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
浙江大学 马建青
一、实践教学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和肯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中一门,其实践教学得以重视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是因为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开展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中央、教育部文件的规定。
其次,从课程性质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紧密相连的课程。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外化的两大飞跃,正是本课程教学实效的体现。
第三,从教学效果来说,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上课形式比较呆板、枯燥。实践教学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包括浙大在内的一些高校的探索性研究与实践显示,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加对社会更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理论与实际结合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已成为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开始从过去不受重视的从属地位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主导地位。
二、目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的理解还有分歧。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可分课内、校内和校外的活动,就其形式来说,常见的有:课内的讨论、辩论、教学录像观摩、案例讨论、演讲等;课外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谈、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是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单一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与实际生活的接触,改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实质是实践,即参与、体验、行动。
近年来,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做了不少的探索,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实践教学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不足,问题还很多,离中央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学生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对实践教学内涵与外延的把握还不够明晰,存在歧义,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对与实践教学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的文章多集中在意义探讨或工作经验总结;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只是把实践教学当作点缀和任务在做;实践教学的目标比较模糊,或目标层次偏低;多数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或者内容脱离教学内容,或者缺乏对内容的深度挖掘;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比较乏力,体制不太完善,教学安排上没有进行细致统筹的规划,加上受课时和场地的限制,实践教学变成了简单参观、听报告或学生自己去搞访谈,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引导不够;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缺失,场地、经费等难以落实;实践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教学效果评价难度较大;现实中,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不高,不少学生只是完成任务,或走过场,甚至用下载网上资料来充数,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欠佳。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一方面中央、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越来越得以肯定,另一方面,包括本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任重道远。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性改革,包括实践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途径、制度、评估、考核等等。实践教学改革应是全过程的探索,而不只是某一个方面的调整。
三、我们的探索与思考
我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就开展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国内较早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笔者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所撰写的相关论文在同行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改革措施很快辐射到兄弟院校。近年来,我校更是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表现在:实践教学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中(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相关要求和任务,覆盖到每个教师、每个学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份量(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1/3以上);实践内容更丰富(包括课内、校内、校外的相应实践教学内容);更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考核分量(占总评成绩的30%左右)。我校本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取得的业绩为本课程获得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下面以我校本课程中普遍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为例来谈谈实践教学的组织。
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形式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去体会书本的理论,了解自己和社会。它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行统一的实践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多以小组为单位来实施。老师讲解具体要求后,就由学生根据任务组合成4~6人小组,彼此分工合作,开展相关的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实践活动、讨论思考,最后完成调查报告、小论文或PPT课件。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评定。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相互教育的功能,可安排学生进行论文、调查报告或PPT的演讲、交流。最后由老师点评。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
比如“校园文明(生活)调查”这一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开展社会调查,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还要将调研成果做成PPT,在课堂上交流。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他们“寻找身边的感动”,“窥生活细节,见自律之斑”。调查涉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能力,同时也对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形象进行了反思,并对学校工作提出了建议。而研究成果的交流,更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再比如,像“感受大学”、 “大学校园道德现象面面观”、“校园法治面面观”、 “杭州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人、车违章统计调研分析”、“自然之友环保宣传活动”、“两地书——手写书信寄回家”、“校园网络文明调查”、“我为低碳献计策”、“大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调查”、“大学生与诚信”、“公共空间中的人际交往”、“学生学习动机、态度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大学闲暇生活调查”、“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大学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剖析”、“大学生形象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也都很有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建立的国家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站(网址http://jpck.zju.edu.cn/link/fljc)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互动性,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包括利用网上丰富资源,供学生学习、观看、研究时选用;利用网站做好实践教学活动的宣传、指导、任务布置、交流学生的作业、成果展示和评奖、公示等等。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是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以下几点是我们多年来在对实践教学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认识: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题中之义,是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教学环节、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实践教学对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当务之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本课程发展的两翼,共同服务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
