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3:我是用文具盒画的。…… 师:你们又是怎么画的? 生1:我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两个端点。 生2:我先画两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的线把两个端点连起来。 生3:我先画左边一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的线,最后画右边一个端点。 …… 师: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谁画的线段短。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概括。巧妙地运用一个谜语,简约地导入,使学生从一根毛线及其曲直的变化,初步感知、建立线段的表象,这基本上是教材本身的设计安排,而随后的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连一连也都紧紧地扣住教材。这些从总体上说都没有对教材作多大的改变,但在具体实施的细节中,我则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开掘。如片段2,我抓住了“用什么画”与“怎么画”两个问题进行教学,而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线段,交流了画法和步骤后,我又设置了一个“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谁画的线段短’”的活动,以再次印证线段“长”与“短”的特征。 把握教材,开掘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教材本身是十分精练的,内涵是极其深刻的。教师要在把握其内才实质、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开掘与加工,要把简约、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艺术地取用、整合、提炼,合理地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就是要做到取材“少而精”,用材“丰而实”,从简约中缔造丰富,从简约中走入深刻,走向实在。 3.民主与集中——对课堂教学民主的思考 片段3:在完成“想想做做3”的时候,题目是“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在学生画完之后,我提出问题:“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第二条线段吗?” 我原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然后就借此引导得出“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结论。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学生却并没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