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提高自己的学历,我参加自学考试,为了获得一张文凭,那是我最为认真的看书时期,伴随着女儿的出生,我的本科文凭也就转向了电大,书看得就少些了。教育教学上的自觉性,更是谈不上,除了实用性的教学杂志,在2006年以前,我几乎没有出于想提高自己的纯粹阅读,哪怕是小说都很少,更别说是专业书籍了,只是从06年下半年开始,买书,读书才逐渐走入了我的生活,这一年多的时光,我读的书是我工作前十年所读书的总和的几倍。写,则更谈不上了,除了为女儿留下了一本厚厚的成长记录,自己的教学记录少得可怜,也曾经试着写过教学随笔,但几次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除了功利性的垃圾论文外,我什么也没有。只是在2007年8月开博以来才开始写记录,半年下来一百多篇,不管在别人眼里多么浅薄,但我仍然感觉到了什么叫积累,并在这种随性的记录中体验到快乐。七、书中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自问:我曾经是关注学生的分数多还是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多?作为老师,我的视野太狭窄,我曾经较真过学生的成绩,有过就为那和平行班之间的零点几分的平均分相差而感到羞愧,而没有真正分析分数背后的原因,甚至有过把分数和自己的脸面挂钩的时候,我知道应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生做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但我做得还确实不够。 八、书中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自问:我在教学上具有坚韧、刚强的性格吗?我气馁过,我曾经抱怨为什么分到我班上那么多的差生,似乎学生没学好是因为他们是差生,而不从根源上想我为什么不去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怨声载道也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书中说的好,真正见功夫,应该是把差的学生教育好。 剖析自己,也是有勇气看清自己,过去的日子无法回头,那就从现在做起,用理想的教师标准时时鞭策自己,慢慢学吧,如果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点点提高,那么收获对我来说就将是巨大的了。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我离理想教师差多远。 刘芬: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特别强调“自修——反思”的校本培训方式,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具体来说,教学反思应该包括4个部分。 一思: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与前面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与后面的知识又有怎样的关系?教学难点难在哪?是难在所要学的知识比较抽象,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的数学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认识几分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几分之几”及分数的其他知识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尚无基础,学习起来自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平均分”、“几分之一”的含义,初步渗透单位“1”的认识。教学的难点是正确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对教材有较准确的把握。 二思:已有实践经验。在对教材有较准确的把握后,教者应思考自己、他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即自己在以往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怎样组织教学活动的,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需要怎样改进;别人在执教这节课时有哪些精彩之处,哪些方法可以直接借用,哪些方法需改进……从而,逐步筛选出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样是讲授“认识几分之一”,特级教师吴正宪从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呢?”“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吴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同学们面面相觑。突然,有个学生用右手指尖在左手掌心点了一下,表示“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但并不合上,表示“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黑板上表示出半个?”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画图、写汉字,也有同学写2/1、l/2。接着,吴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方法,逐步引出二分之一,后面的教学活动自然是水到渠成。三思:教学实施方案。在分析了教材,思考了自己、他人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便可撰写教学方案。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通过分析、思考,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后是方案实施情况。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者都应认真反思教学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如何,哪些地方处理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进一步改进……教师在反思教学方案实施情况之后,还应反思这样评价、改进的理论依据,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是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少提示,多让学生探索、交流,即便说错了也无妨,某种程度上“错误”也是资源,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研工作>刘芬老师作品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