2.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核心所在。实践是理论与行动的中介。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体验、感悟、思考,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明确成人成才的目标,进而转变为行为,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3.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整体性的改革,是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探索,包括实践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制度、评估、考核等等,它是一个系统。应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立足于从整体上改革实践教学。
4.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既与理论教学有关,也与实践教学有关。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必须与课堂的理论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因此,在着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改革理论教学,提高理论的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提高本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5.在整个实践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践教学方式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鼓励独立思考,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实践;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师生的互动和对话。实现从灌输到启发、单向到多向、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这是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不只是取决于一个因素,而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机整合,是整体性的改革。如何使实践教学更规范、更系统、更有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我们期望在原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做更系统更上一层楼的探讨,尤其是在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方面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附:结合教学内容可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
内容 |
实践教学活动主题 |
可选用的实践教学活动 |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入学适应性教育;感受大学,规划未来,迎接挑战 |
参观校史展;采访优秀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制定大学生活规划等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理想信念教育;追寻榜样人物 |
观看诸如“感动中国人物”等记录榜样人物事迹的视频,并讨论、写观后感 |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爱国 |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聚焦重大爱国主义事件等 |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探寻人生意义 |
走访老校友、名教师,进行人物访谈;开展大学生价值观、人生态度调查等 |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
道德观教育;关注道德践行 |
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
公共道德法制教育;考量公共秩序 |
开展大学生及社会人群社会公德状况调查分析等 |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展望就业前景,进行职业设计 |
访问专业教师和学长;听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 |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
法治精神教育;观察法律现象 |
观察、调研和分析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现象 |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
法律制度教育 |
涉法案例调研;观看法庭审理;组织模拟法庭等 |
注释: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刘社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施新一轮拔尖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为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必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案。突破口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切实实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目标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已有的改革及成效
1、现有的课程体系是改革的结果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时代、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教育的重大决策。2004年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德育之年。这一年,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16号文件,并随后在理论界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高校决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新方案。
“05”新方案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力争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指示要求下,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确定的课程新体系。即由原来的七门必修课调整为五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
各校均严格执行“05方案”的要求,按照学分与学时1:16的比例安排学时,并从2006年秋开始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所以现有的课程体系本身就是改革的结果。
2、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色明显
实施“05”新方案,我校措施得力,特色明显:
一是独立建制,优化了课程管理。学校于2009年4月成立了思想政治学院,作为独立建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单位。对此,《光明日报》于今年6月1日刊载了“让心灵丰盈而有力量 全国高校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章,并以“华南理工大学首创‘思想政治学院’”的醒目标题作了报道。
二是推进了中班授课的工作。在师资本来就不足的情况下,还是逐步把原来的大班(150人以上)上课压缩为以中班(80-100人)的教学为主体组织开展教学。虽然老师们的教学工作量新增1/2以上,同时他们的课酬并未增加,但这项工作仍推进良好。
三是特色教学探索前进。如,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研讨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倡“个性化”教学,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特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如采用自主式、专题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分析式、辩论式、演讲式、访谈式等多种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施“原著导读工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学以致用;科研促进教学扎实推进,研究式型教学探索进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说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改进作用。
3、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良好
凝炼特色有亮度,教学质量有信度,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如,2008年5月按教育部要求在我校随机调查了500名学生,学生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满意度和各门课的平均满意度都是84%,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满意度达到92%。又,根据我校网上评教系统的统计,近2年来,学生对教师的平均评价分为4.5分,最高分达到4.8分以上。
2009年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其中就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教师认可度等问题开展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的比例高达92.1 %。此外,近年来,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被教育部评选为“精彩一课”;有教师在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学校教学质量最高奖——“南光奖”的获奖比例中,思想政治学院更是居全校首位。
4、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5门课程中,有1门广东省精品课程、2门广东省优质课程、1个省级课程建设基地。此外,教材建设特色明显。“05方案”实施后,有3位教授相继担任了广东省统编辅助教材的主要编写工作;我校还组织编写了校级课程的教学辅导书,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推进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如上所述,这几年包括我校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有很大改革,并颇有成效,为什么还要再推进新一轮改革呢?其主要的背景、理由和必要性是:
