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老师要我就“我与语文”这个话题写一些体会,我很为难,就像面对一篇不知该怎样下笔的命题作文;因为我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模像样的理论和经验与我们的中学生朋友交流。左思右想,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如实写出我语文学习的经历,希望能搪塞得过。
我走上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岗位,纯属偶然。在中学阶段,我的语文成绩平平,作文很少有80分以上的,特别是因为写字潦草,上课不专心,还经常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但是我喜欢语文,严格说只是喜欢看书。我识字很早,上学前就已认识了500多个汉字——那是父亲在我的手心上痛打了几百下板子后所出的成绩。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却喜欢看书,经常从市图书馆一本一本借书回家看。我也跟着看,还常常会陷身于生动感人的情节中而不能自拔。就这样,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大量的书,什么《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踏平东海万顷浪》等,几乎读遍了当时新出版的大部头作品。
我看书不仅很早很多,而且很杂,不管是古典的、现代的,还是中国的、外国的,也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其他非文学类的作品,只要是白纸黑字的东西,哪怕残缺不全,拿到就看,从不“挑食”。记得那时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古代作品,好多字不认识,不少意思不懂,就跳过去,只追求大致内容的理解,是典型的不求甚解。但毕竟没有白读,慢慢地,我认识了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勇冠三军的西楚霸王、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还认识了神探福尔摩斯、侠盗亚森罗平、大作家巴尔扎克……我知道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我也知道怎样在天空中找到北极星……
我吃饭看书,如厕看书,走路看书①,睡觉看书,甚至上课也看书。厚厚的一本《林海雪原》,就是借着昏暗的灯光躺在床上一口气读完的。我看书,纯属爱好,既不讲究科学的读书方法,也不为什么功利,更没能提高我的语文“成绩”。但正是依靠了中小学阶段的广泛涉猎而沉淀下来的厚厚积累,才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赢得学生一声“知识面广”的赞誉;同时也使我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必借助于教学参考资料就能较透彻地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广博的阅读对我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小的帮助。我中学里作文成绩不好,是我对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没有写作的欲望和冲动,写作只是为应付老师的检查,尽管那时的中考高考只考一篇作文,也难激起我的写作兴趣。等到我有了写作的需求,我就觉得以前读过的书,仿佛都跳出来帮我下笔。记得“文化大革命”时,闹派性,为了批驳对方,写出来的大字报,因为鲁迅读多了,自己都觉得颇具鲁迅的笔法,犀利深刻,针针见血②。就是写情书,笔端下也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出一句句的唐诗宋词。一首“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各西东。梨花院庭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把已跟我“拜拜”的女友变成了终身伴侣。
回首这些往事,似乎可以为我的这篇拙作结尾了,不过且慢,根据我后来学习、工作的体验,我觉得要学好语文,除多读、多写外,还必须再加上两个字——“多思”。阅读,总要想一想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也要想一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惟有这样,我才能放心地向我们的中学生朋友交上我怎样学习语文的答卷,那就是本文标题所示的三个关键词:兴趣、积累、思考。
注:
①那时城里连自行车都是稀罕物,走路看书,绝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请勿模仿。
②那个时代所写的东西,全是垃圾,不足道也。此处仅作阅读促进写作的论据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