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面具是人的另一张脸,在这张脸上,我们可以把五官夸张;同时,面具也是一张表情丰富的脸,在这张脸上,还可以出现很多很多平时做不出的奇特表情。所以在制作面具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想象大胆加入到制作中去,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让我们的面具更奇特多彩。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能创作一件令自己满意的面具,赶快行动吧! (播放音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集体合作精神。 四、作品展评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学生上前戴上面具,向同学介绍创意、采用的技法和材料。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自述和互评,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学生对面具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课后拓展 今天通过对各种面具的欣赏和中外文化的了解,我们不仅学习了面具的制作方法,而且也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更有创意的面具!(课堂结束,提醒学生收拾学习用品,保持环境整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工作动态分析>>桃溪中学教育工作者林夕勤教学人的文章《角色游戏——面具设计》。 佚名:《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这不是一篇假诗,不是一首想像诗,而是一首实践加思考的诗,是一首通过实践来说理的一首诗。植树是为自己、为他人、为人类、为社会、为今天、为未来创造,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这种创造。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展示了孩子们的希望,展示了人类需要的环境。这一句句创造之语,很容易感动四年级的学生,但感动归感动,让他们真的行动起来,那是难的,特别现在城市的小孩真的很难有这种体验,城市的植树往往是由专门的劳动者来做,而农村的孩子这种体验还是有的,因为大多数的农村每一年都有着植树的活动,他们摸一摸,看一看,也会有着灵动。但不管是有,还是没有,但能以诗的方式主动表白自己的感动的学生却是很少的,所以在一课上,特别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应该引导他们学着用诗的方式记下自己的感动。课后有第五题是: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其实也可以模仿着课文的形式,让学生以诗的方式介绍,也许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孙天兵:《家乡的河》教学反思。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学生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基础,调查参观、考察、访问、社会交往是体验性学习基本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融入社会,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感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家乡的河”正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查阅,找寻资料,克服了教师的“讲授”现象。加深了学生对环保观念的认识,形成爱家乡、爱家乡的河的强烈的责任感,而且在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中调动和引发了学生的内心活动,真正的做到了“知”“行”统一。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家乡的河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关注环境的问题。探究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自由空间。同时此项活动突出了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在活动各环节的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主体探究、主体体验、主体实践的积极性。 二、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在观察、调查、询问家乡的河过去与现状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做有心人,注意身边的事。在讨论、互动、交流、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他们体验了活动的愉悦,创造的潜能不断的升华,除此之外,“小手拉大手”的宣传单,“少先队员的倡议”“宣传卡”“环保画”的制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体验中走入现实生活,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活动。 三、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生将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概括法、摘句法、改编原句法,数学课上学到的数据统计法,科学课上学到的实验法,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来谈对家乡河的认识。以上这些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 四、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 活动中学生自由分成小组,制定方案,对家乡的河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对这种形式十分感兴趣,积极参与实践,调查的十分仔细,并能根据调查的情况,总结出家乡河的美与丑。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他们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也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也更深刻的懂得了爱护家乡河的重要意义。 五、形式多样,收获丰富。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既有教师、家长的参与,也有专业人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过程。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从中感受到保护家乡河的重要性,认识到松花江是家乡文明的象征,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它,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的延伸中,由家乡河想到的对家乡的环境问题的关注,更体现了此次活动中学生的收获。 六、存在问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才能对问题理解的更深刻,也才能掌握其中的本质。而教师自己更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我对这一问题的把握不是很好,尤其是课堂上学生要生成很多问题,需要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