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舍小学教学周婕学习者:看各地年俗,品传统年味 ——《中国年俗研究》教材分析。看各地年俗,品传统年味 ——《中国年俗研究》教材分析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季羡林语) 不管到什么时候,过年的感觉,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浓浓的,也是任何洋节所不能替代的。这根本原因就在于年节本身所表现出的充分民俗化以及由此给民众带来的一种亲和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大餐,年节,很自然又透着中国年俗文化浓烈的底蕴。 《中国年俗研究》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九册中,“社会频道”单元中的一课。好的年俗就是一根硕长的看不见的纽带连接着普天下所有华夏儿女的心,它应该得到我们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态度的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一个民族得有一个民族的自尊,即使社会发展步入现代化的快车道,我们对民族的传统年俗也应该采取保护的态度,尤其要尊重人们隐含在年俗背后的那种感情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询问他人等不同方式,了解我国各地及其他国家、地区不同的年俗。 2、通过对各地不同年俗的了解,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学生通过对各地不同年俗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积极参与、乐于表现的意识和乐于与他人分享的态度。 6、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 7、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让学生学会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询问他人等不同方式,了解我国各地及其他国家、地区不同的年俗。 2、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难点:1、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探究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理念: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 学校不等同于教育,听课不等同于学习。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询问他人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知识和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和生活态度,有重要意义。 2、 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是要把有时显得无奈的接受型的学习生活和经常令人兴奋的发现型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更充实、更有趣和富有创造性。 3、 坚持主动探究,发展学生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就是主动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他就、学会创造,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1、歌曲导入 引出课题 首先以一首欢快的《新年好》歌曲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新年气氛,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过新年都有哪些有趣的事,都会干些什么,由此引出本课题《中国年俗研究》。 2、 快乐新年 自由畅谈 我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年俗,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里是如何过年的,家乡有哪些习俗?主要是围绕“腊八节、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这四个节日的习俗重点地说说。经过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叙述家乡年俗的趣事之后,大家对于研究中国年俗的兴趣肯定更加地强烈了。 2、 小组合作 重点研究 学生探究的兴趣非常高昂,趁热打铁,先组建研究小组,以合作学习的形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地区或国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咨询他人等研究途径,重点研究一个地区过年的风俗和习惯。 3、 成果展示 情感升华 学习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如:写小论文、讲传说故事、填表格、制作年俗手抄报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他们对我国各地年俗的进一步了解,充分感受到我国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5、拓展延伸 收获无限 把大家活动的收获汇集起来,班级可以出一本〈中国年俗趣谈〉,也可以在电脑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中国年俗研究”的专题网页。同时也由此为契机,围绕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这些风俗习惯进行研究。 <<工作动态分析>>徐舍小学教学周婕学习者的文章看各地年俗,品传统年味 ——《中国年俗研究》教材分析。 吕菲老师阳羡小学教师:25 咏华山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古诗,背诵古诗,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语言文字及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高 3了解多首关于“山”的古诗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古诗,大致理解故事的意思 2通过语言文字及古诗让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高 教学内容: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生齐读课题) 2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生字词语。(出示词语:宋代 寇准 七岁 华山 艰难 山顶 情不自禁 吟诵) (生开火车读词语。 3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宋代一个小孩名叫寇准,在他七岁那年和先生去登华山,他和先生登上山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一首诗(出示古诗,师配乐吟诵) 过渡:诗中是怎样描绘华山的呢?让我们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这一段,边读边想华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生自读出示课件) 二、 学文 一读体会山高 啊!华山真高哇! 1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华山留给你的印象。(出示:啊!华山真高啊!(你找的真准,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华山的高?(点红: 2个感叹号 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还能抓住标点来体会呢! 真高) 3谁能读出他们的感叹?(指名读这句话 ①这是你在赞美华山的高大!②从你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雄伟的华山!③我听出了你的惊讶!) 3(指图)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齐读) 过渡:写华山的高不只这一句,你还从哪句也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这一段。