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感谢上帝!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哈哈,“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啊!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寒江雪:老师应该学会“偷懒”—— 《布衣元帅》教后反思。 首次翻开《布衣元帅》这篇课文,发现它的结构比较独特,第一段总的概括徐向前元帅的一生朴实无华的品质,下文分三个部分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功高盖世的徐帅却过着比普通人还普通的生活。 故事学生是接触最多的,也是他们最乐意看的,因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想老师不用多讲学生定能很好的掌握,课堂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徐帅的一生朴实无华的本色。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强调了字形易错的几个生字之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学生居然能简单的概括出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见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的重、难点就转为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了。该怎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他们的疑难处予以点拨,我想是最理想的方法了。 于是,在学生讲述三个故事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自读课文并提出心中的疑问。十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纷纷举手,“‘路是自己走出来’和‘铺路’为什么带上双引号?那又表示什么呢?”“徐帅作为一个功高盖世的元帅,家里铺块地毯并不过分,为什么当天就把地毯送给了三座门招待所?”“平时我们写作文都是谁说,后面写出所说的人的语言,而这里为什么是‘他们会买的。’秘书说?”……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呀,这些不就是我想要提的吗?我想这些问题从孩子们口中提出比我一板一眼地提问让他们回答更深入人心。此刻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学习同伴就是最好的老师了。于是学生站起来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和‘铺路’是徐帅的话,这里的双引号表示的是引用。”有的说“徐帅把自己家的地毯送给三座门招待所,是想为招待所省钱”……“难怪秘书一听徐帅说三座门招待所缺块地毯哩,他就已经料到什么?”我因势利导,紧追着问。“秘书早就料到徐帅打算把自己家的地毯送过去了。”学生好象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抢过话茬。我暗自发笑,心想五年的相处总算有点心有灵犀了。“所以秘书还没等徐帅说完就紧接着解释道他们会买的,他希望徐帅不要将地毯送给招待所,因此所说的人的语言放在前面了。”孩子茅塞顿开。我即刻引导“从这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我觉得徐帅是个直爽的人”“我觉得徐帅一心只想着国家”……学生灵动的话语中一个从不居功自傲、为国家精打细算的元帅赫然屹立,随后让学生自由地用自己的声音读出对徐帅的敬佩之情。 整堂课就在生生的互问互答和老师的适当引导中进行着,学生学得不亦快乐乎?老师教得不亦轻松乎?由此可见,老师应该适当地学会“偷懒”!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主角就是学生!
<教研工作>寒江雪老师作品老师应该学会“偷懒”—— 《布衣元帅》教后反思。 中学教师作者老师:[推荐]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5章第2节 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2、举例说明无机盐的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分析现象,培养类比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感悟生命活力的魅力。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说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教学难点:不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所起作用及缺乏症状的比较。 教学准备:教师带领学生代表提前一周培育青菜植株。A:土壤浸出液B:无土栽培培养液C:蒸馏水D:缺N培养液E:缺K培养液F:缺磷培养液。培养过程中,给予光照及时补充培养液。 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导 入 新 课 1、回忆科学家海尔蒙特Ven Helmont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提出问题:尽管只给柳树浇雨水,在柳树的生长过程中土壤还是减少了60g,这60g物质哪里去了?它含有哪些成分呢? 2、土地常常被比喻为植物的“母亲”,观察我们周围的植物,它们大多数都生长在土壤中,它们从“母亲”那里获取了什么?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它们还能生存吗?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学习中;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对生物的作用的;导出无土栽培的概念。 分 析 无 土 栽 培 成 功 的 原 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6页图5-11,了解无土栽培的生产模式。提出问题:植物离开了土壤为什么还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呢? 教师介绍无土栽培技术。 阅读文本,思考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感受新技术的神奇。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A、B、C三株青菜植株的生长势态。 学生4人一组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 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1)观察课前培养的A、B、C三株青菜植株,对其生长状态进行比较。 (2)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的植物长势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土壤浸出液和无土栽培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物质。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观察幼苗生长状况,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验证无土栽培培养液和土壤溶液中含有无机盐,自己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老师教的,而是由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体现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为什么在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植物就能正常生活呢?