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象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二、品读5~8自然段 1.品读“四十万亿公里”。猜想:时速为一万公里的宇宙飞船要飞多久? 2.品读“移民基地”。补充《生物圈2号》(播放课件) 三、再次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2003年9月21日,第二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粉墨登场。课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浓墨重彩的处理,终于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来。单就“生态灾难”这一看似貌不惊人的词语,就大有点石成金的味道。正是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感情依然是那样鲜明、那样执着。有所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语文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学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不浮华。而教师充满着强烈的抒情色彩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上诗化情感场的营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版对1~8自然段的处理,采用了相对集中、层层深入的板块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递进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烦琐。而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则采用了一唱三叹、螺旋上升的复沓回环结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韵致。 4.问题呢?我茫然四顾,却只见“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等着瞧吧! 转——惊风乱飐芙蓉水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2003年10月11日,我在广东番禺讲课,遇到了上海师大的吴立岗教授。他在那天的学术报告中谈到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我突然产生了试一试质疑型语文课的冲动。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这样被催生了: 第一课时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其次,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再次,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带给你这种心情的文字;再进行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抓住下列几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最后,读悟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首先,激发质疑兴趣。 告诉学生:读书,一定要学会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但是,也不是随便什么问题都有必要问。要注意两点:一是一定要提真实的问题,二是一定要提自己确实难以一下子解决的问题。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限6次)。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读第四自然段,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补充《地球上的一天》。 第四,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班德瑞的《夜曲》)。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反思:抓住感悟和质疑 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将当前阅读教学最典型的两种模式,即感悟型和质疑型融为一体,这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超越。如果教学中抓住了感悟和质疑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变换出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阅读教学模式。 过去,我为什么不敢上质疑型的课,是因为诸多担心。而在第三版的教学,我的策略:一是限制学生提问的数量,一堂课由一开始的15个调整到后来的6个;二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告诉他们哪些问题书上并无答案、哪些问题研究意义不大、哪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三是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不能满足于答案的呈现;四是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动态生成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节奏,确保科学适度的教学效率。 在文和意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象”这一中介。第三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其中有较多的“披文以显象,显象以悟道”的环节,引导学生将语文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象、场面之象、情绪之象、细节之象、环境之象、物体之象……从而去感悟文中的意蕴。然后再回到文上来,从而更真切、更敏锐、更深刻地去把握。 这一回,我尝到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磨了那么多遍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否什么都被磨去了呢?总有一些被积淀下来了吧?磨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怎样的意识呢?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 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尽管它美丽壮观。但是,在我的课上,《只有一个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我力图和学生一起,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去触摸作者的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 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随着沟通的拓展,后悔的心情产生了,心痛的感觉找到了,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 在我的语文课上,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样轻松吗?”…… 我的课上,以形象为径、用感情作舟,在语言和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老师的话语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象、无尽的心痛、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 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的课上,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涵,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那是学生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 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全文完) <教研工作>王崧舟老师作品对《只有一个地球》的三次备课反思。 刘少朋:语文教学工作反思。 灵宝市尹庄镇娄下小学 刘少朋 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新时期的教育形势下,小语专家们及时抓住机遇,对小学生语文教材进行了全面修改。我做为一名刚刚踏上教育岗位的新教师,这学期拿到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时,感到尤为新奇,教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