巡视各组,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2、教师分发课堂训练题,每人一份,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评出用时短、准确率高的小组为优胜者,并予奖励。 [课堂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意思 其 许 寡 人( ) 虽然受地于先王( ) 岂 直 五 百 里( ) 免 冠 徒 跣( ) 秦 王 色 挠( ) 长 跪 而 谢 之( ) (2)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不说 ②轻寡人与 ③故不错意也 ④仓鹰击于殿上 (3)指出句中加点虚词不同用法或意义: 受地于先王 ① 仓鹰击于殿上 使于秦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② 以君为长者 以头抢地耳 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居不听寡人,何也? 非士之怒也。 ③ 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居其许寡人! ②虽然,受地于安陵,愿终守之,费敢易! ③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情节结构: 开端: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拒绝而不悦,唐雎出使秦国。 发展:第一回合斗争,唐雎坚决抵制骗局,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高潮:第二回合斗争,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天子之怒”。 结局:唐雎凭胆识和智谋取得胜利 学生齐读,了解《战国策》 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听,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学生叙述故事情节后,教师和学生恰当评价,多鼓励,多指导. 1、给加点字注音 雎( ) 怫 ( ) 跣( )抢地( ) 祲( ) 缟 ( ) 傀( ) 挠 ( ) 寡( ) 学生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故事情节。 (参考示例)唐雎只身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出色完成出使之命。 1、参考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字字落实,翻译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逐段通译课文,如有疑问,小组商讨解决。 1、 学生进行训练,小组合作,又快又好。 许:答应;虽然:即使这样 岂直:难道:只仅仅:徒跣:光着脚;挠:屈服;谢:道歉 说通悦,高兴;与通欤,句末语气词,呜;错通措;仓通苍 ① 于:从:在:到 ② 用;把;用;因为 也:表疑问,呢;表判断预期 哉:表反问,呢;表感叹,呀 乎:表疑问,吗;表感叹,啊 学生上黑板演示,写出译文 ①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 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儿接受封地,希望始终守着它,不敢交换 ③ 韩、魏灭亡了,但安陵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在,只因为有先生啊! 两位学生表述课文 (以第一人称口吻,以唐雎回忆往事的方式,讲述故事) 1、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体会全文内容 导语也可采用另外的形式: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出色的完成使命,与东吴结成联盟。 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上黑板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并齐读。 建议由教师范读,然后教师指导朗读的关键,讲清句子朗读停顿和感情把握。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翻译,教师应选一句进行翻译示范,教学生字字落实,逐句翻译全文。 课堂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解释加点实词的含义,应该补充,课文中重点实词都应该列出让学生解释。 可以叫学生拿出自己觉得有难度的文言句子,写在黑板上,老师叫其他学生上黑板翻译,并让学生订正。 六、作业布置 1、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派二人进行表演。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完成《补充习题》中22课练习 七、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开端 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发展 第一回合的斗争 高潮 第二回的斗争 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 结局 唐雎取得斗争胜利 八、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难点、重点,教学环节清晰流畅,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朗读课文作为重点,既指导朗读方法,又进行教师范读,再加上学生朗读的重复训练,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课堂训练上,抓住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释和虚词的用法的理解。在翻译全文基础上,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复述课文这一环节,老师缺少了必要的指导,学生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够好。今后要注意。
<<工作动态分析>>和桥二中教者和桥二中 杨安荣教育者的文章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宜丰小学教师王东华老师:《认识比》教学设计。认 识 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比、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它们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例1 1、谈话,出示例1图。 同学们喜欢喝饮料吗?妈妈早晨准备了一些,都有哪些饮料昵? (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 2、提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说说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并列式表示吗? 师生交流,相机板书: 2÷3= 果汁杯数是牛奶的 3÷2= 牛奶杯数是果汁的 3、师指出:除了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像这种数量间的倍比关系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那就是比。揭题:认识比 4、那么用比怎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比关系呢? 师指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相机板书) 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 师示范写:2︰3,3︰2,领读两个比,介绍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 5、提问: 这两个比的前、后项分别是什么?这两个比相同吗? 两个比分别表示的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强调顺序不能调换。 练习: 爸爸今年36岁,小红今年8岁,爸爸和小红年龄的比是多少? 小红和爸爸的年龄比是多少? 6、试一试 在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提问:把每种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看作几份? 理解:1︰8(洗洁液1份,水8份) 你能在其余3个选1个说说各个比的含义吗? 刚才洗洁液与水的关系都是用比来表示的,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呢?(用分数或其他方法表示) 二、教学例2 这里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相同数量的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不同数量的比。 1、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填表。 