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道中学教育工作者吴燕教学人: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 2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学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三、教学方法:整体建构,探究性学习。 四、教学准备: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知 三利用例题,寻找方法 四、合作交流归纳方法 五、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六、检查反馈,评价校正 多媒体呈现知识树,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展示各式各样的照相机,从最老式的照相机到现在的数码相机,手机相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以及作用。结合视频,让学生知道照相机的镜头和胶片分别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哪个器材?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与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是一样的?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找到知识工具。 例题:1、拍照时,物体应在__________的位置,才能在胶卷上成一个______ 、______、的 ______像。 例题:2、出示两张照片,让学生比较所成像的大小。 问:结合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像要变大,物距要怎样?像距要怎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怎样调节物距和像距? 照相机很神奇,我们与生俱来也有一架照相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问: 为什么说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呢? 由一张老干部看报的照片,说明视力的缺陷。 问:常见的视力缺陷有哪些?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视力有缺陷,可以用眼睛来矫正,你们知道眼睛有什么作用吗?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探究眼镜的作用。 呈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学生动手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FLASH动画,总结眼睛的作用。 结合视频和课本上的“生活、物理、社会”,思考:为什么电影的图像是连续活动的呢?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请爱护您的双眼。你知道哪些保护视力,科学用眼的方法? 检验你能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胶片相当于 。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当 时,成一个 像。在用照相机照远处的物体时,胶片上所成的像较 (填“大”或“小”),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调的 (填“远”或“近”)一些。 2、人的眼睛就像一架高级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 ,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人看见物体是因为 认真观看 利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图进行学习交流。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并思考 学生实验,讨论总结。 学生阅读,学生讨论 学生练习 发挥目标的导学、导教、导测功能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将整体性的知识上升到概括化、结构化水平,并利用概括化、结构化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好习惯,在实验的基础中体会并获得新知 学生阅读,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 来自物体的光线经晶状体后在 上成一个 像。 3、常见的视力缺陷有 和 。如图所示是 眼成像的示意图,是因为晶状体的厚薄经过调节后,远处的景物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远处的景物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则应选用 镜片进行矫正。 4、远视眼看不清 处的物体。远视眼看近处的物体时,像落在视网膜的 方,矫正远视眼应佩戴 透镜,它的作用是 。
学生练习 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评价和校正,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有组织的整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方法
六、课后反思: 照相机和眼睛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学生对其中的原理并不熟悉,而且很难直接观察到。近视眼和远视眼也是同学常见的,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工作动态分析>>范道中学教育工作者吴燕教学人的文章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实验小学教者强明媚教育者: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 题:第一课时《七个小兄弟》 主备人:强明媚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受体验、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会唱歌曲“七个小兄弟”,能对歌曲进行综合性、创造性表演。 2、通过聆听和表演《Do— Re— Mi》,走进音乐的世界,在“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听赏、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参与、体验音乐的魅力,了解和熟悉“音乐朋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听、唱、动等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萌生积极尝试好探索音乐奥秘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对歌曲能进行综合性、创造性的表演。 2、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歌曲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钢琴、VCD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定向导学激趣 目的:通过聆听和表演《Do –Re--Mi》,走进音乐的世界,在“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的听、唱、议、演等各项活动,并从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方法:赏析、体会、参与、表现。 过程: 1、动一动 学生随着《Do-Re-Mi 》的伴奏音乐,与教师一起律动。 2、猜一猜(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七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听赏歌曲《 Do-Re-Mi 》。 3、议一议(复听歌曲,深入感受) 师:有谁知道刚才欣赏的歌曲叫什么?是哪部电影的插曲? 简介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 复听歌曲,请学生议一议歌曲的情绪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 4、演一演(参与表演、加深体会) 用表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和歌曲中所表达音乐形象的体验。 1)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一位同学扮演老师(或老师担任),表演歌曲的领唱部分,其余同学分成七个小组,分别扮演do re mi fa la si 七个小音符,表演歌曲的合唱部分。 