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春:《金蝉脱壳》教学随想。 陆家中心校 胡晓春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金蝉脱壳》后一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词吗?你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们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就借机给学生讲了一个“三十六计”中“金蝉脱壳”的故事,果然孩子们的视线都被我吸引住了,我就趁热打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问:你们想知道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吗?回答是当然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注重感悟,注重自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时的情景。教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填表格、作复述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内外结合,迁移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课文教完后,我这样问: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喜欢探究。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在这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欣然接受。 总之,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研工作>胡晓春老师作品《金蝉脱壳》教学随想。 朱建红:《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教研工作>朱建红老师作品《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树人中学教师树人中学老师: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说课稿。树人中学 王秋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的《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这一课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 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以及处理方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材的地位: 本章主要研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性质及应用.在初一,学生已经研究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而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所以,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本节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的拓展,又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学习三角函数、圆的有关性质的重要工具;同时,物理上学习力学、光学等,也需要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此外,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如:测量绘图、土木建筑)。因此,这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②教材的作用:本节课,从画相似三角形入手,将动手实践和交流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从而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归纳、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体会数学思维的价值。 以上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是学习后续知识所必须的,所以就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了目标(1) (2)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初步经历了由全等到相似的认识过程,而本节内容正与全等的有关知识是类似且紧密联系的,在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提出了目标(2)、(3)。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1(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同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是今后研究相似三角形常用的基本图形,在以后学习中应用广泛,故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对几何图形的识别能力不强,当两个相似三角形有重叠部分时,初学时对辨别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找准相等的两组对应角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初步体会了类比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2)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发现: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八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但须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有拔高拓展的机会,对学困生也要有一定的展示平台,要在难点的突破上多动脑筋,让他们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发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其主要流程可以分为“操作——观察——探索——说理”,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获取知识,并通过学习伙伴的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指导 为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的要求,让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类比、分析等重要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出问题 提问: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什么叫做相似三角形?什么叫做相似比? (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回顾,并为新课的讲授作好准备。) 导入:还记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判定相似三角形是不是一定要根据定义呢?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减少一些条件呢? (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使学生感悟到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也可以适当减少条件,提高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主动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若有一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活动一:每人画一个△ABC,使∠BAC=60°,与同伴交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结论: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活动二: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A与∠A′都等于60°,∠B与∠B′都等于45°,比较∠C和∠C′是否相等,测量三边长度,探求两三角形是否相似。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探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运用观察、归纳、测量等手段,让学生感觉到结论即将产生。通过第(1)题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当两个三角形只有一个角相等时,不一定相似;然后再通过第(2)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样引入本节课内容也比较自然.) (三).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引出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几何语言:在△ABC与△A″B″C″中, ∵∠A=∠A″,∠B=∠B″, ∴△A″B″C″∽△ABC (学生总结,教师纠正) 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这种现代教育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讲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时应重视学生观察、探究、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导,力求避免照本宣科地讲解,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建立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 (四). 尝试运用,初步感知 (1)下列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2)△ABC与△DEF中,∠A=∠D=70°,∠B=60°,∠E=50°,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通过两道较简单的题目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感知熟悉定理,为后面例题作一个铺垫,以分解教学的难点。 (五)例题示范, 学以致用 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 DE∥BC。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这是课本上的例题, 题目难易适度,可以先提问学生:图中有哪些 相等的角?以由浅入深地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图形变式】如图,DE∥BC判断下列两个图形中的三角形是否相似?说明理由.
由此得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同时指出这是两个最常见的相似三角形基本模型:“A”型和“Z” 型 (六)拼图比拼,形成能力 (1) 用四个相似三角形模板(课前作好准备)拼一拼,拼出如图所示的图形,看谁拼的又快又好?