(生自由读) 二读体会山高 分句讨论交流:你从哪句体会到了华山的高?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的脚下。 1、你为什么从这句话感受到了华山的高?(指名说)-------远远近近 远远近近的山是什么样的?(先指名学生说说)课件出示:远远近近 师述:小朋友,你们看,这山有的在远处,有的更有一点,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点,这就是-----远远近近 谁来读这个词儿?(①好多的山啊!②山真多呀) 小朋友再看,这就是华山,我们现在就站在华山顶上,周围远远近近的山都在----(生跟读)自己的脚下 2、这么多的山都没有华山高,除了谁呀?-------蓝天 3、是呀!只有蓝天才比华山高,华山高不高?--------高 你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出华山的高? (指名读,男生一起读。) (①华山在你的朗读中变得更加高大 ②你的朗读真棒啊!) 4、除了高高在上的蓝天,谁都不能和华山比,华山高吗?------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太阳显得那么近,有多近?(出示图片 师指图太阳在哪儿呀?(生回答 就在我们的头顶了。 射手就能摸到。 指名读) 谁来读----太阳显得那么近,①真近啊! ②哟,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太阳了。) 2太阳在我们的头上,白云呢?白云在哪?-----山腰间 小朋友,我们的腰在哪儿?摸摸自己的腰,-----在我们身体的一半处,那么山腰就是在山的一半处。平时,我们看到的白云在哪儿?------天上 怎么此时却跑到了山腰间?------因为华山高 再来看看,是不是只有一朵-------不是 你怎么知道的?--------(出示课件看图,朵朵白云)这么多的白云呀!谁来读这个词?(指名读,(我看到了许多的云儿)女生一起读。) 3、华山耸立在朵朵白云中,高不高?-----高 谁能连起来读?(指名读, ①我们感受到了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②呀,华山钻出云层了!一二两组一起读。) 4、太阳那么近,云儿也跑到了山腰间,华山高吗?----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出示该句 指名读) 1这句话中,你有从哪儿看出了华山的高?------指名说(出示:艰难)(看图)登华山有多难呢?老师告诉你们,华山高约2200米,2200米是多高呢?小朋友,我们住的房子一般是五至六层的,它大约高20米,华山就相当于100多个楼房叠起来那么高。指名一生,你家住几楼?-----五楼 你爬五楼感觉怎么累吗?----累 是啊,我们爬五楼就那么累,华山有100多个五楼那么高,你说爬华山难不难?------真难呀! 你来读-----艰难 (①真难爬呀!②多累呀!) 2再看,(师画图)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东南西三面都是陡峭的悬崖,只有北面人工开凿了一条供游人们上山下山的窄窄的,似飘带一样的山路,人们都是怎么上、下山的呢?(看看动作,抓着铁链,手脚并用,非常的困难,他们一边爬还一边喘气呢,这就是艰难)谁再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 -----艰难) 能连起来读好它吗?------(指名读①爬华山真不容易呀!②华山真是太高了!)3、这句话,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了登华山的不易,那都是因为华山———真高啊!---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让我们连起来,再来体会体会华山的高吧!-----齐读这一段(我看到你们的小脸蛋都涨红了,真高啊!) 三、 学诗 1、登华山时,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登上山顶,我们更感受到了华山的高,让我们再一起走近华山,感受华山的高!(课件播放图片欣赏)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生自由抒发情感) 3、(套用学生的话)看了这么美的华山,你在情不自禁的赞美它呢!你也在情不自禁的夸华山呀!你真是情不自禁呀!像这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叫------情不自禁 (齐读) 4、寇准看了这样情景,也和你们一样,他情不自禁的吟诵起了一首诗(生齐诵) 5、知道诗的意思吗?我们先来解决几个词语的意思。(课件点红) 齐:一样高 举头:抬头(静夜思) 回首:回头(做动作)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你觉得说的时候有些困难,你也可以看一看书,找出树上的句子来说说诗意。(同桌自由说说) 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我奖他一个大拇指。如果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说,我奖他两个大拇指,因为他会读书呀! (指名分句说诗意) 我要找个小勇士,把四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①你真勇敢! ②你说的真流利!) 5理解了诗意,我现在要找个小诗人来吟诵这首诗!-----练一练,谁来?(指名读)(①你的声音真响亮。!②你吟诵的真有感情!②你就是小寇准吧!) 让我们一起来做回小寇准吧!-------齐读 6能背下来吗?练练,指名背 (生当堂背诵 ①你真聪明,一会儿就能背的这么流利②你不光会背,还很有感情呢!) 闭上眼一起背-------齐背古诗 7站在一旁的先生听了寇准的诗,先生是怎么说的呢?-------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你能学先生的样子来夸夸吗? (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先生夸夸寇准-------齐读 8好诗,好诗,先生连用了2个好诗,这诗究竟好在哪儿呢?(学生先自由说说,师:整首诗都是赞美华山的高,对吗?----对 可诗里没有一个字提到“高”,却都是在赞美华山的高) (我们来看,和天比,只有天在上他上头,华山高不高? 和山比,所有的山都比他矮,高不高? 和太阳比,抬起头太阳显得那么近,华山高吗? 和白云比,白云都比他低,华山高不高) 这首诗还只是七岁的孩子写的呢! 四、 拓展 1、好诗,正是这样的好诗,才能流传千年,被我们后人所传诵。我国还有很多这样描写名山大川的好诗,像诗人李白登过庐山,就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途经雄伟壮观的天门山,写下了饱含激情的《望天门山》,来到敬亭山,写下了孤独辛酸的《独坐敬亭山》·······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山的诗歌去读一读 2、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华山图。 <<工作动态分析>>吕菲老师阳羡小学教师的文章25 咏华山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相似三角形》多媒体说课教学设计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的5·3相似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与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斩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几何中理性思维的思想。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约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约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约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看我国国旗,国旗上约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相似三角形,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 1.关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定义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我准备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具有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然后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么关系?各边有什么关系?再格中位线所在约直线上下平移进行观察,想一想怎么回答。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最后指明具有这两个特性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这一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将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记为△ABC,原三角形记为△A'B'C'。因此,如果有: 
