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 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 【单元目标】 Ⅰ.单词与短语 cost cross low sandy slow somewhere review traffic note holiday elevator bookstore umbrella noon look through 浏览 get along 相信 at least 少 be careful 小心;当心 hate doing sth. 讨厌做某事 tell sb. about sth. 告诉某人关于某事 Ⅱ.目标句型: 1. It’s a nice day,isn’t it? 2. What a nice day,isn’t it? 3. It looks like rain,doesn’t? 4. I hope so / not. 5. So do I. Ⅲ.语法 反意疑问句 【重难点分析】 一. 反意疑问句 反意疑问句是对陈述句所叙述的事实提出看法,问对方同不同意。它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陈述句+简短问句。如果前一部分为肯定形式,后一部分用否定形式;前一部分为否定形式,后一部分就用肯定形式。一般来说,简短问句主语人称的数、动词时态应和陈述部分的主语人称的数、动词时态相一致。 如: Mary likes reading,doesn’t she? 玛丽喜欢读书,是吧? (前一部分为肯定形式,后一部分用否定形式) Mary doesn’t like reading,does she? 玛丽不喜欢读书,是吧? (前一部分为否定形式,后一部分就用肯定形式) You’re a new student,aren’t you? 你是新来的学生,对吧? (前一部分为肯定形式,后一部分用否定形式) You aren’t a new student,are you? 你不是新来的,对吧? (前一部分为否定形式,后一部分就用肯定形式) 1. 如果陈述句有一个助动词(包括can,must,need等情态动词),其简短问句用同一个助动词。 例如: You haven’t seen that film,have you? 你没有看过那部电影,是吗? He can swim,can’t he? 他会游泳,对吗? 2. 如果陈述部分包含no,never,hardly,few,little,scarcely等否定词,简短问句部分应用肯定形式。 例如: You have no time on Monday,have you? 星期一你没有时间,是吗? He has never been to Shanghai,has he? 他从没去过上海,对吗? They can hardly imagine how beautiful she is,can they? 他们很难想象出她是多么漂亮,是吗? 3. 陈述句部分是there be句型时,简短问句部分也用there be。 例如: There are some people in the room,aren’t there? 教室里有人,是吗? 4. 在英语口语中,I am后面的简短问句用aren’t I? 例如: I’m late,aren’t I? 我迟到了,是吗? 5. 当陈述句部分含有否定词如nothing,nobody等不定代词时,简短问句部分应用肯定结构。为避免重复,用代词it来代替nothing;用they或he来代替nobody。 例如: Everything goes well,doesn’t it? 一切顺利,是吗? Everyone is here,aren’t they? (注意:此句问句与前句动词的数不一致。) 6. 祈使句后面的简短问句使用 will you?won’t you?would you?can you?can’t you? would you? shall we?它们不是真正的疑问句(意为请),但常用升调。won’t用于邀请;will,would,can,can’t及shall we用来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事,表请求。 例如: Do sit down,won’t you? 您请坐。 Give me a pen,will you? 请给我一支笔。 Open the door,would you? 请打开门好吗? Let’s go together,shall we? 咱们一起走吧。 7. 在 I think,I believe,I suppose,I guess等结构中,简短问句的主语往往与从句的主谓保持一致, 例如: I think she’s out,isn’t she? 我想她出去了,是吗? I don’t believe it’s true,is it? 我认为那不是真的,对吗? 注意: 在回答反意疑问句的问题时,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要用yes,否定的要用no,在第一部分是否定形式时要特别注意,这时的英语回答与汉语回答是有区别的。 例如: This isn’t yours,is it? 这不是你的,是吗? Yes,it is. 不,是我的。 No,it isn’t. 对,不是我的。 二. 时间介词in,on,at 1. in (1)表示在较长的时间里(如周/月份/季节/年份/世纪等)。 如: in a week; in May;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in 2008; in the 1990’s等。 (2)表示在上午、下午或晚上。如: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3)in the daytime(在白天) 属于固定搭配,指从日出到日落这一段时间,反义词组是in the night。 (4)“in + 一段时间”表示“多久以后/以内”,常与将来时连用。 如: in half an hour;in ten minutes;in a few days等。 2. on 后面所接的时间多与日期有关。具体用法有: (1)表示在具体的某一天(如日期、生日、节日或星期几)。 如: on May 4th,1919;on Monday;on Teachers’Day;on my birthday;on that day等。 (2)表示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或晚上。 如: on the morning of July 2;on Sunday afternoon;on a cold winter evening等。 3. at 具体用法有: (1)表示在某一具体时刻,即几点几分。 如: at six o’clock; at half past nine; at a quarter to six; at this time等。 (2)表示在某一短暂的时间。 如: at noon;at this moment;at the end of a year;at the start of the concert等。 (3)It lasts from June to August. 三. last v 持续为延续性动词,可与一段时间及How long 连用 如: America Civil War lasted for four years. 美国内战持续了四年。 Our holidays lasted for ten days. 我们休了十天假。 四. borrow,lend和keep的区别: 这三个词在汉语中都可译为“借”,但其用法不同,不能互换。对于动词的主语是“借进”则用borrow,其句型为“borrow…from…” 如: I borrowed a book from the school library this afternoon. 