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目标
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 教材分析
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而本文在人物形]
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重点
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讨论分析法。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
3.《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同名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三国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失街亭》。
二、教学过程
(一)、大屏幕投影(晋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这是史料中关于这次战役的记载,通过与课文的比较,同学们不难发现,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我们的课文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生动,那么小说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其中的人物形象虽有较多的生活真实,但最终还是艺术形象,属于艺术真实。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了解小说是有虚构和加工的,经常通过设计对话、描写情态来丰富人物形象,引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通过语言、动作和情态分析马谡、诸葛亮形象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国演义》与数字“三”很有缘,比如说“桃园三结义”,“三分归晋”,“三绝”(曹操的“奸绝”; 关羽的“义绝; 孔明的“智绝”)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东西吗?
(此题以“三”切入,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另外可能有一定难度,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点拨,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的情态等等。)
1、诸葛亮——抓住“三嘱”和“三哭”
(1)“三嘱”:
★一嘱马谡:“街亭虽小,。。。。”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
★二嘱马谡:“司马懿非。。。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率从事。
★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生归纳: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过渡: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2)“三哭”: 这个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呢?———(“三哭”)
★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伤心之泪)——有情有义。
★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无奈之泪)
(“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诸葛亮悲痛伤心)
(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第三次 :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悔恨之泪)
师: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 ——(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2、马谡——抓住“三笑”
★第一次:第一次是“马谡笑曰:‘。。。。。’”。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麻痹轻敌。)
★第二次: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师: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
(三)、当堂练习
1、在分析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后,我们一起来探讨“失街亭,谁之过?”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可诸葛亮也有责任,用人不当;为使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2、学生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
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本文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四)、拓展训练
★三国论坛:同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
(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可能多种多样,设计这道题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从文本中走出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而悟出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或叫对比分析法)。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布置作业(研究性学习)
本文是从《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中节选的。选文在“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件事之间,还有“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一节。课后阅读原著,然后比较分析选文和原文的异同,想一想,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一节课,我试图从研究性学习方面布置作业: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附:板书设计:
《失街亭》 (《三国演义〉》
-虚构情节\设计对话\描写情态
马谡“三笑”: 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 纸上谈兵
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狂妄自大
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麻痹轻敌
孔明“三嘱”: 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审时度势
说对手:司马懿非等闲之辈 知己知彼
说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 用兵谨慎
诸葛“三哭”: 挥泪斩谡—义同兄弟 执法严明
流涕而答—用法制胜 忠于蜀汉
大哭不已—恨己不明 严于自责

附:课后小结:这节课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通过语言神态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应该不难掌握,对”三”的巧妙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还是觉得本课的知识容量似乎不够大,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的不是那么多.(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三节蛋白质和维生素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如何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蛋白质。

⑵知道蛋白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多渠道、多手法地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命活动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淀粉、葡萄糖有一定的认识。

2、教学重点:

⑴知道食用淀粉的重要性。

⑵了解葡萄糖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它在体内缓慢氧化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和能量的重要意义。

⑶了解葡萄糖的来源。

⑷学会用碘水(或碘酒)检验淀粉。

⑸了解葡萄糖的特性,知道检验葡萄糖的方法和现象以及这一方法的应用。

⑹认识富含油脂的食物以及常见的油脂。

⑺认识油脂的分类方法,油脂的组成以及对生命活动的作用。

3、教学难点:

⑴了解葡萄糖的生成。

⑵认识淀粉或纤维素与葡萄糖之间的相互转化。

⑶知道酿酒中物质的转变。

⑷认识碳水化合物的概念。

⑸学习油脂的提取。

4、课型:观察与思考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蛋白质

【讲述】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

【阅读】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小结】蛋白质来源:鱼、虾、肉、蛋、大豆、牛奶……

教师讲述】食物中的蛋白质在胃、肠中的酶及体内水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再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组成肌肉、血液、毛发、激素和各种酶等,可见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拓展视野】蛋白质和氨基酸

【活动与探究】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1】蛋白质的盐析:在鸡蛋清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

现象:有固体析出,加水后又溶解,是物理变化,是可逆的。

【实验2】蛋白质变性:在3支试管中装入3mL鸡蛋清溶液分别加热、加入硝酸汞溶液、

浓硝酸

现象:变为固体,是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

【小结】蛋白质与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等反应——使蛋白质变性

【实验3】对比灼烧蛋白质和棉线

现象: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

【练习】在鸡蛋白的水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Na 2SO4溶液和CuSO4溶液,都会产生固体物质,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讨论】 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向鸡蛋白溶液中加入饱和 Na2SO4溶液后,Na 2S04能使鸡蛋白的溶解度降低而凝结为沉淀,该沉淀能重新溶于水,该反应是可逆的。向鸡蛋白溶液中加入CuS04溶液后也析出了沉淀,该沉淀不再溶于水,CuS04使蛋白质变性,该反应是不可逆的。

【解】 第一种变化,蛋白质没有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是可逆的;第二种变化,蛋白质已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而变性,是不可逆的。

【作业】课本225页第6题

【板书】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盐析

二、蛋白质变性:蛋白质与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等反应——使蛋白质变性

三、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

【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 维生素

【你知道什么?】你知道哪些食品中富含维生素?缺乏维生素可引起什么疾病?

