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语言。 听过特级教师讲课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得不承认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 一、讲述性语言:行云流水,一言一语皆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 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二、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 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同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说。 “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贾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贾老师却让孩子们先说.自己后答。并且这样启发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贾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三、情感性语言:春风化雨,一吟一咏润心田。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拉近时空距离,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高高耸立、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待乐曲结束后。王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和朝鲜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略一停顿后.王老师以更为深情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的学生们.和王老师一起深情地呼唤道:“邱——少——云!”紧接着,王老师以更为饱满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们以更为洪亮和更为深情的声音呼唤道:“邱——少——云!” 王老师动情的语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深情怀念伟大战士邱少云的氛围中,以至在王老师于铃响后喊“下课”时。竟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他们好像还都沉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起掌来。 四、激励性语言: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 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却不是这样。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刚开课不久,王老师叫同学们读课文.如果对哪部分感兴趣.就多读几遍。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王老师走到一位低着头、未举手的女生前轻声地问道:“你为什么不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望着老师不吱声。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了笑容。 由此可见,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刻意学习的艺术,不成艺术。当一个教师的学、识、情、才等齐备之时。才是教学艺术臻于成熟之日。”我想,特级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语言,源于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出色的创造才能.更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的深厚的爱。(卞向飞)<教研工作>宽容老师作品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语言。 许勇军:对一节班队活动课的反思。 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小学 许勇军 “哎!都是那讨厌的门卫,让我们星期六的那场足球赛泡汤了。要是学校能在周末将足球场开放,让我们能像罗纳尔多、贝克汉姆、欧文、舍甫琴科一样在场上拼杀一番,那该多好呀!老师,您能帮助我们……”这是本期开学不久,我班学生在一篇自由练笔里倾诉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我怎能置学生的期盼于不顾呢?阅完这篇习作,想想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于是,我便在该生的自由练笔本上批了一句:“既然想踢球,那就由你来组织班上同学,在合适的时候举行一场足球赛如何?!”然后找到该生,询问了其中的原因,并谈了我的想法。在他欣然接受组建班级足球队的任务之后,我便利用午会课的时间,向全班同学宣布:在你们毕业之前,圆你们的足球梦。不过,我也有一个条件,那便是所有同学必须要听老师的安排,要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事,不能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在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基础之上,到时候,你们自然会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的。 承诺送给了学生,学生自然是不会忘记的;可天不随人愿,就在我们决定利用周五的班队活动时间,与同年级一班进行比赛后的连续三周里,每周五都有淅淅沥沥的春雨光顾,使得一些“球迷”在自由练笔本里出现了《无情的雨,失望的心》等习作。于此,我既理解学生们的心,又始终提醒自己:不要到了毕业年级,因抓教学工作而忘了自己的承诺;一旦天气好转,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就在第五周的星期五,学生们盼望的天气终于出现了,虽不算晴好,甚至有些阴沉,但总算再也没有春雨的光临。于是,随着“班队活动”课铃声的响起,我校有史以来第一场班级足球友谊赛的哨声也在操场上响起。 没有学校领导的“宣布开始!”;没有闪光灯留下他们稚嫩的面孔;没有各自统一的服装;也没有正规比赛中互换礼品、手牵手进场等那些复杂的程序;甚至连赛场的边线、底线都是以400米跑道线为参照。但,这场比赛还是在我的哨声中拉开了帷幕。此时的操场上,我们见到的只是场内双方队员那激烈的拼争,那队友间的相互鼓励,那集体荣誉感的彰显,那整体虽显粗糙,但也不乏“明星”味的脚法,他们的传球、接球、倒地铲射……都是那般像模像样;而场外呢,有的人振臂高呼,有的人摇头叹息,有的人随球追逐,有的人将自己的饮料抛给场上的“勇士”……完全有“球迷”的风采。随着比赛的进行,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其间既有学生家长的光顾,又有学校体育老师的指点,更有学校领导及部分教师的驻足观赏。作为班主任兼裁判的我,在场上奔着,跑着,感受着学生们因为足球而快乐的氛围,感受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举办这类活动的肯定…… 40分钟可谓转瞬即逝,面对那紧接着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面对当今评价体系带来的压力,我只好吹响了终场比赛的哨声,学生也在意犹未尽中随我们返回了教室。 一场班级足球友谊赛就这样结束了。但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又怎能让这次活动就此收场呢?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了总结。让他们陈述其间的乐趣,再次分享其中的快乐。并指出学生身上所表现的诸如爱集体、爱拼搏等精神;然后由此进行延伸,以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扬拼搏精神;还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结果,注重文明礼貌等。最后,在我们和谐交流,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时,我便话锋一转,又要求学生们提起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对习作进行了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进而促进班级积极、健康、和谐的发展。 纵观整个过程,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尊重,就没有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 要兑现自己的承诺,才能取信于学生。 三、 要注重对活动的总结,才能让一次活动多种受益。 四、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注意引导,对不良嗜好要“疏”、“堵”结合切莫只是“堵”。 