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研工作>朱文喜老师作品课改中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邵雯可:拈朵微笑的花,静待心灵清泉。 今天继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桑兰试跳时发生了意外,有这样几句:“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这句我请学生认真读后,展开赛读。在我的鼓励下,我发现一些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反而读得不错。比张小伟,我不得不承认他有诵读的天赋,可这个家伙极懒,在读、写、背方面极其失败。又比如邱小菊,我发现她近来读书越来越好,可是她的思想道德和乱七八糟的作业实在是让我头疼。 有感而发,我给大家讲了木桶原理。我在黑板上画了几块扳,我分别在上面写上读、写、背、默、听、说……我告诉他们,如果用这些木板做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呢?前提是每一块木板分别代表你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我拿张小伟来做例子,张小伟读书非常有感情,那么他“读”的木板长一些,而他其他方面都不行,于是代表其他能力的木板就短些,如此说来,他做成的这个木桶装的水只能是可怜的一丁点儿。孩子们听了若有所思,我也借此机会鼓励那些不爱发言的人要大胆发言,把握住每一个发言的机会。争取“说”这块木板长一些。非但如此,别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放松。 很高兴能和孩子们谈起这些,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唇寒则齿亡。 这些话对于孩子们还是起到作用的,接下来他们很认真的回答问题,很投入地读书,我真的很感动。我希望,这样的感动维持的时间能长一些。 好了,继续“微笑”吧! 接下来,我们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又读了几段精彩的话,其中有外国医生称赞桑兰的话:“这个小姑娘用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给所有的瘫痪病者做出了榜样。”还有一句桑兰说的话:“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读到桑兰说的话,我有些疑惑:真是这样吗?如果孩子们是她,真的再也站不起来,曾经因为有着这样的梦想,这样的期待,而暂时忘却了难过,而结局不如所想时,是否会失落,会彷徨,会对生活彻底丧失信心。我不得而知。 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让他知晓太多,让他们还是照着自己的理解读吧。何必让他们知道写书的“文以载道”之道呢! 一篇课文就学完了,下课铃声响起来了,跟他们说再见,充满着期待希望他们能记得我说的话,希望常在,快乐就常在。 借用本课的思想,“微笑”着面对,想起了一句歌词“拈朵微笑的花,看一段世间繁华。”篡改一下,花在笑,眼睛在笑,心在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包括那些让我有点头疼的孩子,他们都会好起来的,真诚期待着。 <教研工作>邵雯可老师作品拈朵微笑的花,静待心灵清泉。
上一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