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单元目标】 Ⅰ.单词与短语 neither amusement discover especially attendant travel population character fear type awake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theme attraction route board cruise boat southeast quarter brave excellent natural whenever season dark have a great time 玩的愉快 take a ride 兜风 end up 结束 on board 在船(飞机、火车)上 exchange student 交换生 take a holiday 休假;度假 three quarters 四分之三 all year round 一年到头;终年 have…problem(in) doing sth. 做某事遇到问题 be close to 接近,靠近 think of/about doing sth. 考虑或打算做某事 argue with sb. 与人争吵 Ⅱ.目标句型: 1. —Have you ever been to…? —Yes,I have. /No,I haven’t. 2. I/He/She has / have never been to… 3. Where have you been? 4.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5. How long have you been doing…? 6. What do you like best about doing sth.? 7. What kind of job do you want? 8. How do/did you do sth.? 9. How do you spell your name? Ⅲ.语法 现在完成时 【重难点分析】 1. 现在完成时 A.表示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或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 如: The car has arrived. 车子来了。(结果:车子已在门口) Someone has broken the window. 有人把窗户打破了。(结果:窗户仍破着) 现在完成时句子通常有recently,lately,since,for,in the past few months/years等词做时间状语。 肯定形式:have/has + done 否定形式:have/has + not +done 一般疑问句:have或has放于句首。 B.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1)现在完成时所表示的动作在说话之前已完成,而对现在有影响。所以常常后面不用时间状语。现在完成时所表的动作离说话人的说话时刻可近可远。 如: He has gone to London. (说话人认为他不在该地) He has been to London. (说话人认为他在该地) 2)现在完成时所表示的动作开始于过去,持续到现在,也许还会持续下去。常用for和since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或so far,now,today,this week (month,year)等表示包括现在时间在内的状语。 例如: He has studied English for 5 years. He has studied English since 2001. Now I have finished the work. 注意: 表示短暂时间动作的词,如:come,go,die,marry,buy等的完成时不能与for,since等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连用。 3)现在完成时还可用在时间和条件状语从句中,表示将来某时完成的动作。 例如: I’ll go to your home when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If it has stopped snowing in the morning,we will go to the park. 2. have been to表示“到(去)过某处”,现在已不在那个地方。 如: He has been to England.他曾到过英国。(现在已经不在英国了)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你到过长城吗?(现在已经不在长城上) have gone to表示“去了某处”,“到某处去了”,现在已不在说话的地点了。 如: He has gone to England。他已去英国了。(已经不在说话的地方,到达英国或者在去英国的路上) 3. time n. [U] 时间,时候 如: Time never stands still. 时间不会停滞不前。 The time has come for us to speak out. 是我们大胆讲话的时候了。 n. [C] 一段时间,时刻 如: You have taken a long time writing the letter. 你用了很长时间写这封信。 We had a good time together. 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n. (多用复数)时代 如: He is one of the best actors in modern times. 他是现代最好的演员之一。 In Shakespeare’s time there were no actresses on the English stage.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舞台上没有女演员。 n. 次;倍 如: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ve ever been abroad. 这真是我第一次出国。 Your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mine. 你的房间是我的三倍大。 注意: 作“倍,次”,必须用于“三次(倍)”以上,一、二次(倍)用once,twice表示。 【习题检测】 一. 