2)相互评价 全班同学在唱唱、跳跳的同时展开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身的欣赏和表演水平。 (二)、感受探索自主学习 目的:能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演唱表现歌曲《七个小兄弟》。 要求:引导学生自我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探索音乐元素,这是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的发展性要求之一。 方法:赏析、体会、参与、表现、合作。 过程: 1、小音符的本领 师:这七个小音乐就像是《白雪公主》里七个神秘的小矮人,它们的本领可大了,能变化出成千上万不同的曲调。 播放几首歌曲,带领同学们唱唱,谈谈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小音符为什么变化出这么多曲调呢? 师小结:小音符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 2、引入歌曲《七个小兄弟》的学习 1)播放歌曲《七个小兄弟》的录音,请同学们听辨歌曲旋律在节奏变化后所产生的不同情绪,感悟音的高低、长短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让学生反复听赏、感受、体验中,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此歌) 2)听别歌曲中(1—4小节)与(21---24小节)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3)分男生、女生进行演唱 3、表演与创作 4、歌曲拓展编创活动 师:童话故事里的七个小矮人,有一个非常可爱又漂亮的朋友,是谁呀?(白雪公主) 师:我们也把她请来跳舞、唱歌吧! (讨论决定由班上一位女生扮演“白雪公主”,男生扮演“七个小矮人) 分组讨论并进行创编动作,并做汇报表演。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三)、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目的:挖掘生活中跟音乐有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要求:通过寻找生边能够发出响声的物品,演奏或为歌曲进行伴奏。 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表演。 过程 1、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有的甚至还能唱歌呢! 2、教师和学生 一起寻找身边能够发出响声的东西,创编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七个小兄弟》进行伴奏。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工作动态分析>>实验小学教者强明媚教育者的文章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佚名:有创造才有发展——小学数学新授课中创造性使用教材。 主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学习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背景: 新课程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跳出原来的框架,为教师备课留下思索的空间。所以备课,就如同品读小说一样,仔细品读教材。同时思索以下问题:从课题到情景图到问题示意到练习题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每一幅情景图用意何在?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学困点在哪里?教材安排是否适合本地、本班学生?在解决好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内容: 教学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比的应用》一课 过程: 教学“比的应用”时,文中呈现的情境是给幼儿园大小班孩子分桔子,先不给出具体的数,用学具分一分,再根据具体的数据分一分,最后探究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仔细品读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后,我没有照书上情景展开教学,新授课的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师:我们班有多少人?(39人) 师:不算我了吗?要知道我也是班级中的一员。(40人)楼下的三年一班有24人,你能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我们班人数与三年一班学生数的比是多少?40:24 师:有谁想对这个比提出一个问题来解决? 生:把这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是(5:3) 师:真不错。现在有一大堆苹果要分给我们两个班,该怎样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每个班分一半。 生:不合理,我们班人数多,应多分一些。应按人数的比来分。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的话就在小组里用你们手中学具分分看。怎么分合理? 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将数据填在表格里。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次我们班分得的数和三年一班分得的数的比都是5:3。 生:每次我们班分得的数都比三年一班分得的数要大。 师:为什么我们班分得的数要大一些? 生:因为我们班人数占总数中的5份,三年一班只占3份。 师:现在有320个苹果,你知道该怎样分了吗?小组同学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下。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结果方法竟达4种以上,很多方法竟是书上没有介绍的,这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比如: 1、5+3=8 320÷8=40(个) 40×5=200(个)40×3=120(个) 2、5+3=8 320×3/8=120(个) 320×5/8=200(个) 3、5+3=8 320×3/8 =120(个) 320-120=200(个) 4、320÷(5+3)×3=120(个)320÷(3+5)×5=200(个) …… 学生不仅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能把算理说得头头是道。 分析: 新课程下的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呢?人们常说中“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三要素一个也不能少。我觉得新课程下的学生完全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的人,所以“备学生”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备教材”不仅要吃透教材,更重要的是懂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在上述案例中,开课部分我利用本班学生自己身上的数据,引发学生的学习研究的兴趣,同时复习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知识,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实现知识的探究,不仅解决的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在解决知识时层次清楚,时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学生的思维始终是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是高昂的,他们在探究中于将自己的收获与同学分享。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上的发展,思维的多样性,思维的创新性,思维的开拓性等等。所以说在我们数学课上,仔细品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发展我们学生的数学思维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有创造才有发展。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有创造才有发展——小学数学新授课中创造性使用教材。 佚名:《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