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中除了含有水以外,还含有什么物质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1)取3片洁净的载玻片,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分别滴一滴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和蒸馏水。 (2)用坩埚钳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烘干。 (3)观察现象,描述现象。 提示:玻片上的白色物质就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无机盐。 各小组按步骤实验,成员之间互相合作,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发言交流、撰写实验报告的人落实到位。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土壤浸出液和无土栽培培养液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实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引导学生概括讨论 无 机 盐 对 植 物 生 长 发 育 的 作 用 展示课前培育的缺N、K、P的植株,比较它们的生长状态;课件演示一些缺氮、缺磷、缺钾植物出现的病症。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种植哪些植物需要多施加含何种无机盐的肥料。 举例说明:叶菜类 、根茎类蔬菜分别需要多施加何种肥料才能茁壮生长? 介绍含有氮或磷或钾无机盐较多的肥料及其应用。氮肥: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氨水、硫酸铵、硝酸钠等;磷肥:过磷酸钙、磷矿粉等;钾肥:氯化钾、硫酸钾等;复合肥:硝酸钾、磷酸铵等。介绍有机肥与无机肥的优缺点。有机肥:营养元素全面,肥效长,但含量低,速度慢;无机肥(即化肥):营养元素种类少,肥效短,但含量高,速度快,长期使用,土壤易板结。实际生产中,宜两只肥搭配使用,这样能缓急相济、互为补充。 观察比较三种植株的生长状态的不同,归纳出缺乏各种无机盐的主要症状。在教师的指导下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氮肥——使得植株枝叶繁茂,叶色浓绿; 磷肥——使得植株根系发达,果实饱满; 钾肥——使得植株茎秆粗硬。 根据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进一步思考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逆向推理能力。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学生知识面。 提供资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自己得出硼、铁、钼、硒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在交流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 堂 小 结 建议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尝试在教室和家庭中运用无土栽培的方法来美化环境。 设计在教室和家庭中运用无土栽培的方法来美化环境的方案。 运用知识指导实际生活。 教学反思: <<工作动态分析>>中学教师作者老师的文章[推荐]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桃溪中学教育工作者汤丽萍教学人:苏教版音乐第九册第三单元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歌曲教学《江河万古流》 音乐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怀古》《梅花三弄》 【教学对象】九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辨唱练议等一系列的参与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学会演唱歌曲《江河万古流》,唤起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通过欣赏古代和古韵浓郁的音乐作品,增加对祖国音乐文化传统的了解和喜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像资料、打击乐器。 【教材分析】 歌曲介绍:《江河万古流》,电视片《九州方圆》主题歌,全曲是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两乐段音乐风格基本一致,第二乐段开始处,旋律多次处在高音位置,造成音乐高潮,随后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前面音调形成统一,全曲结构简洁短小,音调精炼,伴吟伴唱、充满激情地对长江黄河的万古源流予以无限的慨叹,对中华雄魂情思悠悠予以深情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中的切分音的掌握。 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1、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2、简单介绍歌曲及歌曲作者。 (1)歌曲介绍:《江河万古流》,电视片《九州方圆》主题歌,全曲是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两乐段音乐风格基本一致,第二乐段开始处,旋律多次处在高音位置,造成音乐高潮,随后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前面音调形成统一,全曲结构简洁短小,音调精炼,伴吟伴唱、充满激情地对长江黄河的万古源流予以无限的慨叹,对中华雄魂情思悠悠予以深情的赞颂。 (2)歌曲作者介绍 王立平,作曲家,满族,国家一级作曲,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自1973年从事专业音乐创作,1979年调入中国电影乐团,2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太阳岛上》、《驼铃》、《大海啊!故乡》、《江河万古流》、《枉凝眉》、《说聊斋》等。 3、引导学生听录音范唱,同时提示学生在听录音时应注意思考速度、节拍及其特点、乐曲情绪等几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做出积极回答。 4、师带领学生演唱歌词,师唱谱,学生唱词。中间可以详细介绍切分音的唱法。 5、跟着老师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注意演唱的情绪。 6、处理歌曲。教师给出演唱提示:歌曲气势磅礴,深情豪迈,演唱中要注意气息要深而悠长,共鸣腔体要充分打开,声音结实有力。 7、鼓励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放声歌唱,声情并茂。 8、音乐欣赏《怀古》 看视频,了解埙的历史。 导入《怀古》片段欣赏,学生谈论:埙的音色特色,适合表现何种情绪的音乐? 你能配合朗诵一段古诗词吗?分组进行,上台表演。 9、音乐欣赏《梅花三弄》 看视频,了解编钟与乐队 介绍什么叫“三弄” 完整欣赏(时间够的话),哼唱主题音乐,听出三弄分别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如果时间不够,就欣赏三弄。 10、总结结束,下课。 <<工作动态分析>>桃溪中学教育工作者汤丽萍教学人的文章苏教版音乐第九册第三单元课时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