总之,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教师那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走下那高高的讲台,成为学生的朋友,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寓教于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我们的那块沃土才会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我们也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教研工作>许勇军老师作品对一节班队活动课的反思。 和桥二小教师唐惠萍老师:《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文中八个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认读五个生字。 2、初步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法布尔生活的环境对其成为昆虫学家的影响。 教学重点: 学会文中八个生字,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体会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其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板书:衣袋 提问:你的衣袋里一般都装着些什么呢? 2、补充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 引导学生读题。 3、请学生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 他的衣袋里为什么会装满昆虫?)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渎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检查自渎效果 1、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书写:察 囊 注意读音:栖 qī 鼓鼓囊囊(nāng náng) (3)、理解词义:鼓鼓囊囊 痴迷 纵横 闪烁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评议 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介绍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第二段(2——10)通过两件事讲法布尔从小对昆虫非常着迷。 第三段(11)讲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着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一段描写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告诉我们法布尔出生的时间 出生地 法布尔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2、重点指导读第二句,读读想想,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圣莱昂这个小村子的景象。 3、从这一句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法布尔成为昆虫学家的影响。) 4、引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要求用波浪线画出这句重点句,再次齐读。) 5、过渡:那课文又是通过那些事来反映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着迷的呢?这将是我们下节课重点研究学习的内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2——10自然段的学习,深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课文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4、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2——10自然段,深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课文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齐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一小节所学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齐读) 二、指导学习第2~10小节 1、那么课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写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请同学们围绕这这个问题,自由轻声读2~10小节。 2、集体交流:文章具体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 (抓纺织娘,抓小甲虫) A. 抓纺织娘(2~3自然段): (出示图片)这就是纺织娘。 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样子。 文中是怎样描述这只纺织娘的?指名读文中有关词句。 (课件出示: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歌声动听的纺织娘。) 评议:从这些描述中你感受到什么? 那对于小虫子尤其着迷的孩子来说,他抓到这只漂亮的纺织娘,心情又如何呢? 仅仅是因为纺织娘外形漂亮,歌声动听,他才如此兴奋不已吗? (扣住“三天”、“终于”体会抓纺织娘的不容易,他如愿以尝后的兴奋) 师引:此时,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正在焦急地寻找失踪的法布尔,他们边跑边呼喊着:“孩子!你在哪儿啊!” (出示文字:“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齐读。 当父母看到这一幕时,会说什么呢?指名说 如果你就是法布尔,你又会如何说回答父母呢?指名说 看来,大家还真理解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着迷呢!让我们完整地读读2~3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着迷。 齐读2~3段 B. 抓小甲虫(4~9自然段): 过渡:法布尔眼中的纺织娘是如此可爱,那他眼中的小甲虫又是什么样的? 指名读文中有关词句。(出示文字: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评议: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谁来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此时法布尔看到这只小甲虫的心情? (出示文字:“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从这些表示动作的关键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 法布尔放鸭时,是不是偶尔这样去捉小虫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的语句。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心里甜滋滋地满载而归,却遭到了父母的责怪。父亲怒气冲冲地责骂他——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道——这责骂如倾盆大雨浇灭了法布尔的喜悦。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体会法布尔此时的心情? (出示文字: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指读,评议:你真是他的知音!理解用“放”字的好处。 齐读。 师引:父母的责骂丝毫阻止不了法布尔,他的生活中继续反复循环着“装——扔——又装”的过程,昆虫是他最心爱的小宝贝,他对昆虫喜爱已经到了着迷的地步而难以舍弃。所以文中这样写到:~ 齐读第10自然段。理解“迷恋”。迷恋:对某种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三、小结 1. 师小结:美妙的昆虫世界让法布尔着迷 ,他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 ;神奇的昆虫世界让法布尔迷恋,不顾父母的责骂 ,坚持不懈,乐此不疲。因为在他眼中,不起眼的昆虫是美丽、可爱的“小宝贝”,是他的知心朋友。他的喜怒哀乐紧紧牵系着昆虫,他的生活离不开昆虫。 2.(出示文字)齐读。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3. 他如痴如醉地观察研究昆虫,几十年如一日,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最终完成了一本巨著《昆虫记》 (出示《昆虫记》封面图,作简要介绍) 他这种不谓艰辛、执著追求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后人把他这种精神称为“法布尔精神”。