今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 对于动词的主语是“借出”则用lend,其句型为“lend…to…” 如: I can lend my bike to you,but you mustn’t lend it to others. 我可以把我的自行车借给你,但你一定不要把它借给别人。 如果所借的东西要保留一段时间,用keep。 如: “How long can I keep the book?”“Two weeks.” “这本书我可以借多久?”“两个星期。” 【习题检测】 一. 单项填空 1. --- Our maths teacher will go to the cinema with us,_________? --- Yes,I think so. A. wont’t he B. will he C. doesn’t he D. does he 2. About ______ of the workers in the clothes factory are women. A. third fifths B. third fifth C. three fifths D. three fifth 3. He has never visited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______? A.hasn’t he B. has he C.does he D.doesn’t he 4. We’re ______ her carefully, but we can’t ______ what she says . A. listening to,listen B. listening,hear C. listening to,hear D. hearing,listen to 5. I think _______ games is much better than _______ housework. A. to play;doing B. playing;doing C. to play;do D. playing;to do 二. 单句理解 1. My father stayed in Beijing for less than a week. A. He stayed there for 7 days. B. He was there for 5 days. C. He stayed there 7 days ago. D. He stayed there for 10 days. 2. Miss Black had a short rest after lunch. A. Miss Black had a walk before lunch. B. Miss Black took a little rest after she had lunch. C. Miss Black had a talk after she had lunch. D. Miss Black had lunch after she had a little rest. 3. Her grandpa died three years ago. A. His grandma died three years ago. B. Her grandma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years. C. Her grandpa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years. D. It’s thirteen years since her grandpa died. 4. Kate has three oranges,Lily has six,and Linda has more than Lily. A. Linda has nine oranges. B. Lily has more oranges than Kate. C. Lily has the fewest oranges of the three. D. Linda has fewer oranges than Kate. 5. Peter didn’t go to bed until eleven last night. A. Peter didn’t go to sleep all the night. B. Peter went to bed at eleven last night. C. Peter didn’t fall asleep at eleven last night. D. Peter usually goes into bed at eleven. 三. 根据句意,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并以其正确的形式填空 difference,special,lose,think about,break,watch,salt,in many ways,repair,enough
1.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machine. It needs _______. 2. Mrs. Brown looked happy when she found her _______ son. 3. -- Help yourself to some more Jiaozi. -- No,thank you. I have had _______. 4. They are _______ spending the holiday in Shanghai this year. 5. The _______ cup isn’t mine. It’s hers. 6. There are some _______ between these two problems 7. My father is good at cooking and he can cook meals _______. 8. Some people like to eat ___ fish because this kind of fish can be kept for a long time. 9. The suit is ______ made for the actor. 10.While the family _______ FIFA World Cup,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四. 完形填空 A man once had a dream about the Black Forest in Germany. In his 1 he was walking in the forest 2 two men ran out and tried to throw him on the ground. He ran off as fast as he could, but they 3 . He reached a place where he saw two separated(分开的) roads in front of him. One to the right and 4 to the left. Which road should he take? He heard the two men behind him,getting nearer and nearer,and at the same time he heard a 5 in his ear. It told him to go to the right,and he did 6 . He ran on and soon came to a small hotel. He was received(接待)there kindly and 7 a room,and so he was saved from the two men. Twenty years 8 he was again in the Black Forest and as happened in the dream once,two men ran out and tried to throw him down. He ran off and