单项选择 1. It ___________ that he has been ill for a long time. A. seems B. looks C. looks as if D. seems as if 2. - Can you come on Monday or Tuesday? - I’m afraid ____ day is possible. A. either B. neither C. some D. any 3. Rose ____ an old friend of ____ when s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A. met;her B. saw;her C. met;hers D. saw;herself 4. - ____ have you done with your mobile phone? - I’ve ____ someone to mend it. A. What;asked B. How;told C. What;hoped D. How;wanted 5. The question ____ by us soon. A. is going to discuss B. will discuss C. is going to be discussed D. has been discussed 6. A lot of tall buildings _____ in his hometown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 have set up B. have been set up C. were set up D. set up 7. Great changes ____ place. Many new schools ____. A. have taken,have been opened B. take,are open C. are taken,open D. have been taken,are opened 8. I’ll go to meet you,if I _______________ free then. A. will be B. would be C. am D. was 9. This shirt is so nice,but it _________ too much. A. pays B. costs C. takes D. spends 10. Where were you __________________? A. an hour ago B. before an hour C. at times D. an hour before 11. This pair of trousers is too big. I want _____ pair. A. other B. the other C. others D. another 二. 阅读理解 Mrs. Black lived in a town. Her husband had a few shops there and they wore nice clothes and ate the best food. She had some servants(佣人) and never did anything at home. In the evening she often watched TV and went to bed late at night. She never took any exercise. And she was getting fatter and fatter. It worried her and she had to see a doctor one day. The doctor looked her over carefully and said,“I’m sorry,madam. Nobody can help you! I’m sure you’ll die in a month!” Hearing this,the woman was very sad. She got home and ate or drank nothing. She cried and cried and couldn’t sleep at night. Nobody could comfort(安慰) her,and she didn’t listen to them and refused to see the other doctors. And a month later she didn’t feel well but didn’t die. She became angry and went to the doctor’s again. “You said I was going to die,didn’t you?”said the woman. “Yes,madam.”answered the doctor. “You were wrong,sir! Look! I’m here again!” “But I cured(治愈) you,”said the doctor. “Aren’t you thinner now?” 1. Mrs. Black did nothing at home because _________. A. she was very busy B. the servants did all for her C. she often felt unwell D. her husband did all instead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wrong? Mrs. Black got fatter because ________. A. she wore the nice clothes B. she ate the best food C. she never took any exercise D. she never did anything at home 3. The word “die”in the story means _________. A. 渴望 B. 被遗忘 C. 死 D. 殉职 4. Mrs. Black was sad because ________. A. she was often tired B. she always wanted to rest C. she couldn’t be thinner D. she believed(相信) the doctor 5. ________,so she was thinner. A. The doctor helped Mrs. Black B. Mrs. Black thought she shouldn’t eat or drink and she did it C. Mrs. Black refused to see the other doctors D. Nobody could comfort Mrs. Black 三. 完形填空 There are many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You will never 1 the meaning of every word in English. When you read,you will often find many 2 you do not know. You will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3 reading and try to find every new word in a dictionary. Sometimes you can 4 a new word because you know some of the parts of the new word. For example,if a word ends 5 the letters “er”,that word 6 be the name of a 7 or a thing that does a certain action(某个动作). A writer is a person who writes. 8 it is not 9 to know the parts of a new word to understand it, 10 it will help you many times. 