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超老师和桥二中教师:制作作文选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案例背景 1、使用教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制作作文选 3、课时安排:4课时 4、教学环境:极域广播系统、安装office软件 5、课前准备:制作word作品素材 二、教学设计 1、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合并文档的方法及编辑文字、段落的技巧; ②、掌握插入和编辑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方法; ③、掌握页面设置和打印的方法; ④、掌握绘制、编辑和修饰图形的方法; ⑤、掌握图文混排的操作技巧; ⑥、掌握制作、编辑和修饰表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③、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能力; ④、能够综合使用word软件制作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作品的布局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②、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合并文档的方法及编辑文字、段落的技巧; ②、掌握插入和编辑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方法; ③、掌握页面设置和打印的方法; ④、掌握绘制、编辑和修饰图形的方法; ⑤、掌握图文混排的操作技巧; ⑥、掌握制作、编辑和修饰表格的方法。 (2)、教学难点: ①、对word作品的设计; ②、对word作品的美化。 3、内容分析: 《制作作文选》是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3单元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应用文档、制作卷首语、制作正文、制作目录、制作封面和封底、打印或发布、作品评价。本节内容利用word完成封面、封底、卷首语、目录、正文的制作,培养血学生综合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的加工、组织,体验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之处,从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4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学生分析: 教学面向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学过有关文字处理的知识,对文字处理学生学起来兴趣极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趣味性浓,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部分学生能主动的探索学习。 5、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制作《生命的拔节》作文选为主线,让学生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活动过程中,教师建议学生的个人文件夹档案袋,学生每节课完成的作品都保存在各自的文件夹中,方便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多准备素材,让学生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总结。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参加2007年江苏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小报作品? (2)、提问:这些小报漂不漂亮同学们想不想学?(学生回答:想) (3)、导入新课:制作作文选。 设计意图:演示小报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情。 (二)、任务探究、自主学习 (1)、规划应用文档; (2)、制作卷首语; ①、输入文字;②、插入图片;③、页面的美化。(第1课时) (3)、制作正文; ①、撰写并收集作文;②、插入分隔符;③、文稿的编辑;④、文稿的修饰;⑤、文稿的整体设置。(第2课时) (4)、制作目录; ①、用艺术字制作标题;②、利用文本框来设计版面;③、应用“项目符号和编号”来制作目录内容;④、整体美化;⑤、自动生成目录页。(第3课时) (5)、制作封面和封底; (6)、打印或发布; (7)、作品评价。(第4课时) 设计意图: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开始对小报制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解决疑问、师生互动 (1)、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及时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由学生演示,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共同解决问题; (3)、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演示,即解决了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教师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4)、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请学生对本节课做一个总结; (2)、以全国电脑制作活动或江苏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格式制作一幅作品。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让学生加深本节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制作一幅作品,一方面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明年的竞赛做准备。 四、教学反思 这几节课是本学期的重点,学生学好了这节课可以为明年的全国电脑制作活动和江苏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做准备。在教授本节课和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明年的竞赛和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教师提供相应的素材,学生制作一定的word作品,从作品中挑选出一些好的参加比赛,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工作动态分析>>吕超老师和桥二中教师的文章制作作文选教学设计与反思。 城东小学老师周晔教师:4AUnit 9(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Ask and answer & A Read and say, Song: Perhaps.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tried, ill, hot, cold, hungry, thirsty 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What’s the matter? I’m … 三、教学重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tried, ill, hot, cold, hungry, thirsty 四、教学难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What’s the matter? I’m … 五、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1) 单词物品 2)关于本课时的多媒体课件。 3)录音机和磁带。 2、板书准备:写好课题和日期。 六、教学过程 Step1 sing a song Boys and girls, first let’s learn a new English song: What’s the matter? 1 listen to the song 2 sing after the song 3 sing by you Step2 free talk 1 T: How are you this morning? S: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 Not so good. I’m hungry. 老师做饥饿状,并出示一个汉堡包和一瓶水,提示学生在把汉堡包递给老师的同时,用This … is for you,这个新句型。 S: This hamburger is for you. T: Thank you. But I’m thirsty.