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我觉得是不协调。我反复阅读了课文,发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健壮”“铁一般”这些词儿不能协调。
师:何以见得呢?
生1:你看文中的描写:“风”是“轻悄悄”的,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草”是“软绵绵”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等。这些景物都没有“健壮”“铁一般”的特征。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是协调的。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讲的大都在课文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描写的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的景物特点,也就是初春的景物。而春天也是在发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应该到了接近夏天的时候的景物了。所以我认为是协调的、一致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全班形成两种对立意见,相持不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恩格斯讲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强调要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答案。大家下课后,把各人今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写一篇小论文。注意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能脱离课文嗬。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语言材料,经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后,课文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学生对课文有了真正的内化了的体验和感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留空”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文中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空间,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为你打开一扇门》
师:阅读课文“探究·练习”一《致文学》的节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学的功能?除此以外,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致文学”节选的两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文学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两大功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留白”,组织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既加深了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4】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与 “怀民亦未寝”中的“寝”有没有区别?
师:是同义词,没有区别,都是“睡觉”的意思。
生1:那两者之间能不能互换呢?
师:(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
(学生默然。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5分钟后,组织学生发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寝”,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