1、A.know B.learn C.find D.look up 2、A.books B.letters C.stories D.words 3、A.stop B.enjoy C.keep D.start 4、A.find B.get C.study D.guess 5、A.in B.off C.up D.with 6、A.can B.might C.should D.must 7、A.friend B.boy C.person D.girl 8、A.Then B.Now C.Yet D.Sometimes 9、A.helpful B.useful C.enough D.good 10、A.but B.and C.so D.for 四. 根据对话内容,选择方框中适当的句子,使对话完整. 通顺. Lin Tao: Hi,Sam! How are you today? Sam: ___1___ What about you? Lin Tao: I’m OK! Are you free tomorrow? Sam: ___2___ Lin Tao: We’re going to have a swim. Sam: ___3___ Can I come? Lin Tao: Sure! Jim’s coming, too. Sam: ___4___ Lin Tao: We are going to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Sam: OK. ___5___ A. Fine,thanks. B. How much is it? C. Where are you going to meet? D. Yes. Why? E. Goodbye! F. Good idea!
一. 单项选择 1. A it seems that 2. B afraid暗示应该是哪天都不行,应该选否定意义的neither。 3. C hers是名词性物主代词。 4. A ask sb to do sth. 要求某人做某事。 5. C 注意用被动形式,问题应该是被讨论。 6. B 7. A 8. 含有if条件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主句是将来时,if条件状语从句则必须是现在时。所以本题选C。 9. B。“这件衬衣很棒,但是太贵”。pay和spend主语应是人,排除A,D。It takes/ took sb. time to do sth. “花了某人多少时间做某事”,根据上下文,题干中的it指“衬衣”,不会表示为“衬衣花多少时间”,排除C。sth. costs /cost (sb.) money“某物花了(某人)多少钱”,题干部分应理解为“衬衣要花费太多的钱”,选B正确。 10. A 11. A 二. 阅读理解 1.B 2.A 3.C 4.D 5.A 1.理解第一段第三句可知。 2.理解第三至七句文意可知。 3.通过第一段最后一句医生说的话及Mrs.Black 的情绪可知。 4.医生说她将在一个月后死去,所以她很悲伤。 5.Mrs.Black 相信医生的诊断,伤心得不吃不喝,才导致她瘦下来。 三. 完形填空 1—5 ADADD 6—10 BCDCA 这是一篇讲关于如何去猜测你所不认识的英文单词。空1比较容易做出来,应该是“你不可能知道每个单词的意思”,应该选A。顺着这个思路,空2应该选D。空3考查的是stop doing sth.(停止做某事)结构,答案选A。通读文章,会发现第二段开始讲如何猜测你不认识的单词词义,故空4选D。空5应该填入介词with, 意思是“以…结尾”。空6表示一种猜测的语气,因此选择B。根据我们平时所积累的英语知识,以“er”结尾的名词很多都是表示做这个动作的人或物,因此空7选C。把文章最后一句话反复读几遍,能寻找出最后三个空的内在关系,即作者想说的是:尽管有时候光靠一个词的部分意思还不足以完全理解这个词,但是这种方法在很多时候还是很有用的。因此空8、9、10的答案分别是D,C,A。 四. 1---5 ADFCE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第1节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Ø 认识水的三种物态。Ø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Ø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Ø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Ø 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Ø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Ø 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Ø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本节的难点是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板块:(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2)地球上的水循环;(3)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1.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处活动中。对水的物态变化应在本板块末推广到整个物质世界,以利后续教学。教师应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冰——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升腾起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2.地球上的水循环 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水循环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的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3.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本板块设计意在展示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瑰丽和生机。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懂”大自然向我们“讲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故事”。在上面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敬畏地球上的水循环,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所创造的“杰作”,关爱水的生态系统,形成爱水、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危机意识。活动中可以提供如下设想供学生讨论:若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人类的生活将变成怎样?