came to a place 9 two roads. He followed the dream and took the road to the right. He soon 10 a small hotel,was taken in, and so was safe. His dream of twenty years before had saved his life. 1. A. story B. dream C. mind D. hometown 2. A. where B. Suddenly C. until D. when 3. A. followed B. stopped C. caught him D. went away 4. A. one other B. other C. the other D. next 5. A. word B. got C. wind D. voice 6. A. it B. that C. so D. too 7. A. give B. given C. gave D. gives 8. A. ago B. before C. later D. since 9. A. before B. of C. with D. between 10. A. left B. entered C. reached D. saw 五. 阅读理解 When we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s language,we can talk with the help of signs. A Frenchman was once travelling in England. He could not speak English at all. One day he went into a restaurant(饭店) and sat down at a table. When the waiter came,he opened his mouth,put his fingers in it and took them out again. He wanted to say. “Bring me something to eat.” The waiter soon brought him a cup of tea. The man moved his head from side to side. The waiter understood him and took the tea away. In a moment he came with a cup of coffee. But the man again refused(拒绝) it. He shook(摇) his head whenever the waiter brought him something to drink,for drinks are not food. When the man was going away,another man came in. This man saw the waiter,and he put his hand on his stomach(胃). That was enough. In a few minutes there was a large plate of meat and vegetables on the table in front of him. So,you see,we canno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signs as well as we can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words. 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根据短文),when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s language, they can talk with the help of ___________. A. a waiter B. a teacher C. an Englishman D. their hands,heads,and other parts of their bodies 2. A Frenchman signed to the waiter _________. A. to give him some medicine B. to bring him a cup of coffee C. to ask him for food D. to tell him what he said 3. The waiter brought the Frenchman _________. A. a cup of tea,a cup of coffee and a lot of other drinks B. a large plate of meat and vegetables C. a lot of drinks and a large plate of meat D. a lot of food and drinks 4. Another man saw the waiter,and put his hands on his stomach. He meant ________. A. he had a stomach-ache B. he was hungry C. he was very thirsty D. he was full 5. From this story,we know ________. A. people can on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words B. people know the language of signs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of words C. people can make a waiter understand what they want D. people can only understand their languages 参考答案: 一. 单项填空 1. A 英语中反意疑问句有两种形式:一是前为肯定陈述句,后为否定简短问句;二是前为否定陈述句,后为肯定简短问句。两部分的谓语在人称、时态和数上要一致,简略问句的主语要用代词。此题前句肯定,后句必须否定。前句谓语中有will,简短问句必须用will的否定式won’t。故选A。 2. C 几分之几的表达应是three fifths,即分子是基数词,分母是序数词,分子超过一,分母后面要加s。 3. B 此题考查反意疑问句,由前后时态要一致的原则,选项D、C可排除,又never意为“从不”,故选B。弄清反意疑问句的特点是解题关键。 4. C listen to强调听的动作 hear 强调听的结果,所以C为正确答案。 5. B 二. 单句理解 1-5 B B C B B 三. 根据句意,从方框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并以其正确的形式填空 1. repairing\to be repaired 2. lost 3. enough 4. thinking about 5. broken 6. differences 7. in many ways 8. salty 9. specially 10. are watching 四. 完型填空 1-5 BDACD 6-10 CBCCC 五. 阅读理解 1.D 本文主要是讲人们彼此之间不懂语言时,可惜助手势或示意动作来交流,可见D为正确选择。 2.C 从第二节最后一句话中,可知这位法国人想吃的东西,而不是想喝饮料,所以ABD均不妥。 3.A 通读第三节,我们可发现侍者共给这位法国人端来了一杯茶,一杯咖啡,以及其他饮料,但没有给他任何食物。 4.B 从第四节我们可看出,另一人手势正确,得到了他想吃东西。故B为正确答案。 