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本来也可以看些书,但是在方法上也许不完备,因而不能透切地了解。咱们给学生指点以后,他们了解的范围推广了,了解的程度加深了。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140页
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教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到了主导作用”。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280页
教师“讲透”课文,“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
——刘国正主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8月279页
我认为:读书有三忌,一忌先存警戒心,二忌先存在着敬畏心,三忌先存功利心。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独立思考或独立感受自己周围事物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01年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过程性和体验性色彩,从通读课文,到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到对重点语句的体味和推敲,不仅隐含、规定着阅读的过程和阅读行为的顺序,而且也突出了阅读主体的体验,同时也表明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和程度。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151页
真正优秀的小说,会成为我们此后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一生都不会忘记阿Q、孔乙已、贾宝玉这样一些人物形象,一生都不会忘记武松打虎、智取生辰这样一些生动的故事,一生都不会忘记《最后的一课》、《明湖居听书》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它们的意义也将随着我们人生体验的丰富化而不断丰富。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 117-118页
阅读教学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二版)
语文课文的例子作用,就是通过课堂阅读学习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方法,明白阅读的目的意义,课下能够举一反三,顺利展开阅读。
要知道,阅读首先是理解而不是联想和想象。课堂的课文阅读就应该立足于文本本身,搞清楚作者表达的思想,流露的情感,这才是阅读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白阅读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当然这也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从阅读中借鉴吸收,丰富提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果仅仅把课本当做活动讨论的引子.看似给学生一种丰富,实则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学习,学生也不可能从这样的课堂阅读学习中学会阅读的。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赵丽霞《引子和例子》
【参考文献】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介白:《初中国文教本》,北平贝满女子总学校发行,北京书局,民国25年8月版 ,
《初中一年级国文读本第一册》,由北平文化学社印行,
王伯祥:《开明国文读本参考书》,上海开明书店发行,民国22年3月版,
王富仁、郑国民《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何更生:《语文教学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