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鸟的天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部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作了全面的规划。规划的核心之一就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教育与各科课程的整合”,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则是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层面。网络已悄然走近我们的课堂。在对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作出一些尝试的时候,我一直不断地在思考:网络究竟能给目前的教学带来什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而尽可能地避其弊?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建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模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别该怎样定位……在进行《鸟的天堂》这一课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构思和实践中,我也同样反复地做着这样的思考。 本节课,以招聘会的形式展开,分组浏览教学网页,合作探究,创作交流, 全班展示,自由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面带笑容,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快乐、关注的学习态度,哪怕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创作依然具有可圈可点之处,究其原因,大抵基于以下几点: 1、教材自身的魅力。《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鸟的天堂这一人间奇景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内涵,给“小鸟天堂”网站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给这次活动增添了许多人文气息。 2、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想让学生有自由的发挥,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度的空间。网络资源的利用,突破了语文学习活动原有的封闭状态,把学习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在这里,学生的身心是完全放松的,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了解关于“小鸟天堂”的一切知识,如“小鸟天堂”的历史、名称的由来、现在的状况及以后的发展等。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主动的,是出于学生自己的需求,它比灌输式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3、突出了学科间的融合。通过网络,学生不但可以看到群鸟齐舞、百鸟归巢的动人景象(视频欣赏),还可以听到各种鸟的动人歌声(音乐欣赏)。在这一过程中,又要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创作交流时,还要与老师、同学进行口语交际。所以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与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融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及互助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过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学生对于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这一过程,真正达到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儿童的天性,诱发儿童的灵性,鼓励儿童的创造性。学生自编导游词或广告词、歌词、诗歌、对联等,给了学生广阔的自由空间,既是一种尊重,又是一次创造潜能释放的机会。小学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本体的核心,从学生的成果看,学生的语言实践既充分,又富有个性化,一则一则广告词是学生生命的灵动,更是锤炼语言,领悟语言规律的展示。 综合性和整体性体现在所创设的任务背景空间大,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也有利于超越语文、超越自我 5、活动形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师设置了“征稿招聘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竞争和游戏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鸟勋章”和聘书的颁发更加激发了学生乐于表现、乐于竞争的心理,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味盎然、意犹未尽。 然而,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1、部分学生未能完成创作。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对学生上网操作水平、浏览速度、写作速度等情况了解不足,预留浏览、创作时间较短;二是环节设置上,检复问题表达太过含蓄,造成学生理解有误,拖延了时间;三是对学生创作目的性、浏览的针对性以及网上信息的筛选指导不足,造成学生频频点击网页,却迟迟没有动笔。 2、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展示作品表现力不足。由于浏览网页占用了较多时间,展示时间已到,好多小组才刚刚完成,至于如何表演、如何设置情景,角色如何分配才能使自己的展示声情并茂已无瑕顾及;一些提早完成的同学,也因教师指导不足,而没有很好地熟悉和交流,上得台来才仓促商量,故而本来形式新颖、内容活泼的作品,却因一次次的中断而失去了活力,这是教师深感遗憾和自责的地方。 3、教师对学习网站的讲解演示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对网上内容知之甚少,不能有的放矢,从而延长了学生网页浏览时间,影响了展示交流的效果。 4、教师指导表面化。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网页的使用操作、学生创作内容指导较多,而对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动作表情的添加及内容表现力却涉及很少。可见,教师任务性太重,并未全身心融入学生之中,潜心欣赏、感受其作品中特有的童真童趣,由衷地为之兴奋,为之骄傲,这也是影响学生情绪和表现力的一大因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虽然这也许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但毕竟让我们领略了网络资源的巨大空间和神奇魅力,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地探索、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鸟的天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佚名:《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和桥小学教育工作者沈晶教学人:《找规律》教学案例。
《找规律》教学案例
和桥实验小学 沈晶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页-60页例1。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小竞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师出示两组电话号码,A:13912341234 B:13921354379女生记A组,男生记B组,时间三秒钟,看谁先记住。
交流反馈:男生认为女生的号码好记,有规律。追问:有什么规律呢?(1234 1234)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记号码比赛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走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初步让学生感知有序、重复出现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你还发现了什么?
2、师: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仔细观察一下,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等待1秒)彩灯和彩旗呢?(同桌说一说)
(快速相机出示课件)
3、逐个提问、汇报。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待2秒,出示要求)[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出示要求。]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不打断]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
○● ○● ○● ○● ○● ○●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
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学生上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退位]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其自主说。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样得到答案?第18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同桌两人一组,看图一问一答)自由提问
小结:每几面彩旗可以看作一组?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先------再-------最后看---------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练一练第1题。
①引语:最近有的班上学了找规律后,玩起了这样的数学游戏,我们来看一下。观看录像:两同学摆●●○●●○●●○……。他们是怎么摆的?