(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1.学生的实验材料准备冰块(由实验室用电冰箱冷冻室统一制备)、酒精灯或无烟腊、烧杯、试管等。2.实验设计(1)考查水的循环过程把一些水加热,使它的温度接近于沸点。然后将这些水倒入一个玻璃杯里,并且转动杯子使杯中所有表面都沾湿水。在一个圆底的烧瓶中倒进一些冰水,再将烧瓶放在玻璃杯口上,让烧瓶倾斜一个角度(见图5-1-1)。从热水中蒸发出来的水(湿气)会凝结在烧瓶的冷表面上,而形成细小的水滴落回水杯之中。这样,就实现了蒸发、冷凝和降雨的一个循环过程,这跟自然界中降雨循环过程类似。(2)碘的升华和凝华:在试管里放少量的碘,对试管微微加热(图5-1-2),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2)霜的形成:在试管中盛一些冰和盐的混合物,过一会可以看到在试管外壁上有一层薄薄的霜(3)电冰箱里的实验:冰箱里的霜;水的凝固过程;冰箱中的水蒸气来自何处?“雾”的形成;“露”的形成等。 四、发展空间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1)屋顶积雪因吸热而融化为水,顺屋檐下流;下流过程中因周围大气吸热而结冰;这种情况相继发生,形成上粗大、下尖细的冰锥。这种天气现象常发生在我国北方天气晴朗但气温低于0℃的冬季。(2)将在冰箱中冷却的金属块取出后,由于夏天外界气温偏高,金属块将吸热,使其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在其表面液化并聚集为小水滴,擦干后很快又形成,直到金属块与周围环境温度相同。2.“家庭实验室”指导 太阳能净水器的创意很好。被污染的水将因吸收太阳能加快蒸发(汽化),至温度罩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洁净水滴,然后经漏水托盘汇集到收集杯中。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周围气温要低于罩内,且空气流通,以加快净化水的速率。(2)相对漏水托盘,污染水杯口径要小,以减少凝结后的洁净水滴重返染水杯,增加净水产生率。以上两点注意,可转化为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此外,以下两种净化水的方案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小实验内容(其中前一个模拟自来水净化过程,后一个模拟饮水机净化过程)。①在烧杯中加入100mL浑浊的河水(湖水、池水、井水等),然后加入少量明矾粉末,搅拌后静置,观察现象。提示学生思考:将明矾倒入河水中,能使河流变清澈吗?再将滤纸折好后放入漏斗。漏斗下接另一烧杯。将烧杯上层澄清的水倒入漏斗,将滤液收集到下方烧杯中。向过滤后的水中加几滴新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水会有什么变化?②在一个较大的饮料瓶底部穿一个小孔,在瓶内底部垫一些棕榈丝之类的透水纤维,再将干净的沙、小石块分层放入瓶中,最上面再放几层透水纤维,做成一个简易滤水器。将洗过菜或淘过米的水倒入滤水器中过滤,收集从瓶底小孔流出来的水,看有什么变化?3.“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 (1)组织学生交流湿地资源,应围绕“为什么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肺’”这一主题,讨论湿地对平衡水的三态变化的重要作用。(2)关于保护水资源,可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图片或下载网上信息,并按以下主题整理信息,准备交流和讨论:①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②水为什么是宝贵的资源?③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教学资源(一)课件1.地球上的水循环(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二)教学视频1.保护水资源(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三)参考资料1.物质的形态当大量的微观粒子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相互集聚为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时,就叫做“物质的—种状态”,简称物态。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外场(如引力汤、电场、磁场等)影响下将呈现不同的物态。有时一种物质在某种温度和压力下,有几种不同的物态同时存在,从而把整个物体分为几个均匀的部分,每个均匀部分称为一个“相”。这时,每一种物态就是一个相。同一种物态下也有可能同时存在若干个“相”的情形。在本世纪以前,人们还只能从物体的宏观特征来区别物质的状态;一切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又不易形变的物态叫固态;物体具有一定体积但外形随容器而变,且易于流动的状态叫液态;若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均随容器而变,容器敞开时,物质粒子就逃之夭夭,这种状态就是气态。人们常说“物质有三态”,就是指一种物质能以固体、液体或气体出现。但从物质内部的结构来考虑,就远不止三态了。有些固体,内部的分子或原子以规则、对称、周期性的结构状态出现,叫结晶态。另一些所谓固体,如玻璃、沥青、电木、塑料等等,虽然在常温常压下也具有固定的体积和外形,也不明显地表现出流动性,但内部结构却更像液体,这种状态叫玻璃态。不少有机物质,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存在一种既具有流动特性,又具有某些类似晶体的光学性质,这种物态被称为液晶态或介晶态。气体被加热至万度以上高温或被辐时之后,原子可能会电离,整个气体将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的集合体,而且正负电量相等,这两种离子的集聚状态叫等离于态。如果使物体处于极低温度条件下,例如在绝对零度以上若干度,某些金属的直流电阻将趋近于零,这叫做超导态。在极低温下,有的液体(如液态氦)的粘滞性也完全消失,便叫做超流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变压力来改变物质的状态,例如在巨大的压力下,氢可以转变成具有金属特性的固态,叫金属氢态。以上这些物态都是我们生活中或实验室里能够得到的物质状态。如果压力和温度继续住上增高,那将是个什么结果呢?天文学家已发现,在离地球很远的太空中,有一种质量大而体积小的恒星,叫白矮星,其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大得使物质原子的所有电子都脱离了原于核而成为自由电子,并使所有光身的原子核像晶体那样,高度紧密、规则地堆砌起来,自由电子则在其间混乱地运动着,由于其密度很高,便称为超固态。