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福君:《笋芽儿》的教学反思。 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好美!很温柔,很安静感觉真像在睡梦中美美地做着香甜的梦。孩子们这样说。是的,很美。课文从一开始,就用这样美丽恬静的文字抓住了小朋友们的心。昨天上课我刚称大家为“同学们”,意味着大家已经长大了。但是这节课,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不知不觉又开始称呼大家为:小朋友们。优美动人的文字,就是这样地抓住了我们的心。因为这样的美,这堂课,我们最主要的就是享受这样的文字所给予我们心灵的轻抚。引入非常简单,我在黑板上写上“笋”字:读一读,说一说,它有那些亲戚呢?于是小朋友们开始说:竹子,还有就是小时候的笋芽儿。出示课题,读一读。不用说,连课题大家都是读得那么的轻柔。我说,真好,从我们女小朋友脸上已经读到了笋芽儿娇嫩、温柔、甜美的感觉了。再读一读吧。大家更起劲了,一起柔声又用心地读:笋芽儿。
然后呢?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大家不约而同地读起来。读完,就出现了上面这样陶醉的一幕。 是啊,我们被文字陶醉了。虽然我的衔接也有点生疏,但是这样丝毫不影响我们之间对文字的亲近感。读啊读啊,读着,一个个举手了:我发现这里春雨姑娘低声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还在沉睡。沉睡就是睡得很熟,很香。我来给大家读一读:沙沙沙,沙沙沙……张玲鼓掌了。我也给大家读一读。贾超站起来:沙~~~沙沙,沙~~~沙沙……他把沙沙的声音故意拉了长,大家开始笑了。 你喜欢这样读吧?他说:恩。好继续读。
沙~~沙沙,沙~~沙沙……又是鼓掌。突然想起上次我们学习《幸福的回忆》一文,为了体会当时的那种情感,我们试着排练课文剧,就“我”和妈妈一起去峨眉山发现邓爷爷来了那一段。要表现“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兴的”这样的感觉,经过一番的指导,孩子们的好奇、激动、兴奋、高兴最终还是停留在一个劲地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呀?妈妈那是什么呀?而妈妈呢?是一一的回答,最多模仿我示范的:那是红梅,上次你在叔叔家里不是看到过么?显然,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不是那么的非常细致入微,所以难以表现七岁的孩子跟着妈妈去旅游的那种感觉。从那时起,“让孩子们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胞,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就是这样,“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着乐曲”这样的情景联系马上跳出来了。和以往一样,灵机一动又来了:小朋友们,你们有看到过春雨弹奏乐曲么?大家好激动,都看到过了。那是怎么样的呢?小朋友说:雨滴下来,声音滴答滴答的。还有的说,雨滴在叶子上,圆圆的一颗一颗,很美丽。有的说,雨滴在稻叶上,滚下来的时候骨碌一下,很有趣。那叶子呢?邱浩杰一边示范一边说:就是这样,叶子一上一下的跳动,好象在弹琴一样。春雨姑娘弹奏着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开始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了。孩子们读: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学着呼唤呼唤好么开了,陈宾好象朗诵得很好,大家热烈地鼓掌。余礼平就读得更加激动了,不禁喊了出来:……春天来啦!! 呵呵,这样喊笋芽儿都要吓坏了。还是邱浩杰,一语点破读的问题了。 恩,让我们想一想,春雨姑娘是怎么呼唤的呢?我们一边轻轻地用手来回拨着,一边轻轻地喊: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我们的笋芽儿呢?来,我们看看课文吧。翻开了课文,我们读起了第二自然段。本来不会这样集体地读这一段,只可惜我习惯经常这样的蹦出一句,打乱了我们的课堂。这一次就是这样,唧咕唧咕几句,我的笨拙的引导连自己都不愿意记住。真恨了自己。不过幸亏小朋友们了,他们的发现总是那么的精彩:戴航说:这里笋芽儿揉揉眼睛,撒娇都是小孩子的动作,感觉起来很美。大家忙着补充:是很温柔。很可爱,很娇嫩的孩子……
石千惠说:这一段真美!我也想好好去睡睡了。是呀,真美。其实不仅这一段美,这整篇课文都是这样的美。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篇课文吧。有了引子,孩子们显然要激动得多。于是,给10分钟时间,大家开始读。女孩子们一个个摇头晃脑,神情专注,看来确实很认真啊。男孩子呢?也有这样的,也有好象没有这样那样的表情。看看陈杰,好象还在读啊。走近一听,声音细细的,可是好有感情啊。欣赏一会,陈杰更加认真了。