做很渴状 S: This bottle of water is for you. T: Thanks a lot. It’s very kind of you. 给学生贴一个小爱心标贴 Step3 presentation 1 T: I’m full now. Who is hungry? S: I’m hungry. 做出动作 T: Here’s a hot dog for you. S: Thank you very much. 2 T: Who is thirsty now? S: I’m thirsty. T: Here’s a bottle of milk for you. S: Thanks a lot. 3 (出示Here’s a…… for you.并朗读) 4 pass and say : Here’s a…… for you. 5 总结:Here’s a…… for you. Means this…… is for you. Read the two sentences. ( Through this stage,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he new sentences and new words with the old words .) Step4 (look, read and say) 1T: I’m still feel not good. S: What’s the matter? (出示并朗读) T: I feel tired.(作劳累状,出示并朗读) Can you spell it? S: t-i-r-e-d T: Can you read and act? S: Yes, tired. (做劳累状) 依次教学ill, hot, cold,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帮助孩子理解,给学生直观鲜明的印象,并且请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通过读和做,加深对单词的记忆。 2 look and say,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say the words T: What’s the matter?(出示图片) Ss: I’m …(根据图做动作) 3 Play a game: listen and act, Regular: listen the words and act it out step 5 Work in pairs T: Today, Jim feel not so good. Let me see. (Show the pictures of page 71) Read the sentences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icture. and then act it. S1: What’s the matter? S2: I’m hungry. S1: Here’s a cake for you. S2: Thank you. The students choose a picture to act and work in pairs. Act it out. Step 6 Consolidation T: The angle wants to find the kind man. If the kind man helps him he can have a heart.(show the heart card and some things ) The students can act in 2 or more by using the sentences they have learned today or combine the other sentences they need. (在这里创设一个童话般的情景,不仅帮助孩子操练新句型让他们更感兴趣而且让他们更富有爱心与同情心,学会帮助别人。) 七. Homework 1 copy the new words three times. 2 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ape 八.板书设计 Unit 9 What’s the matter A: What’s the matter? B: I’m tired ill hot cold hungry thirsty. A: Here’s a … for you. B: Thank you. <<工作动态分析>>城东小学老师周晔教师的文章4AUnit 9(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高二语文第四册《赤壁赋》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设想 1.本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教学中要注意突出这两个特点。课前预习,可要求学生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在教读中,又可要求学生找出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这样,既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又便于学生对全文结构的把握。 2.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教学中可根据“诵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通读两遍。 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ppt)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三、范读 配乐朗诵课文。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二段 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 第三段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东 空 雄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第四段 往 长 瞬 尽 主 取 月 色 竭 适 第五段 酌 藉 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四、诵读、感悟、背诵 学生诵读、感悟。教师从句法、层次理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记诵速度,逐段练习背诵。 1.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指导要点 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层次理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用虚实相济之法,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熟读成诵。 2.第二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指导要点 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层次理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巩固1~2段,熟读3~5段。 板书设计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泛舟赤壁, (一) 事 举洒诵诗 遗世独立, 情 羽化登仙 乐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二) 事 客吹洞箫,倚歌而和 如泣如诉,舞蛟泣妇 悲 第二课时 一、齐背1~2段 二、诵读、感悟、背诵 1.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指导要点 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 层次理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对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 熟读成诵。 2.第四段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指导要点 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 层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熟读成诵。 3.第五段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指导要点 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 4.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孟德周郎,而今安在? 客 (哀) 主客 蜉蝣寄身,沧海一粟 问答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 (理) 主 (乐) (苏子)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第三课时 一、齐背全文 二、品味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第一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兴。