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平常的“家常课”中。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佚名:《过新年》课后反思。 《过新年》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在二(5)班的这堂公开课中,以律动《时间像小马车》穿越时空隧道来引入“时间的小马车跑得飞快,转眼把我们带到了过新年的时候”,接着以“猜谜”的形式引出“小堂鼓”,继而进行节奏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再以“闯关”的形式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掌握好歌曲的基本节奏以及“鼓”和“镲”的演奏方法,紧接着在送对联,念儿歌的形式中学生很自然地学会了歌曲,最后在倒计时后,我与学生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新年”,总体来说,学生们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也都能顺利完成。当然,课堂中总有一些“遗憾”,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引领还不够到位,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同时,我相信: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过新年》课后反思。 城北小学教师蒋晓蓉 张国英老师:个性学习 生成智慧。《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宜兴市城北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