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就是这样一个人,海军将领能放他吗?美国能放他吗?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绝)那么,美国会怎样把他留下来呢?6是呀,一个“绝”字变成了种种诱惑,种种阻挠。而钱学森当时所遭受的迫害远不止这些。这样的日子整整——五年哪!对钱学森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五年? 7介绍当时背景。 正当钱学森准备回国时,1950年9月7日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钱学森被关在一个小岛上,只有几平方米的牢房,不准与人接触,不准与人说话,夜里每隔十分钟,狱警就啪的一声打开电灯,折磨得他整夜不能入眠,短短十五天时间,钱学森的体重整整减了三十磅。 后来经冯·卡门教授和美国一些友好人士交了1万5千美金才把钱学森保释出来。 从此,钱学森的行动处处收到限制和监视。就这样,钱学森失去了5年的自由,但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8五年,整整262,8000分钟啊,这么漫长的等待,对于一心想回国的钱学森来说可真是——(度日如年、望眼欲穿、倍受煎熬……) 10可是,为了生命中最深情的回归,虽然这五年钱学森饱受迫害,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中国人。”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五年的等待没有白费,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最能概括钱学森对祖国的日思夜想——同学们一起说(魂牵梦绕) 这该是怎样的一份深情?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里哪些词句表达了他那种感情,请同学们再默读一下,这次老师不打算让同学们说,老师想听同学们的朗读。谁来? 2、一个专注的眺望,一个刻意的屈指一算,一个发自内心的希望,无不体现着魂牵梦绕,大声地读课文。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3、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这一小节应放在哪里?为什么放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倒叙的写法,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效果) 六、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钱学森回国后,正如他说的那样,——引读最后一段) 2、他作出了怎样“卓越”的贡献呢? 请看视频介绍——(点击媒体) 或出示: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 1958年钱学森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 1960年钱学森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地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钱学森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