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生活动的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而合作学习是 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正确认识合作探究的意义,积极引导学生使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是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合作学习具备了以下五方面的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如何来理解合作学习的这五个要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三年级第二学期《做房子》一课,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废旧盒子制作建筑模型,然后进行装饰美化,最后进行集体展示。这是一堂基于合作背景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典型的综合课,其中需要学生运用到 美术、科学、劳技、环保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小区”模型。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分工,每位学生按分工进行设计、寻找制作材料、组织制作工具、美化装饰、整体调整等工作,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分歧能在协商中得到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小组成员能分头寻找解决的办法,直至完成作品,最后“合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即一座座精致的“小区”模型,并都取了一个个时尚又响亮的名字。
(四)学习过程的建构性
学习过程的建构性是学生活动的自主性的必然性要求和具体表现。所谓学习过程的建构性,就是指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的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究、思考与问题的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如何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学习呢?我们用六年级新课程《 美术与科学》单元中“会动的玩具”一课为例来理解一下建构主义学习的意义。
案例:六年级美术《美术与科学》单元“会动的玩具”一课中,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会动的玩具,然后进行装饰美化,最后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美术课程,其中需要学生运用到美术、劳技、戏剧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与传统意义上的 美术课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美术与科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成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并注意发挥这四大要素的综合功能。
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美术与科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情景,并把情景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会动的玩具”这节课中,我根据 学校的条件,在第一节导入课中安排了观看动 画片《玩具总动员》来引发学生对玩具的兴趣。这时的“情景”是宽松的,只有适度宽松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几个制作方案作为借鉴,同时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参考意义的原理来制作会动的玩具。由于制作的复杂性,课堂往往会变成一个“车间”,这时教室就需要格外地小心安全,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根据不同的需要控制“情景”也是在这一课程教学里特别要注意的。
“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的作用。在“会动的玩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根据玩具的运动原理组成小组,“协作”完成玩具。而开展“协作”的重要前提是合理而有效的分工,否则就会产生忙的忙、闲的闲的“不协作”的局面。每个同学按分工寻找制作材料、分别完成自己的设计和制作的任务,最后“协作”表演节目展示作品。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形成集体思维。其实“会话”是学生互相帮助、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实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动的玩具”就是一节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动手能力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提示学生按三个步骤进行:
一是取材,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
二是构思,对收集来的材料作一番研究,展开想象的翅膀,考虑用它做什么最合适最有创意的玩具;
三是制作,有了材料,又经过构思后,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了,材料不同,制作手法也不一样。这种把材料的开拓与设计、构思、制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他们不断发现新的可能利用的材料,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探索和创造的天地。学生们也会从这节课中得到很多完成创造性工作的启发,这些启发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 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
1.开放的教学内容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因此,要使 小学美术教学渗透与实践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 美术教学内容。每学期,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将 现代美术思想,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同时,我们要十分重视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拓展性知识和研究性问题渗透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其次,自编美术校本课程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以上这些都为学生开展 美术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如在以“生活中的色彩世界”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低年级的《色彩在哪里?》、中年级的《我的色彩世界》《色彩的奥秘》、高年级的《色彩与生活》;在以“邮票设计”为主题的教学过程中,《邮票,你从哪里来》、《我为校庆设计邮票》、《邮票世界中的中国 画》……只有将 美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才能体会到艺术的真正的价值,学生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扩 大学生的知识面。
2.开放的学习空间
将美术空间从教室向外延伸,即向社会延伸,向媒体延伸,向网络延伸,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 美术知识的空间,使学生在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领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黑板报设计”单元中,我们不仅要学生为自己的班级设计板报,还要求学生进入社区,为居委会设计和制作黑板报;在“标志”一课中,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收集各种各样的标志,并以商标、司标、组织、公益活动、运动会等方面进行分类收集,同时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各种活动的标志设计,为学生搭建参与 社会活动的舞台;在以“中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