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高一语文第二册《荷花淀》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并用小标题概括。 二、上课开始时提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夫妻话别(开端) 敌我遭遇——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成立队伍(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1)放朗读录音或范读课文部分内容: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小说的情感: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的流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返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5.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这段对话描写出自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不同个性特点。请按以上所标的顺序简要说明各自个性特点: A.机智伶俐 B.爽朗直率 C.稳重谨慎 D.性急冒失 E.忸怩含蓄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画线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教案点评: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3.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4.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一语文第二册《荷花淀》教案1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3.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2、放大镜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二、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三、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四、反思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五、板书设计(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3.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粤沪版八年物理上]教育资源 万英老师铜峰小学教师:第七册数学: 《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间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 其中的简单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寻找和发现规律,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想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学生发现并运用规律,在探索中锻炼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两种情况下间隔排列规律的本质不同。 教学准备:师准备课件、双色磁铁各10个、小棒若干根、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铺垫规律 1、播放学生熟悉的儿童歌曲《铃儿响叮当》,在愉快的音乐中等待课的开始。出示学生天天看见的学校门口场景,让学生观察铁栅栏排列的规律,初步感知规律。再出示学生做操排队的操场边上的高矮树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这样的规律普遍存在。激发学生探求平凡生活中的数学规律的愿望。 2、在我们的数学中许多的规律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等待大家的探寻,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中去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提供素材,寻找规律 1、 出示兔子乐园情境图,看一看,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用贴图表示夹子、蘑菇、木桩、手帕、小兔、篱笆。(随机排列) (随机排列) 2、理一理,哪些物体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放在一起研究?用贴图表示“夹子-手帕”、“小兔-蘑菇”、“木桩-篱笆”。共3组。 3、找一找,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只兔子一个蘑菇,一只兔子一个蘑菇。最后一个是什么?兔子) 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夹子之间有一个手帕。一只夹子一个手帕,一只夹子一个手帕。最后一个是什么?夹子)。 篱笆和木桩是怎样排列的?(每两只篱笆之间有一个木桩。一只篱笆一个木桩,一只篱笆一个木桩。最后一个是什么?篱笆) 教师用课件出示三组文字:兔子、蘑菇、兔子、蘑菇……兔子 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木桩、篱笆、木桩、篱笆……木桩 4、让学生寻找这三组排列的共同点,并小结:像以上这样的排列,叫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板书(一线 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两端相同) 5、看看夹子、小兔、木桩他们的位置分别在这一行的哪里?排在两端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板书:两端物体)。象手帕夹在了两个夹子的中间,蘑菇、篱笆也都都排在了两个相同物体的中间。象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板书:中间物体)。 6、研究这样排列物体中的数量规律,数一数两样物体的个数,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两端物体 夹子( )个 兔子( )只 木桩( )根 中间物体 手帕( )块 蘑菇( )个 篱笆( )块 7、仔细比一比这张表格中有关联的两样物体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数量上的规律: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1,或中间物体的数量比两端物体的数量少1。 8、引导学生正确、完整表述规律 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它们相差为1。 三、摆小棒与圆片,验证规律,深入理解规律的普遍性。 1、说明操作要求。 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片,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的关系。 2、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板书: 木棒根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圆片个数 3、观察学生提供的数据,验证规律 学生摆完,数好后让大家到黑板上对应地写下你摆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棒和圆片的数量还可以不断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它们的差。并提问如果摆100根小棒,中间间隔的摆上多少个圆片?如果开头摆100个圆片,中间间隔的摆上多少根小棒? 让学生通过比较去掉研究对象的表面现象,抽象归纳事物的本质属性。学生理解摆小棒和圆片的规律与兔子乐园中发现的规律是一样的。 3、抽象规律 你能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这3组排列的规律吗?(提示:用具有代表性的图形、汉字、字母)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用图形表达的过程中,抽象规律。 四、寻找生活中类似的规律 (1)生活中,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情吗?想一想,先和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如果学生暂时打不开思路、找不到这类事例,教师可列举若干,给予启示和引导。教师认真倾听,及时与学生沟通,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2)学生先说一些例子(每两个**物体中都有一个**物体)确定一个两端物体,可以避免我们认识产生混乱。 五、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也很爱思考。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组生活中的例子,看大家能不能运用规律,算出相应的个数。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观察,提问,口答25-1=24个。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尝试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可以随机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表示木料,用粉笔画上一条竖线表示锯子切的次数,从锯一次开始寻找规律。(一刀两断)成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锯下的木料是两端物体,锯子即锯的次数为中间物体,运用理解规律(1)3+1=4段(2)6-1=5次。 3、补充练习:桌上有8副碗碟,餐厅服务员要在每2个碗碟之间放上一个杯子,要准备多少杯子? 让学生先展开讨论,教师可以结合桌椅的关系来突破,由环形展开,可以发现它的规律类似于桌椅的一一对应,所以环形物体上的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个数是一样多的。 让学生对比环形的一圈变为一线的排列与兔子乐园中的一线排列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两端不同,一个是两端相同) 让学生思考如果要让一线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变成一圈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可以怎么变化?