一是现有课程体系的课内学时太多越来越不适应新一轮拔尖人才培养的大形势。学校从2006年秋开始,在新生中全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课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48课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96课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32课时)和“形势与政策”(共128学时,2学分)新课程。五门必修课程共352学时、16学分,分别占学生应修总学时的15%(352/2300),占学生应修总学分的10%(16/166、177)。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课堂学时比例高,同时又是全部集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完成,容易与一些专业课改革前移的方案相冲突,越来越显得有拖后腿和被边缘化之尴尬处境,也不容易深化思想政治理的教学效果。
二是现有课程模式的实践教学不足的现状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实效的提升。按照教育部“05方案”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相互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实践课。重视实践教学既是新课程的新要求、新改革、新亮点,也是操作上的难点,必须有大的突破。何况“05方案”已实施5年了,也到了总结和拓展课程改革的时候了。本改革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中发[2004]16号文、中宣部教育部的教社政[2005]5号文,以及《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都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但实际上很多学校根本没有落实这一重要政策性要求。
三是现实行的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有不多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的做法,存在实践教学不深入、不持久和重复性、低效性的严重困境和问题,受每门课程成绩管理的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但利用不了充裕的寒暑假,而且由于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实践教学的环节要求,容易造成越开学生越厌烦和敷衍应付的情况。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是政治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课程,是高校课程中唯一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确定的课程;同时在教育部有思想政治工作司和社会科学司共同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在省教育厅有思想政治教育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必须完全符合文件精神和上级要求,不可在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上进行违背文件精神的改革。所以新改革不对思想政治理的五门必修课程的总学时(352)和总学分(16)进行改变,只是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以便达到减少了课内学时和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是科学性原则。
其一,现在每门课程都进行实践教学的做法存在重复进行、低效率和形式主义的突出问题,现改为综合性选题、长跨度实施和针对性指导的实践教学的新做法,显得更为科学和可行。其二,本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统一,符合科学性原则。
三是整合性原则。
本改革计划新开设一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述》,作为思想政治理的实践课。希望从总体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传授给学生,并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克服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紧密性配合性不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生不够的弊端,其科学性是十分明显的。
开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述》(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课,主要理由有四:一是文件有精神。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并提出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要求。二是领导人有重视。2010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随后刊发在2010年04月01日的《求是》杂志上。三是理论上有发展空间。如《解放军报》 2002年01月03日 第6版发表了白景峰“着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200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中小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体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群众观认识观动力观时代观”、2010年08月23日 《光明日报》发表了“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等理论性文章。四是社会有广泛的需求。不但大学生普遍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困惑,就是很多党员干部乃至学者,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如中南大学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兼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赫教授,就曾于2009年8月5日发表博文向马克思主义专家求教“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总之,推进简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和学分,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时效性,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和研究性,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计划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在“05”方案的五门必修课程上完之后专门开设一门《实践教学》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述》)新课程,作为对已开设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性理论拓展和长期性实践运作。
具体来说,根据每门必修课都要有社会实践课时的原则,对原社会实践课时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从原有总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作为《实践教学》新课程的开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作为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综合论文,学生须在第3学期期末之前选定课题和指导教师(指导开题、调研、写作、评阅、答辩),综合论文写作、答辩及《实践教学》新课程的开设在第4学期或三年级内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有了两个寒假一个暑假的操作时间。
从理论价值看,本改革将致力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致力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提出3“L”理念。即要坚持课程性(lesson)、研究性(learned)、持久性(lasting)的3“L”理念。
其次,在新模式改革上提出3“L”的3“化”内容。即固化: 3“L”实践教学场所---linkage(联合培养基地)、locality(事件发生的现场) 、Laboratory(实验室)的固化;优化:3“L”实践教学环节---lay(学生拟订好计划、提出实践性问题)、leading(老师带领好、指导好学生实践)、light(事后提交并交流好实践后的个人见解与收获)的优化;深化:3“L”实践教学效果---leaven(使受潜移默化的影响)、liability(使增强社会责任意识)、live(使提高实践和行动能力)的深化。
最后,在途径改革上提出四个“三点一线”。即要推进课堂、校内、社会的“三位一体”,课内、课外、课后的“三课一线”,调动、调研、调演的“三调一抓”,以及自评、互评、点评的“三评一考”的实操性运作。
可以预见,这是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模式,值得探索和关注。
作者:[张群] |
|
|
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是为主题而创设的,主题也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展开。我认为:主题环境的创设是老师与孩子们共同构思、一起动手和体验智慧的结晶,它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下面就探讨一下我班的主题环境。
1、收集资料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我们往往会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他们表达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经验,大胆提出想法、观点和问题,并共同收集和制作环境展示所需要的材料。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孩子们和 家长回家搜集资料、照片、图片等,并带来贴在墙上,或带些相关的实物摆放在教室里。
2、实地观察
主题环境布置的前期工作就是要有计划地带幼儿出去观察,就拿“ 秋天”这一主题来说,我们去观察然后把幼儿观察后的结果用文字写下来,布置到墙上呈现出来。我班布置的“孩子眼里的秋天”,就是把幼儿看到的秋天和对秋天的认识,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呈现在墙上。
3、师幼互动
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收集照片、剪辑图片,加以分类、整理后,布置成各个版块,把幼儿粘贴、撕画和画 画等多种方式创作的作品展示与主题墙,让孩子体验参与的快乐。
4、图文并茂
把幼儿收集的照片、图片、创作的作品等,根据需要附上相应的文字记录展示出来,图文并茂,吸引家长和孩子交流,幼儿在与同伴、 家长的互相交流中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如我班的墙面布置,展示了一首诗歌《好吃的水果》,周围就是展现这首诗歌内容的 画面。
当然,环境的布置还要注意形象、色彩、形式、空间等造型要素之间的和谐,给人以美感。 总之,要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动态发展的学习环境,而且要让幼儿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与环境产生共鸣和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