正因为如此,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为他建造的雕像把他的衣袋弄的鼓鼓的。 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了吗? (因为这是法布尔最具特征的形象,看到这个题目,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法布尔) (四)布置作业 1. 课外选读《昆虫记》的有关章节。 2.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工作动态分析>>和桥二小教师唐惠萍老师的文章《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城北小学教者唐瑛教育者:《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依据】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前端分析】 (一)背景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表演、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内容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蕴涵哲理,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熏陶的好素材。 3、学生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备】 (一)学生准备:爬十分钟的楼梯,写写自己的感受 (二)情景与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重读课题,把握方向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15课,读好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天游峰?(板书)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去领略它的高和险? 3、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读好它. 二、自由品赏,整体感知 1、过渡:这样的天游峰登上去,作者自然——“好不得意”,所以一直到了晚上,“我”还游兴未尽。这时,一位扫路人走进了我的视野,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走进他、了解他。 2、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 (1)出示图片。看,这就是作者遇到的那位老人,用你刚刚找到的句子来说说他的外貌特点。 (2)出示句子“我循着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 a、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依据呢? b、谁来读好它 (3)还有一句,谁来说。“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a、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依据呢? b、谁来读好它 (4)小结:两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却都抓住了扫路人的特点,让我们如见其人啊。我们再来读一读它们,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除了刚才两处外貌描写,作者还写到了老人的动作,你找到了吗?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热情好客) (1)、读句子,谈体会 (2)、同学们,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让我们把老人的热情读出来 5、一杯热茶就让两个人的心靠在一起了,于是两个人开始交流,下面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有关老人语言的句子。 △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1)、读句子,说体会 (2)、你觉得老人的这份工作真的轻松吗?真的不累吗?你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吗?联系周日回家爬楼梯说一说。他累吗? (3)、可是老人却很轻松地说不累,这个句子的哪里是他说自己不累的理由? (4)那么游客们也可以爬一程,歇一程啊,所以,老人累不累吗? 那么天天让你爬那么高去看好山好水,你乐意吗?所以,老人累不累? (5)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不累呢?(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把工作的苦当成了——乐,有一句话是“因为爱,所以美丽”,老人因为喜欢,所以——不累、轻松。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叫——豁达开朗),正因为他的豁达开朗,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6)谁来试着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 △“按说,我早就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 (1)、读句子,说体会 (2)这段话中让老人离不开的是什么? (3)如果每天陪伴你的仅仅是这些东西,你会感觉日子很——(清苦),可是老人还是说——(怎么舍得离开呢) (4)我们再来想想自己身边的老人,当他们早上再公园晨练的时候,这位老人再——;当他们中午再悠闲地溜溜鸟、下下棋的时候,这位老人在——;当晚上老人们和子孙再享受美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位老人在——……他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辛苦,可是他还是说——(怎么舍得离开呢),是啊,普普通通的工作、浓浓烈烈的情,一辈子工作的地方怎么能舍得离开呢? (6)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读出来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1)读句子,说体会 6、老人三段非常精彩的话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让我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再来回顾一下,老师读作者的话,请同学们读好老人的话 7、拓展:30年后,我再次来到了天游峰,居然又见到了那位依旧神采奕奕的老人,我十分惊讶,赶紧迎了上去。(分角色表演,师当作者,生当老人)“大爷,您还认识我吗?”“您身体怎样啊?”“你现在还上山扫路吗?”“您老这么大岁数了,应该回家歇着了啊,您怎么还在这呢?”…… 三、总结全课,提炼写法: 1、从同学们刚才的话语中,我又看到了一位 _扫路人(生:健康勤劳、豁达开朗、热情好客、自信乐观) 2、课文学到这里,老师突然有疑惑了,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要突出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体会“反衬”的写法) 3、文章除了运用反衬的写法,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向读者多角度地展现一位健康勤劳、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热情好客的扫路老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四、展开想象,深化认识: 1、同学们,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却让我们收获了这么多,老师也突然有个想法,大家看过“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吧,你觉得他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吗?好,“2009感动中国”的颁奖仪式马上要举行了,请你来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吧,请在颁奖词中说清他的事迹和精神品质,请以“他……他……他……”这样的形式来写(图片、音乐) 2、学生交流后评价 3、布置作业: 小练笔:“30年后,当作者来到天游峰,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的情景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 游人————险————老人 气喘吁吁 朴实勤劳 大汗淋漓 健康慈善 望而却步 热情好客 半途而返 豁达开朗 <<工作动态分析>>城北小学教者唐瑛教育者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