②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独立计算。 (口头汇报。)
2、穿珠子。18÷4=4(组)……2 追问:两个“4”各表示什么意思?
3、画图形:练一练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②提问:比较一下,这三题有什么不同?都是第32个图形为什么画出来不一样呢?
③启发:能不能模仿上面的样子,自己设计一个规律,并画出第32个图形?
[完后教师展示几位,让它们上台自己说,体现主体,下面同学进行评价建议。]
[同桌相互交换,检查,画得对吗?]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1、“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大自然中有着许多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2、我们亲近自然,解读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我们的学习也在悄悄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许多………
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室内布置、服饰刺绣等)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规律呢,也是这样的呀。课后请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更多的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的所学到数学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工作动态分析>>和桥小学教育工作者沈晶教学人的文章《找规律》教学案例。 和桥二小教学作者学习者:“小事情”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事情”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 沈亚红
教学内容:
苏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听赏萨克斯独奏《月亮河》、钢琴五重奏《鳟鱼》
2、唱歌曲《小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较熟练地演唱小事情的高声部,两声部能基本配合。并能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现歌曲《小事情》的“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内涵。
(2) 认识三四拍拍号,并知道该拍号的节拍含义和强弱规律,能设计肢体语言表现对三拍子韵律的感受。
(3) 认识乐器萨克斯,安静地聆听《月亮河》,音乐联想符合乐曲情绪和意境。
(4) 了解钢琴五重奏的乐器,熟悉鳟鱼主题,能在变奏中听到主题的影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教师示范演示,讲故事,讲解分析以及学生听赏体验,拼图游戏(艺术板书),演唱演练等来表现歌曲、理解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唱歌曲《小事情》,让学生体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哲理。
(2) 通过欣赏《月亮河》,让学生感受萨克斯浑厚、充满浪漫色彩的音色,并能体会乐曲安闲、宁静、温馨、充满浪漫色彩的意境。
(3) 通过欣赏钢琴五重奏《鳟鱼》,让学生懂得要有一颗爱心,学会关爱小生命,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点:
1、欣赏教学的重点是熟悉乐曲主题音乐,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认识乐器萨克斯,了解钢琴五重奏的乐器。
2、认识三四拍拍号及含义。并掌握其强弱规律。
3、在教师的指导下跟琴唱谱,熟练演唱《小事情》高声部。
解决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示范,讲解指导,启发引导,师生共同分析作品,感悟体验,听唱演练来解决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
1、《月亮河》所表现的乐曲意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感受不深,很难说得清。
2、歌曲三四拍的韵律感以及两声部合唱处的音准。
3、《鳟鱼》各乐段的主奏乐器和音乐形象。
解决方法: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学生练习,讲故事铺垫,示范引导,柯尔文手势,艺术板书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大歌纸、多媒体课件、卡片、板书、磁铁、钢琴、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圣诞节
师:对,今天是圣诞节,老师特别高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认识你们这些新朋友,我带来一件圣诞礼物要送给大家,是什么礼物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竖起耳朵听一听。
1、放《月亮河》的前两个乐句
师:请同学们把眼睛睁开,你们听到老师送给你们的圣诞礼物了吗?
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你们听出这首
曲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学生回答
师:对!这是由萨克斯演奏的。哪些同学看到或听到过萨克斯的演奏?
生:(举手)
2、多媒体出示萨克斯图片
师: 图片上看到的就是萨克斯,它属于西洋吹管乐器,音色浑厚而富有浪漫色彩。我们刚才欣赏到的曲子就是萨克斯独奏曲《月亮河》
二、亮出曲目:《月亮河》(萨克斯独奏)(板书)
师:那我们就接着往下欣赏吧!
请同学们用体态语言把你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可以给
乐曲轻轻地打节拍,也可以随着音乐摇晃身体,还可以站起
来用你优美的舞姿表达你对乐曲的感受。
1、完整欣赏乐曲《月亮河》
(多媒体出示与乐曲情绪基调相似的图片)
2、学生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曲子,你会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场景?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生:(举手回答)
师:(总结)萨克斯的音色多愁善感,充满了浪漫气质,特别适合表现安闲、宁静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意境。
师:你们听出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吗?
生:三拍子
师:对!这是一首三四拍的乐曲。
三、认识-拍拍号
引出 -拍拍号、含义:- 每小节有三拍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强弱规律:强弱弱
●○○
(板书)
老师用击掌法表示三四拍的强弱规律,请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方法。
四、教唱歌曲《小事情》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三四拍的歌曲《小事情》,这是一首美国童谣。
(出示大歌谱)
简单分析歌曲结构
1、教师范唱
2、放录音范唱,两种演唱形式进行对比
师:老师一个人的演唱声音比较单薄,而录音机里的范唱第一遍是一个人的领唱,第二遍前两个乐句是几个人的齐唱,两声部处加入了许多人的合唱,气势更大,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歌曲积少成多的内涵。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把这首歌唱好呢?