教师讲述】维生素

来源

水果、蔬菜、糙米、面包……

类别

及作

VA——促进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防止视力下降

VB——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神经炎、消化不良、口腔溃疡等

VC——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防止牙龈出血、感冒等

V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防止骨质疏松、骨折等

VE——抗衰老,防止腿抽筋等

【练习】课后225页 【作业】每课三练 【板书】维生素 1、 来源:水果、蔬菜、糙米、面包……

2、类别及作用

【教后小结】(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章第三节蛋白质和维生素教案教育资源
佚名:《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 “潜在发展水平”的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 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宜丰小学老师王琴教师“找 规 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具学具】

每位学生小棒10根、圆片10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知。

    1.谈话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2.引入新知。

揭示课题,先板书(找),然后说:“咱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 出示课件。

【反思】在教学中,学生常常对“一一间隔”概念的理解有点困难,原因在于生活当中“间隔排列”的现象有很多:有多种物体一一间隔,也有整体间的间隔排列。因而,如果不解决好这个概念,将会给后面的探索规律造成一定的困难。

    这里,创设了学生座位男女间隔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一一间隔排列,引导学生从认识“一个一个”到“一个隔着一个”,再到认识“一一间隔”“一一间隔排列”,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和数学源于生活。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一)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找出排列规律。

(1)初步认识。

师:指着手帕图说:“这里晒的是什么?”(手帕)“小兔子们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师:把手帕图单独抽取出来后说:“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排列”

师:“夹子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两端物体”。

(板书)

师:“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夹子叫做“中间物体”。(板书)

(2)消化认识。

师:分别抽取第二组图、第三组图后说:“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能说一说这两组图中分别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生:……)

(二)探究物体个数规律

1.观察填表。

师:(三组图全部展示后说)“请数一数这三组图中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组  别

两端物体

数  目

中间物体

数  目

第一组

夹子

10

手帕

9

第二组

兔子

8

蘑菇

7

第三组

木桩

13

篱笆

12

师:“请认真观察填写的数据,再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2.组织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揭示。

师:“通过认识这三组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1)间隔排列;(2)两端相同;(3)两端比中间多1。”“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物体多1”

(三)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交流。

师:指名3人汇报后,再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摆的都是小棒时,小棒的数量比圆的数量多1,圆的数量比小棒少1。

4.推想。

师:(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34个圆片,应摆多少根小棒?”

5.揭示。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6.完善认知。

师:出示 ︳●  ︳●  ︳●  ︳●  ︳●  ︳●摆法后质疑:“请同学们看看这种情况,也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吗?为什么?”(生:……)

师:“小棒和圆片不仅要间隔排列,而且两端要完全相同,小棒的根数才能比圆片多1”。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不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和中间物体相等”

【反思】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设计工作表时特意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出符合一一间隔的排列来,将这三组排列编上号,通过幻灯片将其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在工作表中特地设计填写每组中两种物体的对应数量,让学生很好地发现“多1”这一重要的共性内容。

在学习中,学生的点滴发现都体现了他们独立学习的成果,是非常有价值的。即使学生的概括不全面,不能完全找出排列中的共同特点,我们也必须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充分的数学体验,进而将有价值的发现挖掘出来。

    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由于概括能力有限,大部分发现的是个性特点,很难完整发现并概括出共性的特点。此时,教师灵动地与学生展开对话,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思维,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同步板书,使规律逐渐清晰起来。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规律排列现象?

2.完成想想做做1

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师问: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谁比谁多1?

3完成想想做做2

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要锯多少次?

学生想想结果,可以用铅笔代替木料比划一下。交流想法出示答案。

小结:在锯木料时,锯成的木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1。

4.拓展练习——圆周问题。

(1)请4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到讲台前间隔排列可以吗?要符合今天我们认识的规律,你有什么办法?

(2)如果现在把讲台前的同学间隔围成一周,可以吗?

(3)引导揭示:两种物体间隔围成一周,它们个数相等。

5.对比练习——P49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你学到了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规律的存在使物体的排列显得更加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规律也是一种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以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体现我们学习数学的价值,并反过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字母A和B依次间隔排列,且两端相同,已知A有25个,则B(       )个,如果B有32个,A应有(    )个。

