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柳:一节科学课引发的思考。 在研究热的传导现象时,让学生做实验:在铁棒上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棒,使它们与加热点的距离各不相同,观察火柴棒落地的先后顺序。全班共4个组,其中有3个组观察的结果相同,都是3号、2号、1号的顺序(3号离火焰最近,l号离火焰最远),第二组的结果与众不同,顺序为3号、l号、2号。 师:大家认为第二组的正确,还是其他组的正确?能说说理由吗? 生1:第二组的不对,因为少数要服从多数。 生2:因为离火焰近的先受热,火柴也就应该先落地。 生3:我们第二组的实验结果没有错,确实是3号火柴最先落地! 出现如此不同的观察结果,出乎我的预料,至于其中的原因,当时也说不清楚。但是,“到底哪一组的结果正确”我心中是早有定论的。这时就做出了结论:一、三、四组观察到的结果是正确的,热是由近处向远处传导的。 下课后,我心理总觉得不踏实,于是又听了另外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同一内容,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然而这位老师没有急于判断哪一种正确,而是先让与众不同的那一组检查一下是否观察有问题。得知观察无错误后,就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查找原因。结果发现这一组在粘贴2号火柴的铁棒处涂的凡士林油特别的多,该处凡士林融化需要的时间也就特别长,所以火柴棒落地最晚。原因找到了,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紧接着又告诫学生:做科学实验一定要创造等同的条件,才有可比性,得出的结论才可信。从而使学生懂得了做实验必须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这一道理。在结课时,这位老师还着意表扬了出错的那一组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尊重客观实际、不轻信、不盲从的科学态度。 同一内容的两节课,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我遇到了如此尴尬的局面,而这位老师却把教学演绎得如此精彩?问题在哪里?这不能不令我认真反思。 在我这节课上,追求的是科学的结论,忽视的是探究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是无法完全预知其结果的。科学的结论只能从探究中去发现,并且用探究去印证,任何脱离探究的结论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在课堂探究中,尽管对于教师来说其结论早就心中有数,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是在所难免的。只有在老师指导下,不断纠正探究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来,才能使他们对正确的结论深信不疑。像我这样,过早地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只能使学生的认知陷入迷茫,同时也使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大打了折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这一节课与那位老师的教学相比,就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在那位老师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探究结果不是轻易作出结论,而是在组织进一步探究中指导学生找到导致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无关变量的干扰),让学生在事实面前认同正确的结论。这种做法不正是在培养一种尊重客观现实、“用事实证明一切”的科学精神吗?在那位老师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错误结论不但不给予否定,而且还表彰了他们尊重事实、坚持自己的见解、不随声附和的科学精神。她在组织第二次探究活动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他们找到导致错误结果的原因,并一再启发学生“到底谁得出的结论正确?”“仔细观察一下,究竟问题出在哪里?”这不正是在培养学生那种合作意识和锲而不舍、追根求源的探究精神吗?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教师对科学精神的刻意培养和充分张扬。爱因斯坦说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哪里?那就是当一个学生走出学校后,把所学的知识忘掉一部分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是啊,无论何人,无论他天赋再好,原来学过的知识不可能终生不忘,而唯一可以保留并且受益终生的,不正是这种科学的精神吗?课堂上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处理之中,可看出我与她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理念的差异。 另外,生成性教学还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非预设性,它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内存和心理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如课前我能在关注研究热传导过程的同时也想到了“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凡士林油)在受热融化时所需的时间不同”这一问题,就不会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而不知所措,也就不会过早地给学生一个不可信服的结论了。同时,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学生的独特发现、对课堂情况作出多角度预测,并随时调整教学预案,这都是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所必备的因素。这也正是那位老师所擅长,而我所欠缺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中心小学) <教研工作>杨翠柳老师作品一节科学课引发的思考。 纪德涛:从“学会”到“会学”。 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一定要杜绝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到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语言也活起来,主动参与,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可,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成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要尽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避免有损学生尊严的讽刺和挖苦。只有这样,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在同学们面前,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坦露心声,并逐步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内部动力的源泉。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电脑课件、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唤起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心境。例如,讲.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时,我让学生观察窗台上长期受单侧光照射后茎向光生长的植物和观察受震动后叶片合拢的含羞草来总结出两者的概念以及比较两者的差别,学生们回答的很到位,效果很好。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特别想要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之间我先让学生们先讨论一下,然后回答这个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具有显性形状的个体的基因型有两种。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习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我们经常听到人们从克隆、转基因、抗虫棉和超细菌等等各个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使人们受益匪浅。这些科技信息对于提高学生提高对生物的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多收集有关的资料,并且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动手做些小实验。他们亲手做了,并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让[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