还有另一种恒星,其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远远超过白矮星的温度和压力,在强大的压力下,把原子核外的所有电子都“挤”进原子核里与质子结合成中子,而且大部分原于核不再维持其原有的结合状态,因此星球外壳的物质几乎变成了由中子组成的流体,其密度也大大越过白矮星的密度,这种高密度物态叫中子态,故这种恒星叫中子星。但中子态还不是密度最高的物态,科学家们认为,可能存在一些密度更高的物态,如超子态、反常中子态、黑洞或白洞等等,并且在理论上已计算出这些物态能够稳定存在的条件。不管是低密度还是高密度物态,虽都是由各种实物粒子集聚而成的,但人们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把大多数物态作为连续体看待,这仅是处理问题的一种近似方法而已。即使是无实物占据的真空也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着我们无法直接察觉的“负能量”粒子的空间,形成一个广阔无边的真空海洋,所以真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现在已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存在质量相等而电磁性或其它一些物理性质相反的粒子,叫做反粒子,如反质子、反中子等等。于是科学家们推测,也许存在一个由“反粒子”组成的“反世界”,那里物质的状态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正”世界物态应当一一对应,统称为反物质态。总之,从物质的宏观外形及是否容易形变等特征来看,我们说物质有固液气三态。而从物体内部结构特征来看,实际上存在更多的物态。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将愈加深入,必会有新的物态发现。(冯端《物态》) 2.巨型"水轮"一一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连续不断地变换地理位置和物理形态(相变)的运动过程,称水分循环,又称水循环或水文循环。水的三态转化特性是产生水分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则是水分循环的动力。根据水分循环的过程,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类型。大循环,就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散发;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以表层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形式进人河道,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贮于地下的水,一部分上升至地表供蒸发,一部分向深层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溢出成为不同形式的泉水;地表水和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终沿着江河水系或地下水系而注入海洋。这样,就完成了地球上的水分大循环,又称海陆水循环或全球水循环(图5-1-3)。 小循环,又分为两种:一是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成云致雨,然后再降落到海洋表面上,这样的局部水分循环过程,称为海洋小循环;一是陆地小循环,就是从陆地表面蒸发的水汽,在内陆上空成云致雨,然后再降落到大陆表面上,这样的局部水分循环过程,就叫陆地小循环。大循环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过程,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其中一部分被气流带至大陆上空,遇冷凝结降雨,在海洋边缘地区部分降雨形成径流返回海洋,部分水汽则蒸发上升,随同海洋输送来的水汽再向内陆输送,至离海洋更远的地方,凝结降雨,然后再蒸发到上空气团中去,这样愈向内陆水汽愈少,直至远离海洋的内陆,由于水汽含量很少而已不能形成降雨为止。这种循环过程称为内陆循环。在内陆循环过程中,形成径流回到海洋的水分,对内陆循环不再发生作用,而蒸发后吹向内陆的水分则继续参加水分循环,这种水分包括大气下层的水汽,土壤上层的水分,所有这些水分,经过再蒸发顺着气流的运行而推向内陆,增加内陆循环的水汽。一个地区如地面和地下储水比较丰富,蒸发水汽量较多,内陆循环就比较活跃。在内陆循环旺盛的地区,活跃的内陆循环在促进凝结降水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增大陆面蒸发,对改善陆地降水状况,特别是温湿状况是有好处的。水分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水分循环一般都包含有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汽输送等几个重要环节。(摘自刘昌明、傅国斌《今日水世界》) 3.我国湿地的特点我国湿地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首先,我国湿地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次,我国湿地面积大。我国湿地的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第三,湿地分布广。在我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第四,我国湿地区域差异显著。在我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第五,在我国湿地中生物多样性丰富。我国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我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初步统计,我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我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我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我国的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我国有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我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我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我国湿地就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我国仅记录到的就有9种;此外,还有许多是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在我国湿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资料来源:中国湿地 http://www.wetland.gov.cn/resource/weath/td.htm) 4.