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梓生 喻建军 李志鹏:深入研究 全面分析 道出精彩(一)——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 深入研究 全面分析 道出精彩(一)——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 福建 杨梓生 湖南 喻建军 河南 李志鹏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研究、让说课活动上档次,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新时期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笔者开展了题为“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就说课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必须深入研究、全面分析,说课才能说出品位、道出精彩。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得恰当与否,直接反映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制订。对教材理解越深刻,说课内容将越充实、全面,反之就只能是蜻蜓点水、触及皮毛。且看一例:《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是《化学1(必修)》(鲁科版)第三章《硫的转化》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之后引入该节内容的。因此,学生对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已有一定基础,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上述分析显然不够厚实。“教材的地位”,不仅仅是指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理位置”(处于哪一章哪一节),更包含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以及该内容的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因此,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分析:1、该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安排意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描述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编者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才把它安排在这里。具体说来,它应该包括:(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作为该内容的基础;(2)本课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3)该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有怎样关系或者该内容在后续学习将得到怎样的深化等。2、该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训练哪些方面的技能或者科学方法、发展他们哪些方面的能力和建立怎样的情感、养成怎样的态度和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等。3、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只有分析透这些内容,教学目标的制订才有基础,否则教学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说“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后,就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导向和监控作用。说课时,如何科学描述教学目标呢?先来看看某老师在《硝酸及其应用》说课中的描述: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硝酸的强氧化性。了解硝酸的用途。……上述表达是否合理呢?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后促使学生达成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目标表述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必须明确说明对象——即学习什么、掌握什么;(2)必须用可以检测、或者能够评价的词语来界定目标属性,如“说出……的名称”、“用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或“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这样的要求,规范的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谁?(行为主体);(2)做什么?(行为动词);(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当然,在具体描述中,通常①(学生)和④(在学习、实验等之后)被省略而突出②和③。分析上述教学目标,不难发现其行为主体定位是错误的。因为,该目标隐含的真实意义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主体变成了教师。相比而言,另一位老师的表述则高明多了:通过观察硝酸溶液及相关实验,准确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氧化性),并能从硝酸的组成特征上对其化学性质进行解释;通过具体实例,说明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这样的目标陈述,和前一案例相比,可以发现:不仅仅是描述方式上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扭转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把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学习上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但是,说课时有没有必要人为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方面呢?这也是值得探讨的。因为三维目标往往是融为一体、并在同一学习过程中实现的。若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加以描述,会不会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已发表在素质教育报化学专刊教师版第9期总第9期 <教研工作>杨梓生 喻建军 李志鹏老师作品深入研究 全面分析 道出精彩(一)——对说课的审视与反思。 king0mouse:由一道题所引发的思考。 神州五号升空后问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航天英雄——杨利伟。 应该说,这样的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关注现实。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困难的。可实际情况却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下面摘录的是一些同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杨利伟大约160厘米,他爸爸性(学生如此写)杨,他大约30岁(亦有一学生说杨利伟24岁)。”“杨利伟得到了很多的奖金。”“杨利伟很帅!”“杨利伟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杨利伟决心把神州五号送入太空。”…… 从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中,我们能直接感觉到总是非常忙碌的学生对曾经感动过中国的杨利伟的了解是如此之少。如果说这些学生也许是平时并不怎么读书、关注现实的,尚不足为奇;可笔者在他们考试后,还特意找了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了解情况,结果依然是令人失望,他们除了知道杨利伟是我们第一位升入太空的宇航员,其他的就几乎是一无所知了。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后,从媒体的宣传报道来看,我们国家兴起了一股航天热。可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不得不深思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去教育我们的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兴起,很多的媒体在宣传报道新课程理念是如何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中;说很多的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是如何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现实,引导学生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本领,提高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的。 这也许是一些学校或部分教师的做法,受益的也只是极少数的一些学生;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还远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局面,我们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较而言,教师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几乎还是原来那些教师,尽管教师可能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也有所了解,在教育教学中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做法,但这种变化不可能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变化。应试教育时的种种弊端在教师的头脑中依然存在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必然还会打下应试教育特点的烙印。
<教研工作>king0mouse老师作品由一道题所引发的思考。 宜丰小学教育工作者曹亚芳教学人:[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