(减少一个两端物体或增加一个中间物体)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 4、“想想做做”第3、4题 (1)出示第3题图片,要学生理解河堤栽的柳树是两端物体,栽的桃树是中间物体,运用理解规律75-1=74棵。 (2) 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猜测一下栽的桃树的的棵数。可以让不同答案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3)在第4题的答案没有出示之前让学生对比3、4两题的区别,从排列的形状上看,第3题是排成一行,第4题是一个圆圈;从位置上看,第3题柳树是两端物体,桃树是中间物体,是有区别的,而第4题柳树和桃树无法区分谁是两端,谁是中间物体。如果把柳树看成开始,结束就是桃树。反之如果把桃树看成开始,结束就是柳树。把它展开应该类似于两端不同的一线间隔排列,可以表示为ABABABAB形,数量相同,答案是75棵。 (4)学生再次巩固认识两组规律的本质区别 第3题的现象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但是首尾物体是相同的,所以一一对应后就多了一个和开头一样的物体。而第4题如果任意剪开圆形排列的某一处,就可以出现一个一一对应的排列,所以两种物体的数量是一样多的。 (5)小结:类似于圆形池塘的封闭图形上出现的间隔排列都有这个规律。 六、借助游戏,总结本课知识,延伸铺垫后继知识 手指游戏:夹小棒 如果用两个手指夹1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用两只手夹小棒,最多能夹多少根呢?生动手夹一夹,说一说。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老师对你们很满意,不知道大家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让我们用掌声来表扬一下我们自己。哎!谁能把掌声拍出规律来: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数量 一线 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 相差1 一圈 两种物体 间隔排列一一对应 相 等 两端物体 夹子( )个 兔子( )只 木桩( )根 中间物体 手帕( )块 蘑菇( )个 篱笆( )块 差: 1 木棒根数 2 3 4 5 6 7 8 9 10 …… 圆片个数 <<工作动态分析>>万英老师铜峰小学教师的文章第七册数学: 《找规律》教学设计。 城东小学老师王莉娟教师:6A Unit 2 Ben's birthday (Part A)。 Unit 2. Ben's birthday (Part A)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as, a present. 2、能听懂、会说和会读单词wait, VCD, Aladdin. 3、能听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My birthday’s coming.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Would you like a VCD of Japanese cartoons, too? Let’s wait and see. 4、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 5、能相互了解同学的生日,在他们生日时及时送上自己的祝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日常交际用语和句型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 2、present一词的正确发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3、用英语熟练地表达生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Step 1. Organization: 1. Greetings. 2. Free talk.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te is it today? Do you feel hot today? What month is it now?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Step 2. Revision: 1. Review the twelve months. T: (紧接着上面的Free talk) Ss: There are twelve. T: What are they? Can you say them quickly? Ss: January, February, March, …, December. T: (出示多媒体课件) Now read them loudly, please. 2. Review the date T: Now, look at the canlendars here. What date is it? Can you tell me? Ss: the 12th of February the 1st of March the third of April the 1st of May the 1st of June the third of July …… (学生集体说,个别说,同桌练习) T: 强调日期表达法:the +序数词+ of +月份 3. Review “When’s your birthday? It’s on the … of ….” T: My birthday’s on the 19th of Novem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Ss: It’s on the … of …. (学生个别回答,同桌操练,调查一小组学生) Step 3. Presentation and practise: 1. Teach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a / some ….” 1).T: When’s your birthday, ××? S: It’s on the … of …. T: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引导学生回答) S: I’d like a …/ I’d like some …. 2). 出示句子,进行问答,让学生熟悉问句。 3). Learn: present 礼物 as a birthday present 作为一件生日礼物 4). Read the whole sentence. 5). Do a survey: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学生自由在小组内展开调查,全班集体调查一小组学生) 2. Teach “Would you like a VCD of Japanese cartoons,too? Yes, please. 1). T: Would you like a VCD of Japanese cartoons, too? (引导学生回答) S: Yes, please. 2). Explain: Would you like …? 你想要……吗? 3). Ask and answer: Would you like …? Yes, please. 3. Show Ben and Jim T: Now look at these two boys. Who are they? Ss: They are Ben and Jim. T: Ye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ir birthdays, too. Look, here is a canlendar. What date is it? Ss: It’s the 16th of October. T: Righ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computer carefully. Please catch every sentences. 4. 播放多媒体课件Part A对话的动画。 5. Answer some questions. T: Now, you should answer me some questions. Q1: Who is Jim? Q2: Where does he live? Q3: What is Ben doing today? 指名学生分别回答这三个问题。 6. Look, listen again. 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computer again. After that, we’ll do “listen and choose.” 学生再次听录音,对文章内容进一步理解。 7. Listen and choose.1). When is Ben’s birthday? ( ) A. The 16th of October. B. The 18th of October. 2). When is Jim’s birthday? ( ) A. The 6th of August. B. The 16th of August. 3). What would Ben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 ) A. A yo-yo. B. Some flowers. 8. Read the dialogue. 1). Read after the tape. 2). Read by selves. 3). Read together. Step 4. Consolidation: 1.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book. “Tick the correct presents”. 2. Do an exercise in the wb. 根据A对话,完成填空。 1). Ss do by selves. 2). Check the answer. 3). Read it quickly. 3. Give a task. Here is a dialogue about birthday. But it is disordered. You should arrange the sentences into a dialogue. 1). Ss do by selves. 2). Check the answer. Step 5. Homework 请你以自己或亲朋好友的生日为话题,根据课文A部分编一个小对话,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Step 6. Ending T: Ben’s birthday is coming. So let’s say “Happy birthday to you!” to him. And let’s sing a song for him. OK? Ss: OK. Happy birthday to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 师生共唱生日歌,以此来结束本课。<<工作动态分析>>城东小学老师王莉娟教师的文章6A Unit 2 Ben's birthday (Part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