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分析>>树人中学教师树人中学老师的文章《枣核》说课稿。 吴锡龙: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而个人反思又是核心要素的必要基础。因工作关系,了解到一些中小学校教师教学反思的情况,呈现出的风景不容乐观。 其一,定时式。学校明确规定某时段为全校教师集中进行教学反思时间,明确地点和主持人,整个流程如同召开会议,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依次进行。这当中“次”的出现也有几种情况,一是有校长、主任在场,校长、主任一般“带头”反思,颇有点论资排辈的感觉;一种是青年人先反思,青年人资历浅,理当“老实”些,态度积极些;一种是大家都长时间沉默,不知是职业倦怠,还是打不开话匣子,最终大家推举代表反思几句,因为记录上空白是交不了差的。 其二,定量式。学校明确规定每个教学时段反思的篇数,教学常规检查也以数字式公示,因为数字与数字的比较最能剌激人。于是乎,无病呻吟,七拼八凑,总能赢得数字上的攀升。只可惜,白费了老师的笔墨和时间。 其三,定主题式。学校明确教学反思的主题,让大家必须围绕略显政治化、理论化、公式化的反思主题去“畅所欲言”,如“你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你的课堂教学语言存在哪些不足”、“你怎样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等,大有自我检讨,现场表态发言的味道。 以上乍看上去管理者是在抓“反思”,实质上为反思的形式化设置了温床。反思应当出于内需,不应当当作一种机械的工作环节。因而,管理者要从管人先管心的角度,统一教师的思想,将个人反思当作自身专业成长的一种实现形式,赋予满腔热情和积极心态。反思应当源于实践。管理者不是立足于“圈”住教师,而是引领教师联系教育案例和课堂教学事情,结合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思考:应该怎样教?还可以怎样教?怎样教更有效?摆几道反思主题,让教师往里面“钻”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是课程实践的主体,也应当成为教学反思的主人,才能实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自主式良性循环。 反思要给教师以空间。管理者要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充分参考教师的工作量,不宜命令式设定教师反思的时间。一天工作已经很疲劳,身心需要调整,你硬是要求教师坐下来反思,既达不到反思的效果,也不显人文关怀。反思要有轻松自由的氛围。提倡教师间对话式相互反思,讨论、争论、辩论,达成方法的优化,理念的提升。如若管理者参与其中,那请你转换角色,不要轻意作总结式讲话或板着面孔,端坐其间,摆出领导的架式和威严。反思不要一味追求量的叠加。反思是出于内心的,缘于思考的。不是每堂课教完都有反思,每天下来都有反思。这一点理论上或许是对的,现实上是不可能的。教师毕竟不是纯理论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因而,学校管理者只能鼓励教师多实践,多反思,不宜下指标,定任务。况且,文字的东西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状态的唯一呈现方式。 评价学生要求多几把尺子,评价教师何尝不应如此?反思要有课程理念作支撑。反思的深度和效度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课程理念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学校管理者多购书,购好书。有的中小学管理者要求提得振振有辞,偏偏舍不得为教师打开读书之门,不妨盘点一下图书室,有几本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书?摸摸图书架,是否积满灰尘?反问自己:你是一个真正引领教师读书与反思的管理者吗? <教研工作>吴锡龙老师作品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张朝全:别让“紧箍咒”箍住了学生。 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师拿出刚采来的荷叶)。现在我们比比谁的小眼睛最亮,看得最仔细。(师拿着荷叶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这时,你想说点什么? …… 师:是啊,荷叶多美啊!它还有很多小伙伴呢!想知道吗? 生:(齐说)想。 师:它们在书里边呢,动动你们的小嘴,读读书,就知道了。 (学生认真地读着课本,有的学生还在做着动作) 师:小朋友们刚才练习得真好!谁想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一位女生勇敢地举起了手,老师叫起了她) 生:小水珠说——(她正准备读,被老师打住了) 师:听听同学们有什么要求。 生1:我希望你读正确。 生2:我希望你读得有感情。 生3:我希望你一边读,一边表演。 …… (这位女生的脸红了,无论老师怎么鼓励,她就是不肯读了) 反思: 语文是充满活力、极具个性化的课程。学生必须亲历学习全过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语言文字,并把语言文字还原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进行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新课改中似乎刮起了一股“流行风”:很多课堂上,指定学生起来读书时,教师总要让该学生先站一会儿,让其他同学给他提提建议。如我希望你读得流利些,我希望你读得有感情些,我希望你读正确,等等。结果呢?这位同学“一鼓作气”的读书士气被这瓢“冷水”当头一泼,本来能读好的却读得吞吞吐吐,流畅不起来。 其实,学生能否读得正确、流利,取决于他的人生阅历、他的阅读功夫和练习得怎么样。如果本来没有好的基础,别人提一个建议,他也很难马上就读好了。而要读得有感情,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多练习,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与文本及作者展开对话。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体验、感悟,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后,他才有属于自己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个有感情朗读,别人是无法强加给他的,不是说“我希望你读得有感情些”,他马上便能读出了感情。再说,有感情地朗读,是做不到整齐划一的。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同,他的有感情朗读便不一样。只要他通过朗读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就行了,不必求千篇一律。在学生对此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因为学生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评价的,其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教师要进行切合实际的、饱含人文关怀的评价,不能一棍子打死。 新的课程改革充满艰辛,正如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我们应该想到,孙悟空为什么不能除尽妖魔,就是因为有“紧箍咒”。我们不能像唐僧一样把自己变成“小脚女人”,让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既束缚了自己,又把学生变成“套中人”。在学生读书之前,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给他一些鼓励,送他一些掌声,首先树立起他的自信心,使其发挥出正常水平。让学生循着自己的认识去读书、去解疑,这样才能真正把书读好,把问题答出个性。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张朝全;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5日新课程周刊)
<教研工作>张朝全老师作品别让“紧箍咒”箍住了学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