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教者作者教育者:找规律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找规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间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 其中的简单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寻找和发现规律,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想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学生发现并运用规律,在探索中锻炼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两种情况下间隔排列规律的本质不同。 教学准备:师准备课件、小棒若干根、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 创设情景,探索规律 1、【课件出示兔子乐园】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一看。图上有三行物体, 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只兔子一个蘑菇,一只兔子一个蘑菇。) 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夹子之间有一个手帕。一只夹子一个手帕,一只夹子一个手帕。)。 篱笆和木桩是怎样排列的?(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一根木桩一块篱笆,一根木桩一块篱笆。) 2、师:通过观察,这三行物体,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排列成一行)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板书: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 3、 【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夹子( )个 兔子( )只 木桩( )根 手帕( )块 蘑菇( )个 篱笆( )块
下面就请大家来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完成这张表格: 4、、仔细比一比每行中两个物体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 5、提问:为什么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 为什么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为什么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6、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的物体就比中间另一种物体多1个,反之中间另一种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个。 三、 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1、说明操作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片,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2、学生操作。 3、全班汇报。【课件出示表格】 追问:如果摆20根小棒,中间应该摆多少个圆片?如果中间摆30个圆片,应该有多少根小棒? 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棒的根数总是比圆片的个数多1) 5、为什么小棒的根数比圆片的个数多1? 这个规律与兔子乐园里发现的规律一致吗? 6、提问:如果要使圆片的个数比小棒的根数多1,应该怎样摆呢? 7、比较:这两次摆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桌相互说说。 8、你能用一种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提示可以用字母、图形、文字等)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板书:ABAB……A) 9、小结: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成一行,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多1;反过来,排在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 四、 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1、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想一想,先和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2、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 五、 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看大家能不能运用发现的规律,算出相应的个数。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为什么广告牌的个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题目】 先让学生思考,尝试回答。 【课件演示锯木料】说明这题的规律与我们刚刚学过的规律相同。木料的段数与锯的次数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木料,所以锯成木料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锯的次数比锯成木料的段数少1。运用理解规律: (1)3+1=4段(2)6-1=5次。 3、“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4、出示教室里桌椅的摆放的图片,提问: 教室里的桌椅摆放与刚才的规律一样吗?为什么? (一张桌子配一张椅子,两端物体不同。) 对比兔子乐园里发现的规律,相同吗? 如果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写出来吗? 学生在纸上写,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ABAB……B) 提问:这两种规律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小结。 5、【课件出示圆桌图片】 桌上有8副碗碟,餐厅服务员要在每2个盘子之间放上一个杯子,要准备多少杯子?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在桌上摆一摆。 提问:为什么盘子的个数与杯子杯子的个数相同? (1) 如果以盘子开头依次数,最后的是杯子,所以数量相等; (2) 如果任意剪开圆形排列的某一处,展开后【课件演示碗碟和杯子排成一行】与刚刚的哪一条规律是一致的? 说明:与桌椅排成一行两端不同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同。 6、“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两题】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7、比较想想做做3、4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桌相互说说。 相同点:都是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不同点:从排列的形状上看,第3题是排成一行,第4题是一个圆圈;从位置上看,第3题两端都是柳树,所以柳树棵树比桃树多1;而第4题如果把柳树看成开始,结束就是桃树。反之如果把桃树看成开始,结束就是柳树,两端物体不同,所以数量相同。 8、小结:类似于圆形池塘的封闭图形上出现的间隔排列都有这个规律。 【课件出示在正方形方形操场边种树,每两棵柳树中间种一棵桃树,两种树的棵树相等吗?】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结论:两种树的棵树相等。 六、 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排队游戏:请5位女生站成一排 (1)如果在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应该请几位男生呢?怎样排列? (2)如果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应该请几位男生呢?怎样排列? (3)如果男生与女生间隔排列,人数相等,应该怎样排列? <<工作动态分析>>实验小学教者作者教育者的文章找规律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 宜丰小学教育工作者刘艳丽教学人:《观察物体》教案设计。《观察物体》 宜丰小学 刘艳丽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能过从正面,上面以及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5至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析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组合,学生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能克服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成功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都喜欢搭积木,那我们就先来玩搭积木的游戏吧! 2、 按要求摆一摆: (1)3个小正方体摆成一排。 (2)在最左边的前面摆一个。 3、学生活动。 4、引入:这个物体是有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新授: 1、出示前面四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提问:如果在这个物体上再添一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要求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摆在那里?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小组合作摆一摆。 (4)全班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试一试: 1、还是出示前面四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提问:如果还是在这个物体上再添一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要求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应摆在那里?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小组合作摆一摆。 (4)全班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还是出示前面四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提问:如果还是在这个物体上再添一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要求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应摆在那里?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小组合作摆一摆。 (4)全班交流。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出示题,学生读题。 (2)学生摆一摆,并观察。 (3)在书上连一连。 2、想想做做2: (1)出示题。 (2)小组合作摆一摆。 (3)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 (4)讨论交流。 3、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说出题目的要求。 (2)按题目要求摆一摆。 (3)讨论交流。 4、想想做做4: (1)出示立体图。 (2)数一数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3)师生交流,数的方法。 五、联系生活实际,欣赏小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观察的物体有什么特点?你学会了什么? <<工作动态分析>>宜丰小学教育工作者刘艳丽教学人的文章《观察物体》教案设计。 马利锋:政治教学中的几点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管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把书本及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吸收掌握并转化为自己的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预期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我在对教材处理上适当多安排了一些学生讨论的成分,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当然,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现总结如下两点: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充分,还有待进一步调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比较少,学习过程被过分地简化为“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因而要想在某一堂课上就让学生有一个质的改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反思一下:为什么政治课的气氛总是活跃不起来;为什么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总是不高;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有没有充分发挥;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作用?平时我们总是报怨学生对政治课不太重视、没有兴趣,以此作为上不好政治课的理由。但我以为政治课不好上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教师。正因为我们授课的方法、模式太过于单调和程式化,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生才会觉得政治课太枯燥、太难学。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想放却又不敢放”的观念,在充分钻研教材内容、找出教材和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以此来大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的认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待于加以科学地引导。由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的局限,导致其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都会有片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发动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时还要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合理和科学。当然引导学生思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这不仅需要思维载体、还需要思维方向的一致性。而要让学生的思维总体上趋向某一方向又很困难,因此我们政治教师大都困惑于如何去引导,有时甚至会因不耐烦而让我们放弃引导直接说出答案。虽然这样做表面上是把问题解决了,但这时解决问题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所以,真正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及学生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实现。有位哲人说过: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切忌半途而废。只有我们注意了这点,设定目标后坚持引导,学生才会慢慢地学会思考、才会慢慢地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才会在以后的分析问题中注意全面分析、多角度分析、科学地分析。 总之,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那么政治课堂就会一片死寂,人们对于政治课的误解也会日益加深。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应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着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宗旨,让政治课变成活泼、生动、互动又有深度的探讨课。<教研工作>马利锋老师作品政治教学中的几点教学反思。 佚名:《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这节课上学生是带着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学习的,现对这部分内容总结如下: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两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划线的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完善,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