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小学老师卢再英教师:三年级语文《雪儿》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雪儿》教学设计 元上小学 卢再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多媒体画面:天空中翱翔的白鸽)问:看看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多么可爱的白鸽啊!它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板书课题: 雪儿 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准轻声和儿化音) 2、多么可爱的白鸽啊!可这只小白鸽受伤了,我们快去看看吧!…… 二、读熟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实物投影出示) 剩下 鸽子 哀伤 任何 忠实 传递 盼着 捡的 明媚 敷药 跌伤 弧线 施展 托起 祝福 向往 喃喃 艰难险阻 飘飘悠悠 转着圈儿 (1) 多种形式读。注意:“剩”是后鼻音,“任”是前鼻音,“转着圈儿”中的“转”读第四声。 (2) 交流:你已经知道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 3、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4、检查读书: (1)指名分段朗读。 (2)投影相机出示句子 ①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 ②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③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5、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段意。(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想:哪几小节说了这个内容?) ①“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 ②雪儿和“我”作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 ③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三、学写生字。 1、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识记,交流。 (2)重点指导: “弧”和“孤”两字要区分。“悠”字第三笔“竖”不能忘记。“哀”与“衰”区分。 2、 重点指导并范写:鸽:第二笔为点,左边要写得小一些,偏上。 剩:左窄右宽,左边笔画要紧凑,“撇”、“点”两笔要提上一些。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写,教师巡视。 4、反馈、点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反馈,回顾课文。 1、听写词语: 2、借助词语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雪儿和“我”情谊深厚? (边读边划出有关语句) 2.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教师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1) 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 ①,看图片,体会“雪白雪白”与“雪白”的不同。 ②指导朗读。突出“雪白雪白”。 (2) “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说话训练:他们还会看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动笔写下后交流) (3)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能够飞越千山万水,忠实地为人们传递信息,所以人们称它们是“蓝天信使”。于是,我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好起来。 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语:“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飞越千山万水”、“蓝天信使”体悟雪儿的内在美。 (4) “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指导朗读。 (5) “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说话训练: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咕咕直叫,好似在说什么? ②雪儿望望我,像在向“我”祝福什么? 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什么? (6)指导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在相依相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和雪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将分手了,我们又是多么的舍不得啊。看,此时,雪儿慢慢飞远了,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喊一声:“雪儿”。 五、作业。 1、网络是个大世界,同学们可以登录保护动物的网站,了解相关知识; 2、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同学们可以去收集有关的故事,我班来举行一个“我和动物交朋友”的故事会 5 雪儿 盼望——欢呼——祝福 <<工作动态分析>>元上小学老师卢再英教师的文章三年级语文《雪儿》教学设计。 余萍老师桃溪小学教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案设计。 教材简解: 这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5小节。第一节写夏天这位“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第二、三、四小节分别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点儿什么;第五节写“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蕴含丰富,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表情达意的方式,模仿课文说说写写。 3、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悦。 重点、难点: 重点: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难点:学习文章表情达意的方式,模仿课文说说写写。 设计理念: 儿童是最富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物充满了好奇,勃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及至梦幻的想象力。而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以及通过对一些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美,亲近美。而且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实践的欲望,他们对现实世界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乐于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让他们在读中感受美,想象美,再去创造美,步步渐进,使他们身临其境,趣味盎然。 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揭示课题时,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有趣的声音,欣赏一幅优美的夏景图,然后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对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发学生对大自然亲近,融于大自然的渴望,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然后通过学生初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带领学生比较总结,使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时,教师注意从整体出发,适时点拨,启发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采用以情激趣、以问激趣、以读激趣、情景激趣等方法,充分引发了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读出来,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另外通过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句式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思维,积累语言,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上课前,请小朋友先闭上小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有什么声音?从这些声音中我们知道谁来了?(师述:是啊,夏天就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在哗啦啦的雨声中,在小青蛙、小知了的呼唤声中来了。) 2、请小朋友再仔细看,图中有两位小朋友在欣赏夏天的景色,请你说说夏天的景色美吗?美在哪儿?(师根据学生描述大概描出荷花、荷叶、河水以及小草、花儿的简笔画)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有位小朋友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愿望,你们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2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齐读)噢,这位小朋友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而且还特别想呢! 你从哪一个字中可以看出来。(真)再次读这个课题,读出他特别想变荷叶的愿望。 