经过了12个白天,那么经过了(         )个黑夜。

 【反思】精心设计的练习,既检验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通过练习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也帮助学生对今天学习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工作动态分析>>宜丰小学老师王琴教师的文章“找 规 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人教新目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4A Unit 3 A purse 复习课教案
    Unit 15  Destinations
    高一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高一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教案2
    高一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教案1
    高一语文第二册《鸿门宴》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Unit 7At Christmas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设计:我们的朋友—…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 Holidays教学设…
    PEP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六年级英语pep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0课说课教…
    高一语文第二册《我若为王》教案1
    高一语文第二册《拿来主义》教案2
    高一语文第二册《拿来主义》教案
    《千年不衰的汉字》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3A Unit 5 How are you?第一课时
    第七册数学:              《找规律…
    一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及说课
    5B Unit 9 Shapes (第一课时)
    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4A Unit 1 May I have … ? 复习课教…
    5A Unit 4 Halloween第一课时案例设计
    3B Unit10 Do you play…?教学设计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For Unit 1, Module 3, Oxford Engli…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参考教案
    高一英语教案 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三单元…
    For Unit 2 Noises, Module 3, Oxfor…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初中…
    《牛津小学英语5A》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新目标英语上Unit 4 Where’s …
    牛津小学英语5B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2 What shou…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第一课时…
    《狐狸和乌鸦》   第一课时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两人三足
    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 教学设计
    《让“时间流”减速》活动方案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解法探讨
    “小事情”教学设计与评析
    [推荐]三年级课外阅读研讨课 (三节课…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打印预览》
    [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相似三角形》多媒体说课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案例与评析
    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三化学教案: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初三化学教案: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 活动:密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质量
    4BUnit 8 Open Day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无痕”,精彩“有痕”-----《解…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3B Unit 11 A good idea第一课时教案
    电功率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3 What were…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Asking the w…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7 Would you…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7 Would you…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6 How long …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7 Would yo…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6 How long…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光的反射定律
    [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 声与现代科技
    《折纸中的轴对称》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第4节 噪声
    [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 奇异的声现象
    《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图片的处理教案设计与反思
    图片的获取教案设计与反思
    小学美术第十二册第11课《我造的花园…
    《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3 Asking th…
    5以内的加法
    《认识比》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设计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2(第一课时)教…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2 What shou…
    牛津小学英语 4A  Unit4  I   like  …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2 What shou…
    高二语文第四册《赤壁赋》教案2
    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1 Will peop…
    《同侪携手共进》教案
    初中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
    “申请免费电子邮箱”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开…
    《节约用水》——德育教学活动设计
    表格规划与修饰(第4单元 第2节 第1课…
    小学美术第八册《适合纹样》教学设计
    Unit 8  Open  day
    七年级新目标英语上Unit 7 How much …
    《画正多边形》教学设计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4 单元复习
    《落日》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9 How was y…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8单元总结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9 How was y…
    人教新目标七下Unit 8 I’d like som…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8 I’d like…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
    人教必修2《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鸟岛》教学设…
    人教必修2《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
    让残奥精神点亮生命的课堂!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小车的运动》…
    万石小学有效利用学校图书室,拓展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六册语文《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
    第四册语文《台湾的蝴蝶谷》教学设计
    语言:小狗抬花轿(大班)
    《剪贴图形》
    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5 I’m watc…
    小学英语pep第七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新目标七下Unit 4 I want to be …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5 I’m watc…
    人教新目标七下教案Unit 4 I want to…
    人教必修2《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离骚》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2《诗经 氓》教案
    人教必修2《卫风·氓》教学实录
    人教必修2《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分析
    《我的自画像》作文讲评教学设计
    小鹰学飞(第二课时)
    《画矩形》教案
    认识公顷
    第2册品德与生活16过好暑假   教学设…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第二课…
    展示异彩纷呈的课堂——《海底世界》…
    神奇的实验
    七年级新目标英语上Unit 8 When is y…
    七年级新目标英语上Unit 9 Do you Wa…
    七年级新目标英语上Unit 6  Do you l…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第2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微笑着承受一切》教学设…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和热…
    初一英语上册预备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7年级上册1-2-1《生物圈》设计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和热…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第二册《庄周买水》教案
    高一语文第二册《我若为王》教学示例
    4A Unit2 In a toy shop 复习课教案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粤沪版八年物…
    2.3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粤沪版八年物…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粤沪版八年物…
    1.3 尝试科学探究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粤沪版八年物理…
    高二语文第四册《逍遥游》教案1
    高二语文第四册《〈愚溪诗〉序》教案…
    高二语文第四册《赤壁赋》教案1
    《年月日》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第四册《〈愚溪诗〉序》教案…
    5B Unit 6 A PE lesson第一课时教学设…
    设景 激情 入境 练说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月球之谜》教…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尊严》教学反…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教…
    清平乐&#8226;村居
    寓教于生活
    地球上的水》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步步高》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
    7年级上册1-1-4《生态系统》设计1
    教案《大树妈妈》
    7年级上册1-1-1《生物的特征》教学设…
    7年级上册1-1-1《生物的特性》之一
    7年级上册1-1-2《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高二语文第四册《茶馆》教案2
    高二语文第四册《罗密欧与朱丽叶》教…
    高二语文第四册《雷雨》教案 2
    高二语文第四册《茶馆》教案1
    高二语文第四册《雷雨》教案1
    小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和对策——班主…
    个案分析——让幼儿大胆讲述
    赞美,让孩子无比灿烂-赏识教育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的保护》案例…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离不开水》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课时教学…
    作文指导课:挑战“大力士”
    《诺贝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郑成功》教学设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二节:溶液…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2
    高二语文第四册《项链》教案2
    高二第四册《项链》教案1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2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 1
    牛津小学英语3 B第三单元教案
    牛津小学英语5B教案第三单元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和热…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