5.B 本题需要通读全文方可确定,文中例子说明B为正确选择,容易混淆的是C项,其实人们只有正确地使用手势方可使侍者理解,文中法国人便是一例。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Ø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Ø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Ø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Ø 知道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Ø 会用汽化和液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2.过程与方法Ø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Ø 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Ø 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Ø 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本节的难点是水沸腾的温度(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三、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板块:(1)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2)气体的液化;(3)汽化、液化过程中的吸放热。1.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本教学板块按照逻辑顺序安排以下几个层次:实验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汽化的两种方式。(1)“水开了吗?”这是在每家庭几乎天天都会听到的一句问话。“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也许是学生很小就学来的判断水是否“开”了的依据。基本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并未认真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并未探入思考过与水沸腾相伴随的气泡、声音、水量、温度等相关特征的变化规律的教学背景,教师宜按照教科书的提示,利用透明容器构造水沸腾过程的真实情境,激励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发并确认实验探究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应达成某种共识,例如,探究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但也应鼓励附带探究其他问题,诸如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气泡变化、沸腾时水量的变化等。这些附带探究的问题,对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沸腾现象和汽化现象、形成对多种现象联系与思考的意识,十分必要。(2)迁移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学习经验,在烧水过程中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从而探究发现沸腾的特征和规律,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转知成识”、“转识成智”的良好契机,同时成为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指南。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水的温度随中热时间变化的记录、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相关记录),更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3)在学生得出水沸腾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后,应及时组织分析论证和交流讨论:·该图像与晶体熔化图像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沸点概念得以生成)?·沸腾前、沸腾时用酒精灯加热水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水的沸点是100℃吗?如果不是100℃,究竟是实验误差,还是另有原因?·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声音变化有什么特征?沸腾中减少的水跑到哪去了?·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这个结论是否可推广到所有液体?为了检验你的判断,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换用其他液体再做实验?(4)由水沸腾时的实验数据和水沸腾曲线学生可以认识到水有确定的沸点。鉴于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上的重要应用(压力锅就是一个典型),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沸点温度与气压的关系,十分必要。·移开热源,停止对水加热,沸腾则停止。这是学生已经亲历的事实。要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需在改变气压(增大或减小气压)的前提下,使水重新沸腾,同时测量对应温度。如何改变液面上方的气压,这是设计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以往利用封闭的烧瓶或烧杯,采用冷水淋浴或用抽气机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要么安全性差,要么设备复杂,而且推理解释复杂,因而不适于学生探究。改用封闭大试管、用注射器缓慢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不仅效果明显、设备简单、便于解释,而且还可利用来进行增压(推进柱塞)“止沸”,为学生完善探究设计提供了可行的选择。的确,要证实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有关,不仅需要考察气压降低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而且需要考察气压升高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使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此外,考虑到一次性注射注射器容量有限,怎样才能使封闭试管内的气压改变更明显?在这方面学生的知识准备不足,例如,有关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尚不了解,教师应心中有数。比如,大试管内装水宜少于2/3容积,双孔塞密封要好;水温接近沸点时改变气压效果明显(考察“复沸”现象时,应在停止沸腾后立即着手进行,水温大致在80~90℃;考察“止沸”现象时,应在水沸腾的同时继续加热。)