∠A=∠A',∠B=∠B',∠C=∠C',
那么△ABC与△A'B'C'是相似的。以此来加强两个三角形相似定义的认识。 2.关于用相似符号“∽”来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考虑与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号“≌”表示相类比引入。全等符号“≌”可看成由形状相同的符号“∽”和大小相等的符号“=”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状相同,所以只用符号“∽”表示,这样的讲法是格数学符号形象化了。学生会比较容易记住,是否可以,请同行们提意见。必须注意:用相似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其顶点D与A对应,E与B对应,F和C对应,就应写成△ABC∽△DEF,而不能任意写成△ABC∽△FDE。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解题中常常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据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可知: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如△ABC∽△DEF,则AB、BC、AC就分别与DE、EF、DF相对应,∠A、∠B、∠C就分别与∠D、∠E、∠F相对应。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一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 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BC∽△DEF,那么 是△ABC与△DEF的相似比,而 是指△DEF与△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l时约特殊情况。 4.在教学预备定理前,可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P215页例6的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对命题的引出,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作出平行于其中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命题“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即如图,若DE∥BC,则△ADE∽△ABC,然后分析命脉题的结论是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问学生:当没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约定理的情况下,应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相似?如获至宝果用定义来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证?然后按教材内容给出证明。强调指出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为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位置不能写错。 
因此我们可得(预备)定理: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启动学生自发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思维,以达知识目标。为了巩固本节保所学的知识,安排课本P224页练习1、2做为课堂练习,之后进行提问与调板,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最后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注意点。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和预习。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相似三角形》多媒体说课教学设计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及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自燃和爆炸现象 3.了解灭火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难点:灭火的方法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教学程序:复习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概念。(巩固知识、温故知新) 课题引入:显示燃烧的定义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 可燃物 2. 温度 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燃烧。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不会" 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问题:白磷燃烧实验。1. 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说明:白磷放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我们称这种现象叫自燃。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这类现象,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说明一下各自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我们发现:科学才是战胜迷信的最好武器。如果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又会怎样?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灭火的方法会是什么呢? 1.降低温度,2.隔绝空气(助燃物) 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反馈: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说出以下灭火方法的原理 1.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降低温度。 2.书籍、文件、精密仪器着火时,喷射干冰灭火。(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升华要吸收大量热量,起到降温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思考:发生下列火情时,你能想出可行的办法吗? 油锅着火时,可采取的措施? 端锅、泼水、盖湿的被褥、盖锅盖、洒沙土----(最佳盖锅盖) (说明端锅危险;泼水,油比水轻,不行;最佳方法盖锅盖) 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采取的措施? 洒沙土、水冲、湿布盖、灭火器-------(最佳方法湿布盖) 过渡:发生火灾时,常用灭火器来灭火 引导:发现火情时,你无法自己控制,如果暂时对你没有威胁,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报警,对,你知道火警电话是多少?119 ,很好!有的人看到火灾,心慌意乱,只说了我们这里起火了,快来呀!就放下电话,结果接警的人什么信息都没得到。你会报警吗?(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 燃烧 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