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校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却十分薄弱,我国的学校管理理论中也很少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校长只是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致使我们面对突发安全事件时,常常出现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慌局面。四川地震受灾后,为什么同样情况下,有的学校人员伤亡惨重,有的学校人员伤亡却少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在于学校平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够不够强。如果平时学校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自然会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与应急训练,当安全事故来临时,也就不会手足无措。二、建立安全防患应对机制 学校首先要制定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以便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其次是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救护的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安全管理中,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师生进行各种安全事故模拟训练,例如地震、山体滑坡、火灾、水灾、触电、溺水、食物中毒等灾难的应对技能训练,提高自救和救人的能力。当安全事故发生时,使师生有应对事故的基本技能,把伤害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三、及时对安全事故进行控制 如果安全事故已经出现,我们要迅速启动处理预案。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并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要及时与上级领导和家长联系,争取他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另外,还要做好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借助媒体的力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应对安全事故。 作为校长,应该高度关注和重视突发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平时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前提。例如靠近笔者学校的安徽一所村小,在去年春季学期的期末考试期间的某一天,校长突然发现天空的西北部气象不正常,有龙卷风的征兆,便迅速通知各个考场监考教师把学生组织到远离教室的空地上,让学生在雨中紧紧相互拥抱在一起。当时许多监考教师都反对这一做法,认为校长是小题大做,更有的人说,这是校长认为自己学校考不好,怕在全镇评比中排倒数几名才故意安排的。但是校长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几分钟过后,学校80%的房屋屋面全被龙卷风掀翻了,师生因校长的远见而躲过这场灾难。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安全事故处理案例。如果当时校长也存在着侥幸心理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就难免会造成重大伤亡,演变成一场可怕的灾难。 我想,如果每一所学校都能将每个安全管理的个案做成档案,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让其他学校也可以查看参考,那么遇见突发灾害时,我们就更容易做到临危不乱,甚至能转危为安了。 灾害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但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安全教育和训练,在灾害发生时处理得当,就能够把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点。 <教研工作>皮大鹏老师作品地震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安全思考。 佚名:“任务驱动”教学案例的分析。 早在1992年,克林顿在竞选总统的纲领中,就提出要把建立、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并且也做到了在2000年把全美所有高等学校、中小学、图书馆、医院等教育和社会公共设施进行联网。我国在这方面也迎头赶上,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改革,教材名称由原来的《计算机》改为《信息技术》,因为计算机技术只有和通信持术相结合才能进入信息高速公路。不仅教材名称改变,教材内容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即要求“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我们《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我近年来运用该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此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那么“任务驱动”教学法到底有哪些特点呢?我觉得只有充分认识和明确该方法,才会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由“学会”到“会学”。 再次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明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后,我是这样来具体实施的: 第一、“任务”要有层次感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要“任务”要有层次感。 例如:在教高一学生《信息技术》的第三章“文字处理”时,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接触到。这一章共8小节,如果按步就搬地从第一节开始这样顺序学习,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时不想听,上机时无事可干。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就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出不同的“子任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具体办法是:对于一些从没有学过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我布置的“任务”相对容易些,让他们先学会做一个课程表,通过制作课程表这个任务,学生就掌握了如何进行汉字输入,如何创建和编辑文档等一系列的简单知识。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我布置的“任务”难度就稍微大一些,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张自己的报纸,打印出来,然后还进行年级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这一章节的学习任务也就轻松完成。 第二、“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第五章《网页制作》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网页的方法。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教师就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