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研究性学习同样存在时间长、进度慢、有随机性、教师难控制、有时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于是就会出现有些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片面强调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的最终成效,这样一来就让人觉得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既要重过程又要讲成效。为了在教学中持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活动的展开,又要照顾学习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
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增强教学的开放性,才能真正实现模式的宗旨。在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原有的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改变,还是按照过去的方法组织教学,所谓的“研究性”只浮在表面,那宁可不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指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探索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参,需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
美术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坚持这样做,必然会提高
教师的自身素质。
对一节课
口语交际课的思考
口语交际课怎么上?这是一个一直在困扰着许多
语文老师的问题。唐
山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路北区的一位青年
教师展示了一节口语交际课,内容是人教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观察中的发现》。
教材提示学生:把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大家,对谁的发现感兴趣,自由结组,相互交流。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按照教材的提示,孩子们可以介绍自己任何观察所得。教研人员的介绍,
教师在课前对孩子们的观察进行了指导,在指导的基础上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
课堂教学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课伊始,
教师给孩子们拿出了两只瓶子,一只装满了水,另一只装满了可乐。老师问孩子们观察思考,怎么样判断哪个瓶子装的是水,哪个瓶子装的是可乐。学生马上说,只要摇一摇就可以。老师摇过之后,学生作出了合理的判断。然后,老师引出了“
生活中的观察”这样一个话题。老师先让孩子们交流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之后,开始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小组交流之后,老师让孩子们交流各个小组内“最有趣的发现”。
有学生开始交流,随着学生的交流,孩子们针对发言者介绍的自己认为感兴趣的发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发言者作出解答。
从教学时间来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在课堂上无拘无束,互动热烈。个人感到,这节课有这样几个方面对我们的口语交际课教学很有启示:
第一,口语交际课在孩子们有话可说的基础上进行,使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愿意向大家作出介绍。在口语交际课之前,知道孩子们开展活动,丰富生活,有所新的发现和思考,这是口语交际课的前提。
第二,引导学生针对发现言者的介绍,提出自己不明白、感兴趣的问题,联系自己的观察、生活实际、自己的认识提出不同意见,对同学提出的、发言者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实现“交际互动”,真正“交际”起来。
第三,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这节课来看,孩子们发言无拘无束,敢于针对发言者的交流介绍提出问题,发言者作出或知道或不知道的解答。尽管是在很多老师观摩课堂的情况下,孩子们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孩子们平时有很好的民主交流的基础。
从学生的口语交际的细节表现来看,个人觉得这节课还是有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的:
现象一:有孩子介绍子的发现时,说到了“我发现我妈妈越来越臭美了”,马上有孩子说:“我发现我小妹越来越臭美了”。孩子们开始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你小妹不是臭美,她才两岁。我发现青年百分之六十的人臭美,我是观察来的。最后甚至有学生谈到:她臭美是为了勾引男人,还没结婚、二婚等等问题。这里没有一个价值尺度的问题,孩子们将自己在
社会上接受到的信息无拘无束地谈了出来。
现象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介绍生活中的发现会谈到“臭美及其原因的问题”。我这里并不是说学生不可以谈论“臭美”之类的问题,而是在想: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话题背景下,学生每个人的兴趣点、关注点是不相同的,课堂的高度民主,调动了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感兴趣”话题的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分散,再加上自由,他们只想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孩子们讨论的时候会“海阔天空”。虽然气氛热烈让人发笑,但我感到,这个话题的深入讨论,显然不是老师希望出现的,因为,这样的话题背景下,老师没把法对学生进行价值认识的引导了——这实在是一个很大、
教师用说教无法扭转学生从
社会上的来得“消极认识”。孩子们还太小,有些问题他们还无法理解。
其实,这是
教师对口语交际课的“话题安排”的问题。一个如此开放的话题,老师不能够把握孩子们回谈出什么,很多话题的同时出现,不会有一个好的交际效果。
问题1:到底为什么进行口语交际?
我尝试着分析了一下人们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实际目的:
倾诉内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同情性质的回应,使不良情绪得到解脱;共同研讨某一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