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1980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后,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的事。全文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本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编者建议把它定为学生略读课文,因此教学本文我只安排一个课时。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学生在学习了前面以“长征之歌”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之后,感受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了民族自豪感,这对学习第二单元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有了敬爱自豪之感,然而由于八年 级学生阅历尚浅又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还缺少一定的感知和体会,尤其是对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许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如诗歌孟郊的《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等等,来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并更深一层地明白: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而这种思念和热爱又牵连着故乡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为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4、教学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体验法、线索引导法、点评引导法 2、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把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并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形成书面作业。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累重点字词及常见的文学常识,夯实基础。)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诗歌《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情境体验法,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气氛,融入文章内容。) (二)扣住标题、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与标题“枣核”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后试着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那么“枣核”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线索 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 (设计意图: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