4、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书里呢,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找一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们把书翻到21课,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打上问号。 2、检查生字读音。 3、听课文录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 三、 欣赏想象读中感悟 下面,让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把课文读懂读好。 (一)精读课文第1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师述:夏天是位小姐姐,你们喜欢她吗?那就热情地和她打个招呼吧! 2、同样这位小姐姐也很热情地问我呢,谁来替她热情地问一问呢?(你想变点儿什么呢?) 3、让我们怀着喜爱的感情来读一读这一节吧! (二)精读课文第2--5小节 1、“我”最先想变点儿什么?(出示“雨滴”图) a、你看这雨滴多可爱呀!你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再看这片绿叶,它又像什么呢? b、师述:我们的雨滴睡在绿色的摇篮里,风婆婆轻轻地摇呀摇,小雨滴打着呵欠快要睡着了感觉怎么样? c、指导学生读出小雨滴睡在绿叶上时的舒适、悠闲。(师边在绿叶上画上雨滴) 2、我又想变一条--(生说“小鱼” 师边在河水中贴上小鱼),游入-- (生说“清凌凌的小河”) a、“清凌凌”是什么意思?表示河水清的词语还有那些呢? b、小鱼在这么清的水里又会玩些什么呢?(游泳、吐泡泡、捉迷藏)感觉怎么样? c、指导学生读出小鱼的快乐和自由。( 3、接着,我又想变蝴蝶、蝈蝈 a、师问:“我”为什么又想变成蝴蝶和蝈蝈呢?“穿梭”是什么意思?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有什么感觉?指导女生朗读这一句。 b、蝈蝈有什么特点呢?(歌唱) c、能不能把蝴蝶换成歌唱,把蝈蝈换成穿梭。(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指导男生朗读这一句 d、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师在黑板上贴上蝴蝶、蝈蝈) 4、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看!月亮出来了,弯弯的;星星也出来了,一闪一闪的;(师在黑板上画上星星、新月)师引读:这时候,我想变--(生说:眨眼的星星),我想变--(生说:弯弯的新月) 5、“我”想变的东西还真多呢,如果夏天小姐姐也让你来变一下,你想变成什么呢?你会照着书中的句子说一说吗?(生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边交流讨论结果,边上来贴上一些图片。 6、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荷叶美吗?像什么? a、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仅仅因为它美吗?(不是)还因为它能给小伙伴带来快乐。不信你瞧,出示句式:( )来了,在荷叶( )…… b、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还有好多好多藏在这小六点里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边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边贴有关图片) 四、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1、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了吗?学完这课,我们不光知道了这个问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大自然的美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小朋友,课后用你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用你的嘴去赞美大自然,用你的手去画去写大自然,更让我们用一颗爱心去呵护大自然。 2、下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课,再一次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现在,就让我们的小朋友用手去画、去写。画出夏天的美好景色;有的小朋友还可以用“我想变……”开头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如果有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春姐姐、秋姑娘、冬爷爷来了,你想变些什么呢?练习写一写。 <<工作动态分析>>余萍老师桃溪小学教师的文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案设计。 教学资料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法分析: 1、引导探究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帮助。结合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仪器、用品 仪器: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粉笔 六、教学程序 活动探究一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1)多媒体展示:燃烧的利用、火灾,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燃烧和灭火。 问题1:在生活中,堆放钢材、棉纱的仓库,哪个贴有“严禁烟火”的标记?由此可知,燃烧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可燃物。 问题2:有可燃物一定会燃烧吗? 问题3: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2)活动与探究一:请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①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可能是:②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制定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方案,结合生活实例及所学知识,分组搜寻证据。 可燃物 A B C 与O2接 触 √ × √ 温度达着火点 × √ √ 现 象
(2)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A、B、C各对应实验中的谁? (设计目的:使学生形成对猜想做出证实的意识,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归纳总结、解释验证 (1)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活动与探究二: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再次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 (四)交流反思,评价反馈 (1)讨论与反思:灭火的原理 (过渡)可见,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既然这样,当你想把火熄灭时,你会怎样去操作? 情境1:做完饭后,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为什么? 情境2:请你熄灭这只燃着的蜡烛。 一生吹灭后,问:这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情境3;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熄灭它?这又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 请把知道的常见灭火方法填在下表中: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破坏哪种燃烧条件?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离空气
(2)分组实验(活动与探究三: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引导学生回顾,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并对该实验装置的优缺点进行反思与评价。 (设计目的: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装置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加强环保意识。) (五)应用拓展,发展探究 (1)多媒体展示:消防队员灭火,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2)学生分组讨论:我校哪些地方应放哪些灭火器? (3)活动探究四:在化学活动课中安排学生实地模拟灭火,以巩固所学知识。 (4)燃烧引发爆炸:展示粉尘爆炸图片。 (5)讨论总结:燃烧引发爆炸所需条件。提问:我市哪些单位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你建议应张贴哪些图标?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 (六)调查研究,社会实践 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 七、评价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 不足:一是课堂语言还待进一步简练,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附: 八、板书设计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高一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查看完整教案请打开后面WORD文档链接->高一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品读赏析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点拨法。针对课文的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文字材料(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一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