中国的水资源水资源是指由当地降水产生的,可以用于人们生产与生活各类用途,存在于河流、湖泊、地下含水层中的逐年可更新的动态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具有循环性和有限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不可替代性、经济上的利害两重性等四种特性。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我国水资源有以下主要特点:①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②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③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目前,在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供需矛盾日益加剧;②用水效率不高;③水环境恶化;④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⑤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考虑水资源条件不够。可以说,我国水资源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教育资源 湖父小学教学朱凌彦学习者:《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设计思路: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先带领孩子们认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对这首诗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诗人。然后主要是识字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将这些生字记住并会正确书写,最后将这些生字放入古诗中,体味它们各自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拼读“登” (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 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 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 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 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 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 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让我们把它们放到古诗里,再把古诗朗读一遍。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作业:背诵古诗 <<工作动态分析>>湖父小学教学朱凌彦学习者的文章《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王琴老师宜丰小学教师:就地取材 因势利导——“认识小数”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小数的含义。 2、使学生会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3、联系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小数与分数改写,以及用小数表示相邻单位进率换算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教学设计: 师:我们先看一道题。 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7分米=( )米 9分米=( )米 3角=( )元 2角=( )元 学生口答,教师选择其中1至2题,请学生口答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师(出示“铅笔”。):一枝铅笔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6角。 师:还记得课前观察过的标价牌吗?6角,标价牌上怎么写?你能写出来吗? 板书:6角 =0.6元 师(指着0.6):会读吗?这样的数叫——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数。 【评析:开课要言不烦,安排运用“聚法”,填写分数,将常用的长度和货币的相邻单位之间,由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这一练习,为引入小数提供了意义铺垫。同时,教者选取了学生日常熟悉的铅笔标价的生活题材,作为课程资源,引导出口语中的“6角”与标价牌上的“0.6元”的不同表示。这就实现了由生活题材十分自然地引导出数学课题的设计目的。】 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写在数字的右下角。 师(边说边板书:4角):老师买这支铅笔,买的是优惠价,只用了4角钱。4角,是多少元呢?你能写出来吗? 指名学生发言,并让其板书:=0.4元 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长几分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分米。 师:2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十分之二米还可以写成0.2米。 完成板书:接着,教师指着“6角”、“4角”分别提问,黑板上形成如下板书: 师:观察三个等式的分数和小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完,教师小结:零点几也就是——十分之几。 【评析:再次抓住铅笔素材,以考察标价和长度完成十分之几的分数到小数的递推与连等式板书的构建,造成学生归纳、概括和推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表达其发现,由已知推向未知。教者在转述和肯定学生的发现中,巧妙地将未知推向已知,形成“零点几也就是——十分之几”的本课教学新认识,将这一新知的航船牢牢拴系在旧知识的“锚桩”上。】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中完成第100页“想想做做”第1题。