末句直抒胸臆,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渺远空阔。歌的前两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3.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4.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5.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6.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据说东坡泛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贬谪黄州后思想的一个方面,当然,乐观一面是主导。 7.课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课文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三、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先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士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录》)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39页)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关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诗及译文如下: 月出皎⑴兮, 月儿东升亮皎皎, 佼人僚⑵兮, 月下美人更俊俏, 舒窈纠⑶兮, 体态苗条姗姗来, 劳心悄⑷兮。 惹人相思我心焦。 月出皓⑸兮, 月儿出来多光耀, 佼人⑹兮, 月下美人眉目娇, 舒受⑺兮, 婀娜多姿姗姗来, 劳心⑻兮。 惹人相思心头搅。 月出照⑼兮, 月儿出来光普照, 佼人燎⑽兮, 月下美人神采姣, 舒夭绍⑾兮, 体态轻盈姗姗来, 劳心惨⑿兮。 惹人相思心烦躁。 注释:⑴〔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⑵〔佼人僚〕佼,通“姣”,美好。僚,通“”,俏丽。⑶〔舒窈纠〕形容女子举止娴雅婀娜。舒,舒缓。窈纠,通“窈窕”,形容女子体态苗条。⑷〔劳心悄〕忧心深重的样子。劳心,忧心。悄,忧愁的样子。⑸〔皓〕形容月光明亮。⑹〔(liǔ)〕美好。⑺〔(yǒu)受〕形容步态优美。⑻〔(cǎo)〕忧虑不安的样子。⑼〔照〕明亮的样子。⑽〔燎〕光彩照人的样子。⑾〔夭绍〕形容女子体态轻盈。⑿〔惨〕通“躁”,因忧愁而烦躁不安的样子。 (译文选自程俊英《诗经注译》,载《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94年版) 2.关于“御风”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 3.关于“羽化” 《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4.关于“客有吹洞箫者”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匏庵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 5.关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这里指水。 二、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二语文第四册《赤壁赋》教案2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7年级上册2-1-3《观察动物细胞》设计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 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明确学习目标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解决心中的疑惑 承前启后,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示范取材部位。 材料用具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评价 引导、分析 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参与 引导 帮助 调查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 巡视 提示 参与观察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互评、展示。 讨论 归纳 总结:比较、归纳、描述 指导、提示、评价 出示挂图或媒体演示(投影展示、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引导、总结 模拟制作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策略①:准备材料、参与制作、协助完成。 策略②:引导设想,使制作简单化,且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教学过程 复习:1.制作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略)从而过度到本节。 师:上节课就有同学说:“老师,我真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呀,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这节课就可以实现愿望了。 生:可是怎么看呢? 师:出示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口腔上皮细胞在什么部位?怎样取得? 师:看着老师准备的用具,想一想? 生:发现牙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师引导、示范)。 师:再来认识一下其他的材料用具,有什么疑问? 生:提问:关于生理盐水?(保持细胞的生理活性) 师: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我们已经轻车熟路了,要想观察细胞,首先应做什么? 生:制作临时装片。 师:利用这些材料用具,借鉴前面所学的方法,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制片的过程吧。 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方案如下: 1.方法步骤不变:擦→滴→刮→涂→盖→染→吸; 2.直接染色:擦→滴→刮→涂→染→盖→吸; 3.变化染色剂:使用高锰酸钾与碘液有何不同? 4.变化取材部位:刮上颚与刮侧壁结果有何不同? 选择一种方案制片,相邻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以增加对比性。 师: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 生:观察。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结构,注意细胞数量的多寡、分散状况如何?分析原因。 师生交流实验所得: 1.取材于口腔内侧壁,细胞数量较多,但不易分散; 取材于上颚,细胞数量少,但分散较好,便于个体观察。 2.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效果不错。 绘图。学生依照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实事求是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注出各部分名称,较好的绘图在全班展示。 师: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动物体一些其他的细胞。媒体演示(投影片或多媒体)。 生:归纳总结人体或动物体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表达交流,取得共识。 师:让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动物细胞”吧! 生:模拟制作,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也可以在不用琼脂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果冻加入一枚彩色糖粒示意细胞核,果冻即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即细胞膜,能够达到效果,比较方便、卫生,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的成分要少一些。谨供参考。 小结略(可将连续三节实验课的情况进行总结)。 练习略。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7年级上册2-1-3《观察动物细胞》设计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