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ú) 陛(bì) 以塞(sè)忠谏 陟(zhì) 臧否(zāng pǐ) 攸(yōu) 祎(yī) 以遗(wèi)陛下 咨(zī) 裨(bì) 阙(quē)漏 颓(tuí) 桓(huán) 闻(wèn)达 猥(wěi) 危难(nàn) 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 驽(nú) 攘(rǎng) 彰(zhāng) 咎(jiù) 诹 (zōu) 涕(tì)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1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掌握词字。 <<工作动态分析>>新街中学教育工作者蒋教学人的文章《出师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佚名:我讲《草船借箭》一课有感。 这堂课我没有细致备课,但课堂的气氛格外的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格外的高。课后我和学生仍意犹味尽,让我不得不为今天的互动叫好。 课上我主要是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我与文本对话,听到我与学生的对话。在学生分析文中诸葛亮、周瑜和鲁肃时,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体现了人的形象。在我的追问中,学生的热情高涨。在第四段,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我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形象,在结合文本分析后,我追问,为什么把草把子排在两边呢?“因为怕受到的箭不够。”“因为这样能隐藏得好。”“因为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衡。”从中你认为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考虑全面,有计谋。”“早就胸有成竹。”……“诸葛亮为什么说不让都督知道呢?”“认为怕泄密了。”“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很聪明,怕他知道后,破坏他的计划。”从中诸葛亮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知己知彼”“知人善用”“有胆有识”……这样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和对话,一个心思缜密的形象跃于纸上。 在分析第七段时“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会……’这里诸葛亮笑出了什么?”在上面的铺垫后,学生反映很快。“他笑出了必胜。”“还笑出了什么?”“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大度”“笑出了胸有成竹”“笑出了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让我们就是诸葛亮笑着来读一读。一个自信洒脱的形象出现了。 “在一切都按计划发展时,诸葛亮为什么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呢?为什么不快点逃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迫切地想回答。”因为怕箭掉到水中,不够。”“因为这样两面受箭,能保持船身平衡。”是呀,我随着做了一个失衡的姿势,学生笑后也明白了许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调转穿头后,顺风顺水,省去了调头的时间。”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羡慕的目光,是呀!一个神话般的人物怎能不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呢? 在分析结尾时,我追问:“周瑜到底哪里比不上诸葛先生呢?”孩子们在又一次的人物对比中接受到了正确做人的教育。一个有德有才的人生标准印在学生的心中。 本节课,我和孩子对文本的质疑,于文本的对话。真切的将我们的情感和作者笔下的人物融合到了一起。学生的好学、好问,我的追问,使一个个难题柳暗花明,学得趣味无穷。谈不上好课,就是上得舒服、开心。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我讲《草船借箭》一课有感。 r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