2、师生交流。问:怎样求速度? 分步板: 900÷15=60米/分 900÷20=45米/分 3、速度=路程÷时间,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0︰20。(板) 4、揭示比的意义。 (1)提问:仔细观察一下例1中的2︰3和3︰2,例2中的900︰15和900︰20,想一想,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讨论)板: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师指出: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2)你能求出例1、例2中四个比的比值吗? 结合例2,说说比值60表示什么?比值45表示什么? 师指出: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还可以是小数,比值是一个数。 5、例2后“试一试”。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比和分数、除法有关系,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1)完成“试一试” 3︰5=( )÷( )= 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学生填表: 它们之间不但有联系,还有区别。(先讨论联系,再讲区别) (2)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2︰3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 6、做“练一练”。 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填空后,追问:这一题的比值就是笔记本的什么?(单价) 第3题,指名口答。 7、生举例:生活中的比,媒体出示:中国和新加坡乒乓球首局比分12︰10,指出不是我们所学的比,表示进球数。 师补充生活中有趣的比,黄金比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三第2题,集体校对。 追问:三小题的比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单价)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题。 板书设计: 认识比 2÷3= 果汁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 前项 比号 后项 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 2 ︰ 3。 3÷2= 牛奶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 900÷15=60米/分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900÷20=45米/分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工作动态分析>>宜丰小学教师王东华老师的文章《认识比》教学设计。 海之语:《三个儿子》教后感。 《三个儿子》教后感 这个星期五是我上教研课的日子。一早起床,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久违的太阳也出来了。啊,一个大晴天!我的心情也随着这好天气开朗起来。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踏着轻松的脚步走进教室,和小朋友一起学习23、三个儿子,引导他们探讨、交流,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在这堂课上,通过研读文本,让学生感受到了怎么样的儿子才算是真正的儿子,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堂课下来,感觉研读第八自然段,“一桶水可重啦!……腰也酸了。”还可以。从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桶水很重?及通过教师的范读,带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想象说话,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能通过有感情地读很好地表现出来。通过研读文本,水到渠成地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但还是有很多处理得不好的地方,(1)你平时拎东西有腰酸胳膊疼的经历吗?在上课时把问题也问错了,导致范围太大,感受妈妈此时心里会怎么想?有偏差。(2)想从课文插图入手,体会儿子对妈妈的爱,但由于事先没有仔细观察图上小孩子的表情(脸上笑眯眯的),导致学生感觉这桶水不太重,还是改成想象说话:这个儿子在拎水时表情、动作、语言是怎样的?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3)在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环节,放的时间还可以多一些,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让讨论更充分些。(4)教师说的比较多,评价语不够到位。 在认真钻研教材,多次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已经感受到付出的快乐,上课后反思一下,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当然,好课是磨出来的,希望我的课能给后面上这课的老师一点启发。
<教研工作>海之语老师作品《三个儿子》教后感。 王国贤:《长江之歌》教后记。 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中心小学 王国贤 有近两个月的时间未有正式上课了,昨天是开学第一天,上第一节语文课说真的还有些心情激动呢。可上了一会儿就因上面要来人,又让学生们去打扫卫生去了,开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讲了一半就不上了,只好在下午又找了点时间才上完。原因就是感到今年教学时间很短,上课的任务很重。 今天上第一课《长江之歌》,这课虽然教过几遍了,可自己还是一点儿不敢怠慢,早读时间还是认真地读读想想,又好好地看看教学用书,再把下来的教学设计好好读读,又适当作了注记,这样心中才有个大底子。 下午第二节课本是别人的课,可是那人有事请我上一节,正好去把第一课上完。也就是这天早上一节下午一节就把第一课上完了,虽然自己也感到有些儿快,也觉无奈之举。 现在回想这一课的教学,针对我班的学生学情结合课文我在这几个方面作了些努力: 第一就是读讲结合。 我们也知道要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让他们去揣魔,这样的方法自然好。可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积累的基础之上。因为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面都是比较窄的,你要让学生去说长江你了解了哪些,他们说的很少,就是与之相连的两个句古诗名句吧。如果按书上所提示的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之上,让他们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他们肯定说不出什么,也无法感知出什么真切的东西来。那么必要的讲就是必要的,不是多余的也不是老师唱了主角,这正是从学生的学情需要来对待的。所以在课上我穿插了长江的许多方面知识,如长江名称、长江源头、长江著名景观、长江主要桥梁、长江交通功能、长江电力功能等,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对文中诗句的理解。更能体会出对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宏伟博大的理解。正因有了这些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导引,才让学生书读得更好,理解得更深。 第二就是紧扣主旨。 这篇歌词就是围绕“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来写的。那么为什么说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是母亲的情怀?学生不太好明白,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后练习就有这个问题,如果上过这课后学生这个问题搞不明白,就说明老师教学的点没有抓得准。教学的节骨眼没有找到。我们就是要通过前面反复的讲述,从不同视角去理解这两句话深刻的含义。所讲的一切都要归纳到这点之上。 第三就是功过分明。 这篇课文从正面讴歌了长江这几千年来给中华民族带来恩泽,是母亲河。讲到后来我问了一个,长江真是那么地好吗?她有没有另一面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写了她的另一面?《大江保卫战》就是写了她可怕的一面,给中华民放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而在教学中讨论,这样子我们是不是都要憎恨长江呢?在同学们的交流中得出功是主要的,过是次要的。我们要全面的认识理解长江。 <教研工作>王国贤老师作品《长江之歌》教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