虽然很认真,但是总是要腻的。虽然说过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但是大家还是不能放大胆子用更多的形式,比如表演。走到甘嘉欣面前说:甘嘉欣,你说过可以用表演的吧?是的。她点点头。那么,你就可以找个伴一起试试啊。得了允许,她马上找了曹敏,可是,还有点怯怯的,站起来了,又坐了下去。再鼓励一下吧。好了,终于站起来,离开位置,去找另外的伴了。别的小朋友疑惑地看着他们,似乎在想,他们怎么那么大胆呢?看看同学们,还是很认真。但是,已经有同学厌倦了。看,这就有一个,袁重霞。怎么办好呢?寻思着,我走了过去:袁重霞你读好了么?他很羞涩地笑笑。这样吧,易老师和你一起读怎样?他果然很高兴,美美地和我读了起来。孩子就是那么容易受到激励,只要你会关注她。
看看周围的孩子们,有了甘嘉欣的开始,除了两个同学还来问我“可不可以干什么”,大家的胆子大了起来,都找伴表演的表演,分角色朗读的朗读,教室里又激起了一个新高潮。 这,就是我想要的。
只是可惜,因为这堂课前面花了好些时间欣赏王燕的小文章《杀鱼》,所以导致最后没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展示大家的学习成果,看来只有放到下节课去了。
<教研工作>易福君老师作品《笋芽儿》的教学反思。 杨克昌:1×100与100×1不等值的启示。 “1×100”与“100×1”是否等值?单从数字看,这个问题似乎很多余,然而在不同的情景中,两个列式的内涵和价值就不一样了。就拿掘井来说,在一个地方挖100锨,和挖100个地方,每个地方只挖一锨,哪种办法更容易挖到水?再比如在教学上,对一个知识点以100个不同的问题形式来提问思考,问100个为什么,与抛出100道题,每一道题只浅显地问一个为什么,哪种办法更有效? 学生几乎天天要做题,月月要考试。可是做来做去,考来考去,出错的地方还是照错不误。还有一种情况,就算做对了也讲不出个所以然,一旦问题发生变化,就又会做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掌握不到位,能力达不到,很难做到灵活运用。要是仅仅通过一遍遍地做题,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效果不会好。由于缺少对知识从容的思考,没有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在运用知识时显然会力不从心。相反,如果教师通过系统复习,整理内化后再几次考试熟悉,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弱项,有针对性地对弱项进行攻关,在这些知识上多问几个为什么,直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后,再专门对这些知识进行一些专项练习或测试,以期达到巩固、熟练和运用的目的,效果就会好得多了。 “1×100”与“100×1”不等值的启示同样也适用于平时的新授课教学中。教师、学生不应该把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多少教学进度作为一个最终目标或标准。学习过程中或学完一个单元或模块之后,要对本单元或本模块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多问几个为什么,直至能够真正理解、内化,进而通过练习,熟练运用。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越早复习就越会出成绩,为了及早进入复习而赶进度,让学生吃“夹生饭”,这样既费时又低效,此时的“100×1”就远远不如新授课时的“1×100”价值高了。因此,我们要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阶段多做一些刨根究底式的训练,宁可把进度放慢一些。 笔者在这里用“1×100”与“100×1”这个命题来揭示“题海战术”的弊端,但并不是说做题就没有用处。毕竟“1×100”中包含着通过做题来巩固、熟练和运用知识的过程。“100×1”中也包含着通过巩固、运用知识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拿出这两个列式,旨在提醒师生作一下冷静的思考和客观的比较,怎么做更有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做到帮助学生转“知”成“智”,化“知”为“慧”,那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系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克昌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3日新课程周刊) <教研工作>杨克昌老师作品1×100与100×1不等值的启示。 高塍小学教者高塍小学教育者:《普罗米修斯盗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