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拼图训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的阵地,通过拼图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让学生熟悉了相似三角形中的常见图形,手脑并用,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课堂训练,巩固提升 1. 判断题: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 ) (5)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 ) 学生思考、练习,相互评价、矫正。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 2.已知:在RtΔ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高,请指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3.如图, AD⊥BC于D,BE⊥AC于E, AD、BE相交于F,则图中相似的三 角形共有几对?它们分别是那些?为什么? 最后一个习题是对基本图形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训练学生能从复杂图形中提炼出基本图形的能力,同时通过基本图形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要抓实质,万变不离其宗,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 (八)、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在这节课的结尾,既有知识的系统的小结,又有思想方法的小结,包括两个方面1.用表格的形式,渗透类比的思想,小结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2.再次强调基本图形的各种变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希望课堂教学过程完全按我的个人意识进行,如果本节课设计是成功的,课堂上出现的情景是同学们接二连三地出现疑惑和问题,而解决这些疑惑和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经验方面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也会提高我的教学能力。我想学生与教师的同步成长更是本节课的价值之所在。 <<工作动态分析>>树人中学教师树人中学老师的文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说课稿。 周洁教者和桥幼儿园教育者:小班语言活动:生日快乐。小班语言活动:生日快乐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颜色的盒子,对盒子中的秘密有探究的愿望。 2、通过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乐意与教师一起讲述故事中的部分语句。 3、体验过生日得到礼盒的神秘感和快乐的情趣。 活动准备: 小熊玩具、各种颜色的盒子、音乐、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熊,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谁来做客了?(小熊)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是小熊的生日。看,这是邮递员叔叔送来的一个生日礼盒,是什么颜色的呢?(红色) 二、出示大礼盒,引导幼儿学说部分语句。 1、幼儿学说语句,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这个红色的生日礼盒里装的到底是什么礼物呢?你想打开来看看吗? 可是,想打开这个盒子,要学一句好听的话哦。“快打开,快打开!”跟我一起学!“快打开,快打开。” 师:呀!里面是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啊,里面有一只黄盒子) 那我们一起再来说一句好听的话来打开这个黄盒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好吗?(“快打开,快打开”) 师:呀,里面是什么啊?(啊,里面有一只蓝盒子) 蓝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礼物呢?(“快打开,快打开”) 师:呀,里面是什么啊?(啊,里面有一只绿盒子) (“快打开,快打开”,打开绿盒子) 师:呀,里面有什么啊?(啊,里面有一只灰盒子) (教师根据幼儿反映提醒灰盒子) 灰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呀?(“快打开,快打开”) 师:呀,里面是什么啊?(啊,里面有一只白盒子) “快打开,快打开” 师:呀,里面是什么啊?(啊,里面有一只小恐龙) 2、提问: 1)、小熊的生日礼盒,里面装了很多颜色的盒子,你认识哪些颜色的盒子呢? 2)、小熊最后收到的是什么礼物啊? 3)、小恐龙对小熊说了什么呀?(教师做适当引导) 三、完整欣赏故事,巩固对故事的理解。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这个故事《生日快乐》吧?小朋友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讲哦!(教师利用图片完整讲述故事) 四、为小熊过生日。 师:小熊不仅收到了小恐龙作为生日礼物,还听到了小恐龙的生日祝福,可真开心啊!我们小朋友也一起来唱首生日歌送给小熊好吗? (唱生日歌结束) 附: 故事:生日快乐 邮递员叔叔给小熊送来了一个大大的生日礼盒。 红盒子真好看,里面是什么呀?“快打开,快打开!”一个小小的声音说。 小熊打开红盒子——啊!里面有一只黄盒子! 黄盒子真好看,里面是什么呀?“快打开,快打开!”一个小小的声音说。 小熊打开黄盒子——啊!里面有一只蓝盒子! 蓝盒子真好看,里面是什么呀?“快打开,快打开!”一个小小的声音说。 小熊打开蓝盒子——啊!里面有一只绿盒子! 绿盒子真好看,里面是什么呀?“快打开,快打开!”一个小小的声音说。 小熊打开绿盒子——啊!里面有一只灰盒子! 灰盒子真好看,里面是什么呀?“快打开,快打开!”一个小小的声音说。 小熊打开灰盒子——啊!里面有一只白盒子! 白盒子真好看,里面是什么呀?“快打开,快打开!”一个小小的声音说。 小熊打开白盒子——啊!里面有一只小恐龙! “抱抱我,抱抱我!”小恐龙对小熊说。小熊抱起了小恐龙,小恐龙笑眯眯地说:“小熊,祝你生日快乐!” <<工作动态分析>>周洁教者和桥幼儿园教育者的文章小班语言活动:生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