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后请大家继续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看这3道题,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那你能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吗?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由学生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后,再汇报第2题、第3题是怎样填写的。 教师再次出示上课伊始出示的复习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7分米=( )米 9分米=( )米 3角=( )元 2角=( )元 师:我将这道题要求改为“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你会填写吗?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生自由说之后,教师再请第3小组的学生开火车汇报。 【评析:接下来的新课巩固练习,围绕刚刚建构的“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意义,运用线段图和正方形平分为10份的分数示意图,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表达到小数表达,由看图写数到笔填口述,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小数意义认知。练习安排中,呼应复习环节,一题多变多用,既使备课量经济简炼,又使学生进一步沟通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练习方式还要求学生自己轻轻自由说,“第3小组学生开火车汇报”,扩大练习的参与面,使练习巩固扎实到位。】 师:请同学们看着老师,估计一下我有多高? 师(板书:1米7分米):对,老师身高比170厘米多一些,如果取近似值,大约是170厘米,也就是1米7分米。是多少米呢? 教师板书:1.7米 师:你怎么想的呢? 没有学生举手回答。 师(教师用红粉笔将“1.7米”和“1米7分米”中两个“7”由白色描成红色。):给点小小的提示! 教师再用绿粉笔将“1.7米”和“1米7分米”中两个“1”由白色描成绿色。 师:谁再说一说:1米7分米=1.7米,怎样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钢笔”。 师(板书:6元8角):这是我的钢笔,价格是6元8角,是多少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说得真棒!这里还有些商品,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它们的价格吗?请大家填写教科书第101页第2题。 学生填写后汇报。 【评析:巧妙地就近取材,运用估猜,将教师身高米数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把纯小数形态的认识推向带小数。当对带小数的理解有困难时,教者采用红、绿两色粉笔不同时描写的方式给以启发、点拨,让学生先理解带小数的整数部分,再理解带小数的小数部分,最后合成一个带小数。钢笔标价运用小数元数表达,师生共同完成“举一”后由学生“反三”,说出带小数表达的元数。然后出示四种食品的单价,由整数表达的价钱,混杂地分辨出纯小数与带小数,使新知的巩固过程呈现渐次滚动、扩展、对比的态势。】 师:这些不满1元的钱数,我们可以写成零点几元;象这些超过1元的钱数;我们可以写成几点几元。我们再来看“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说之后,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 师:是的,铅笔芯的规格是用小数来表示的,0.7毫米的铅笔芯比0.5的粗一些。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平时都能注意留心观察生活。今天要学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在教科书第100页最后一节,自己读一读,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出来。 学生阅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 学生交流“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时,教师组织学生看黑板上的小数。 师:看黑板上的小数,请指出它们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评析:练习第4题所代表的题与上面的练习巩固侧重点不同类型,由小数来说出复名数的意义。再安排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所见到小数的具体数例,把小数题材进一步推向广阔的生活实际,从而引导出铅笔芯类型的标号,货物的定价以及比赛中评委们的亮分和学生学习成绩得分等,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建立联系,增强学生对小数的感知基础。对小数与整数的关系及小数各部分名称,教师安排学生自己读书、自学,再交流演绎的方法,促进其掌握概念,形成概念系统。】 师:这节课,同学们积极动脑,表现得很棒!我们合作得也很愉快。最后我们共同来研究这样一道题。好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师(指着0.1的箭头所指处):这儿为什么填0.1? 师:那从0往右数两格是—— 师(指着1.2的箭头所指处):看这里为什么填1.2呢? 师做出手势,表示“合并”的意思。生:也就是1和0.2合起来是1.2。 师:请大家填出其余的数。 出示:数轴 师:你会选填哪一个小数?请说出你的理由。 师:他说得好极了!来点掌声给予鼓励! 再出示:数轴 师:我说一个数,你能用点在图上表示出它大致的位置吗? 教师报数:0.5 ;2.1 ;3.9;4.7。学生点点,并说出理由。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的数朋友——小数,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它们的大小与1相比,怎么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结合学生的质疑,讲述“小数的历史”。 【评析:教者进行了课内学习状态的小结之后,又提出了教材中“想想做做”第5题,作为深入讨论的兴趣题,让学生认识数轴的小数。教者采取先引导,后独自交流,先精确后大致估指的手法,方法富于变化,一道题的思考容量较大。对于本课内容的小结,则是安排学生自我言说的方法。关于小数产生的简史知识介绍,教者是安排在学生的质疑中相机出现,使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来历和其沧桑演变的过程,大大扩展了知识视野,使教学内容变得厚重、有趣。】 <<工作动态分析>>王琴老师宜丰小学教师的文章就地取材 因势利导——“认识小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