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习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始进入新课。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有了很强的求知欲望,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兴奋的谈起自己的收获,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我适时导入新课,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的引导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以后,教师随即导入新课:我们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后,见时机成熟,就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自己想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看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学生积极动手,热情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学生悟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自主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享受到了喜悦。
2、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我先选择一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时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会引起辩论,辩论时,双方会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对方用强有力的答辩来说服对方。由此学生体会到了“殊途同归”的妙处,学习更有兴趣了。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1世纪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在自愿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还应注意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讨论交流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遇到了障碍,才是讨论的时机,得出个体方法后,才是交流的时机,学生在讨论中互相点拨,在交流中思维互相碰撞。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再让他们进行交流、比较,优化方法。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思考角度,用不同思维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得出的策略有可能不同,但都是学生通过努力,都是自己个性化思考的体现。教师给与肯定,加以鼓励,学生会有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迁移类推的规律学习新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编排,它们纵有联系,横有发展,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过渡点,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能力培养。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提出有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引导学生将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教师设计了实验报告: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 )和( )的和。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 4、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指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实验——讨论——填空——汇报——归纳”的程序去进行探索。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讨论等活动,能有根有据地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公式算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巩固公式的来源。 三、完善评价体制,树立信心,优化方法。 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课程评价的实施,课程标准作出了很具体的阐述:“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教师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新课授完后,我让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完成后,先让学生自己评价“我做的怎样”,再让大家评一评,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今后应发扬和应注意的问题,印象深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