生:(回答)
2、学唱前四个小乐句歌谱
(1) 教师范唱歌谱,同时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形象地体会旋律线条。
(2) 讲一讲连线和高音 mi的正确唱法。
(3) 学生跟琴唱谱。
(4) 学生跟琴唱歌词
(5)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扮演小水滴、小沙粒
师:第一组的同学起立演唱第一小乐句,第二个乐句请第二小组加入,后面三四乐句分别请三四小组加入。体会小水滴汇聚成大海洋,小沙粒堆积成大山的意境。
3、学唱两声部
①一起唱一遍高声部歌谱,学生会发现和齐唱部分的三四乐句是相同的。
②帮助学生找到低声部第一个音mi的位置。
③听老师范唱低声部歌谱。
④学生跟琴唱低声部谱。
⑤学生跟琴唱低声部歌词。
⑥把学生分成高低两个声部,低声部起立把前两个乐句连起来完整唱一遍(老师伴奏)
4、跟录音机的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第一遍请高声部起立领唱,第二遍低声部加入,两声部处老师也加入演唱低声部。
师:学了这首歌曲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懂得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生: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要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师:对,从小干好每一件小事,长大才能干成大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干成大事的名人,他叫舒伯特,是闻名于世的“歌曲之王”。
五、欣赏:《鳟鱼》第四乐章,(钢琴五重奏)
1、讲故事导入
师: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舒伯特身边的故事。有一天,舒伯特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到河边去散步,看到清澈明亮的河水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
舒伯特回到家立刻创作了一首歌曲,歌名就叫《鳟鱼》
(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同时播放《鳟鱼》主题音乐为背景音乐)
2、老师唱歌曲《鳟鱼》前两个乐句,请学生跟琴哼唱旋律
(板书出示)
师:这首曲子流传开来以后,深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舒伯特又把它改写成了变奏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舒伯特创作的钢琴五重奏《鳟鱼》
4、亮出课题:《鳟鱼》(钢琴五重奏)(板书)
师:同学们知道钢琴五重奏是由哪些乐器组成的吗?
生:回答。
师:它们是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多媒体出示图片)
这五件乐器的音色各有各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它们
会根据表达情绪的不同而交替出现。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鳟鱼》是由一个主题音乐和许多个
变奏组成的多乐段乐曲,同学们要根据各个乐段主奏乐
器音色的不同、情绪的变化来分辨乐段的变化,每变化
一次同学们就用手指打出它的序号,看谁的反应最快。(出示板书:表现情绪、主奏乐器)
数一数这首曲子共有几个乐段,每个乐段分别表现了怎
样的情景?听完后要做拼图游戏。
5、完整欣赏乐曲,老师做适当解说,同时出示各个乐段主奏乐器和主要情绪的归纳卡片。
6、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共有7个乐段组成。
7、做拼图游戏
师:老师把写有各乐段表现情绪和主奏乐器的7张卡片贴在黑板上,顺序是打乱的,请同学们根据各乐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如果能够正确拼装出来,你们将会惊喜地发现,那是圣诞老人送给我们的圣诞礼物——一个可爱的小精灵。
8、学生上来拼图时,老师作适当提示。最后拼成一条小鳟鱼的形状。
板书如下:
表现情绪 主奏乐器
明快轻柔
小提琴
逐渐活泼
钢琴
悠然自得
中提琴
快速激烈
大
、低音提琴
紧张不安
钢琴
悲伤凄凉
大提琴
活泼轻快
小
、
大提琴
六、老师小结
师:假如这是一条真正的小鳟鱼,你们将会把它放到哪里去?
引导学生说出:放回河里。
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爱心,从小学会关爱小生命,保护
大自然。
课后评析:
本课的教学密度较大,内容较多。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时间上显得非常紧张。要求教师充分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并精心设计解决重点、难点的最佳方法。
一、激趣导入,蕴情铺垫
成功的导课象磁铁一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导入时,教者运用谈、听、赏、认等多种方法,以美妙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情趣,构建起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第一座沟通的桥梁,为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创意独特,布局合理
在欣赏教学中,教者能挖掘音乐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标中“突出音乐特点”这一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在分段赏析中,从速度、力度、演奏乐器、表现情绪等诸多音乐元素着手,领会各段不同的场景,领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奇妙作用。教者利用拼图的形式把各段主奏乐器、表现情绪等归纳成在不同的卡片上拼成了一条小鳟鱼的形象,成为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工作动态分析>>和桥二小教学作者学习者的文章“小事情”教学设计与评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