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感悟。
对于“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的《切线长定理》的教学,由于和去年的华东师大版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考虑到学生应该学到些有用的数学,所以将设计改变了些。以下是第三课时的设计思路。希望老师们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切线问题,首先条数由一条、两条再到三条,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化一条切线,通过折叠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利用轴对称性研究两条切线问题,从而发现切线长定理,然后进行三条切线问题的研究——即三角形的内切圆,研究三角形的内切圆问题又让学生经历了从画到有关问题计算的过程,使学生领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领悟了“化多为少,化难为易,化新为旧”的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
研究三角形的内切圆问题符合认知食物的一般规律,即遵循又一般到特殊,再又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后,从研究锐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到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然后总结出画任何三角形内切圆的一般方法,任何三角形都又内切圆,其内切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只需要画两条角平分线即可,从计算锐角三角形的切线长,通过变式计算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总结出计算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研工作>佚名老师作品《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感悟。 芳桥小学老师吴芳教师: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卢沟桥的烽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二、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三、教学难点:
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1齐读课题。21937年7月7日,对于卢沟桥来说是极不平常的一天,为什么呢?
二、学习2—3小节,感知事件的发生,体会日军的卑鄙,驻军的正义。
(一)自由读2—3小节,说说你从这两小节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交流: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