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儿歌 1.读正确,读通顺。 (1)学生轻声读儿歌。注意看准音节 (2)反馈检查。读准生字“画、蜡、问、什、笔、黑” (3)自由读儿歌,把句子读通顺。 (4)反馈检查。 2.读懂儿歌,读出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边读一边播放轻音乐。(读准字音。)边看图,画出自己不懂的词 (2)质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学习第一句。 ①让学生拿出“绿、蓝、青、黑”四种蜡笔,帮助学生辨别这四种颜色。 ②看图讨论:为什么分别用绿蜡笔、蓝蜡笔、青蜡笔、黑蜡笔画竹子、河川、石头、小燕呢? ③发儿歌插图的黑白稿,让学生涂色。再读一读第一句,加深理解。 学习第二、三句。 ①“祖国”这个词,我们上学期已学过了,谁来告诉老师“祖国”指什么? ②小朋友画的“竹子、河川、石头、小燕”就是我们祖国的“河山”。你还知道哪些是祖国的“河山”吗? 仿照句子说一说:( )蜡笔,画( )。 “绿绿的竹子、蓝蓝的河川、青青的石头、黑黑的小燕”,多美呀。所以说是——好河山。 ③“要问我们画什么?”我们画的是什么呢?(祖国好河山) (4)指导朗读。我们祖国的河山是非常美丽的,小朋友们画得也非常美丽。你能读出来吗? 3.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 (2)学生看笔顺图,描红书中生字。 (3)教学新偏旁竹字头、门字框、单人旁。 (4)说说怎样记住“笔、画、黑、问、什”这5个生字 (5)用“笔、画、黑、问”扩词。 (6)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编写小诗。 <<工作动态分析>>宜丰小学教育工作者蒋学琴教学人的文章一语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 崔英强 于金兰: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浅谈把握文本的重要性
有机会听了两位一年级教师执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那就是这两位教师在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乌鸦喝不着水的问题。 第一位老师是自己演示给学生们看的。她为了尽快让瓶里的水升上来,抓起石子一把一把地往瓶子里放,结果却卡住了瓶口。这时,老师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分析原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这位老师却顺手拿起学生的一枝铅笔往瓶里捣,结果铅笔断了,石子牢牢卡在了瓶口。乌鸦当然喝不到水了。 第二位老师布置学生分组演示,其中有两组学生没有成功。老师没有找原因,也没有让演示成功的同学帮助一下没成功的同学。当时我就坐在一组没做成功的学生旁边。望着有些无奈的师生,我把食指伸到瓶子里晃动了几下,然后拿起一些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到了瓶口。看看他们疑惑的表情,我用笔在课文中“它叼起小石子”的“小”字上画了一个重重的圆圈——老师恍然大悟。 两位教师都想通过试验证明、引导学生理解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到水的。这个想法不错,但由于老师太想把它作为“亮点”呈现,以至于忽视了文本,竟使“乌鸦”们(做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喝不到瓶里的水了! 反思当下的教学,一些老师受某些作秀公开课的误导,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钻研少了,对表演、多媒体的准备多了,热热闹闹的表演中及多媒体图像的声色变换里,课堂是热闹了,但却少了对文本的感悟,少了对文本想象的时间、空间。就像当下的一些相声表演,语言的艺术成分少了,看着听着热闹,过后却回味不出什么,这也是一种悲哀。当然,我并不是反对用多媒体课件,也不反对让学生表演,但关键是要用得恰到好处,要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就《乌鸦喝水》一文来说,内容不过一百字,老师认真读一读,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充分预设一下,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小”、“一颗一颗”、“渐渐”,学生应该会明白乌鸦的善于思考及聪明才智。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做试验,或在试验中遇到困难再回到文本中“求助”,乌鸦一定会喝到水的!
<教研工作>崔英强 于金兰老师作品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 深谷の幽兰:数学课应该预习什么。 很多老师都在思索着:新课改背景下的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