。一次抽气不成,可否再来一次(考虑使用止水夹)?是快抽柱塞好,还是慢抽好?是快推柱塞好,还是慢推好?……所有这些思考,都是指导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显然这比演示实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5)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比分析显然是必要的。而且,蒸发在物态变化中,尤其在水的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赋予它应有的地位。除了在表现特征上对两种汽化方式予以辨析外,还可利用分子动理论的分子运动模型给出初步解释。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快慢等,都应纳入教学视界。或回顾小学《科学》,或组织学生讨论(餐厅卫生间装的热风干手器就是一个好例子),甚至组织相应实验探究,应视学生知识和经验基础决定。本段教学设计应围绕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开。“为了使洗过的衣服干得快些,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就是一个适当的导入话题。2.气体的液化与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一样,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具体教学操作可以着手于以下两个方面。(1)水蒸气液化成水的现象,学生十分熟悉。冷玻璃窗上的水滴,眼镜片上的“雾汽”,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雾”,从冰箱中取出的冰镇汽水瓶外壁上的“泪珠”……要注意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他们关注水蒸汽液化的细节。例如,冷玻璃窗上的水滴和眼镜片上的雾气出现在哪一面上?水壶嘴喷出的“白雾”紧挨壶嘴吗?……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液化和汽化规律大有帮助。(2)气体液化的历史,尤其是空气液化的历史,是物理学发展的缩影,也是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典型。极低温度的获得,真空技术的提高,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发现,超导、超流和完全抗磁性的发现,超导电性的唯象和微观理论,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都与气体的液化直接或间接有关。教师应利用各种文本资料,展现人类探索气体液化的艰难历程和美好的前景,概述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5.1中的人工造“雨”就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液化成“雨”的。教学中还可增加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的体积使之液化(反之则汽化)的学生小实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不存在“永久气体”。——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K.Onnes,1853-1962)领导的低温实验室使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实现了液化,同时获得了4.2K的低温。在一定温度(临界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事实上,到了1854年,通过包括法拉第在内等人的工作,除了氢、氧、氮等几种气体外,当时已知的其他气体都能被液化了。早期气体液化大多是通过压缩气体的体积实现的。3.汽化、液化过程中的吸放热伴随气体和液体过程的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吸放热。本板块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沸腾过程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沸腾随即停止。对此,学生已有实验经历。蒸发过程吸热的例子也很普遍。在温度计测温泡上裹上用水或酒精浸湿的棉球,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感受如何?对此,学生更有足够的经验基础。气体液化放热的现象,学生虽有感悟,但体会欠真切。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教科书第103页图5-3-8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实验。教师应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观察讨论。左右试管初始状态相同,左管加热沸腾、水量减少(温度维持在沸点);右管通入从左管中导入的水蒸气,温度升高,水量增加。典型地展示了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一物理现象。倘若使两管中的水循环流动,它就是蒸气传热的模拟装置。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发展空间”栏中有关电冰箱的阅读材料,提醒学生注意循环工作物质(R134a等)物态变化过程典型地伴随着工作物质能量的变化:在冷冻室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在冷凝器液化放热(使冰箱外的空气变热)。这里的压缩机相当于教科书图5-3-8中的酒精灯,没有它,不可能完成R134a的循环流动;这里的R134a相当于图5-3-8中的水,不同的是,图5-3-8中的水未能循环流动,而R134a比水更容易汽化、比水蒸气更容易液化。(2)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含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事实上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不仅仅限于水的三态变化。教师应在本节之末、§5.4和复习课中予以强化。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准备铁架台、试管、温度计、酒精灯或无烟腊、注射器等。2. 实验设计(1)复沸实验如图5-3-1左图所示,将装入圆底烧瓶(250ml以上)中的半瓶热水烧开。经2~3分钟后,让饱和水汽把瓶内空气尽量赶走。然后停止加热,立刻塞紧塞子。然后将烧瓶倒置,安放在方座支架上。将水盘(或盆 )置于下方。如图5-3-1右图所示,从上面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则见瓶内热水又重新沸腾起来。摘下烧瓶,用手触摸瓶壁,并不感到烫手。这说明刚才沸腾时沸点很低。 (2)打开学具,如图5-3-2左,给试管加热到水沸腾.熄火后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注射器接到试管口上(图5-3-2右),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则见试管内的水又沸腾起来。 (3)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取两支温度计,在一支温度计的泡上包酒精棉花,可以看到酒精蒸发时温度降低,温度计的读数比另一支读数小(图5-3-3)。(4)观察水汽液化放热现象器材:烧杯(同样大小)2个,天平1台,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热水,冷水,烧瓶,棉花,玻璃管等。方法:1、按图5-3-4将仪器装好。试管的作用是将水蒸气里的小水滴留下来。玻璃管外包扎棉花,为的是尽量减少水蒸气热量的损失,以防在管内发生凝结。两个烧杯中放入同温度等质量的冷水,水温在l5C左右。2、测定并记下冷水的初温度。3、给烧瓶水加热直至沸腾,当有大量蒸气从管口喷出时,将第一个烧杯移到如图4*1*所示的位置,使管口伸入水内,让蒸气凝结并与水温合。随时测量水温,大约升到 80时,将杯取走,称量并算出蒸气液化成水的质量。4、小心地将一部分正沸腾的水连续倒入第二个烧杯里,使之与冷水混合,随时搅拌,当温度为80记时,停止倒入。称量并算出倒入沸水的质量。5、从上面两次虽出的质且相比较(第一次少,第二次多)可看出,水蒸气液化时有放热现象。 四、发展空间(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1.采用“分馏法”,利用水和酒精的沸点不同,使混合液(即甘蔗酒)沸腾,可以从甘蔗酒中分离出酒精。事实上,由于水的蒸发,这样分离出的酒精纯度较低,倘若利用生石灰的极强的吸水性质,将混合液跟生石灰(CaO)混合加热蒸馏,即可达到提纯酒精的目的。2.减慢盆栽花卉的水分蒸发,自然可以从减小花卉叶表面积(通过修剪)和花盆液表面积、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增加周围空气湿度、减少周围空气流通诸种因素考虑。但这同样是一个实际问题,切忌在设计浇水方案时“想当然”应用所学一般物理原理。例如,花卉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阳光、水分、空气、肥料条件,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学生的设计方案不宜统一要求,重要的是设计思路和原理的运用。(二)“家庭实验室”指导依据教科书第104页所提供的资料,可安排两项家庭实验或课外实践活动:(1)探究电冰箱里的物态变化。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设计方案,并进行探究,写出实验探究报告。(2)制作简易“冰箱”。要求学生调查访问家长或社会人士,了解“土”法致冷保鲜的多种方法,并制作一台袖珍式简易“冰箱”,展示给大家。(三)“物理在线”和“走向社会”指导天气图:利用气象卫星捕获的信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生成满足各种用户要求的天气图。天气图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可限定在天气现象中涉及水的三态及三态变化的简单天气图知识,进行查询。 五、教学资源(一)课件1.空气的液化和低温的获得(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二)教学视频1.电冰箱原理(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三)参考资料1.水的沸点与压强、海拔高度的关系(1)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参考数据D/mmHg 380 710 720 730 740 750 760 770 780 760×2 760×3 760×4 760×5 760×10 t/℃8198.198.598.999.399.6100100.4100.7120133143152179 (2)水的沸点随距海平面高度变化的参考数据h/m -600 -300 0 3000 6000 8848 几万米高空 t/℃ 102 101 100 91 80 72 11~18 2.热岛效应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它的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2摄氏度,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也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拖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3.温室效应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所谓的“温室气体”引起的,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着地球整体的能量平衡。 大气层吸收了来自地球表面所释放的长波辐射,再反射回地面,使得地面和大气层在吸收太阳辐射与释放红外线辐射至太空之间形成整体的动态能量平衡。正是借着这种“天然的温室效应”,地表温度得以维持。但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其中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后所产生的CO2气体,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这种“人为的温室效应”导致了地球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 虽然至目前为止,地球平均气温仅增加少许 (过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平面则持续上升(过去100年共计上升10至15cm),但工业革命后CO2浓度增加了28%,科学家预测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则至2100年时,地表温度将较目前增加l℃至3.5℃,海平面将上升15至95cm。这种温室效应对于整个生态环境(包括地球、海洋与人类的经济、社会等)及全球气候,将有深远而难以预测的影响。温室气体占大气层质量的不足1%,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气层中的水气(H2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 4.天气图的起源与作用气象预报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这还要从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weather chart)的问世谈起。1820年,德国人布兰德斯利用《巴拉丁气象学会杂志》上登载的气象观测资料,将1783年各地同一时刻的气压和风的记录填在地图上,在莱比锡绘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图上有39个观测记录,这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异地的天气状况了。天气图的诞生拉开了天气图的发展序幕。但是,对天气图预报起推动作用和快速发展的是1853~1856年英、法向俄国发动的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11月14日,英法联军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当陆战队即将在巴拉克拉瓦港湾地区登陆时,风暴从天而降,黑海顿时狂风巨浪,法国军舰亨利四号葬身于佛斯陀,英法联军几乎全军覆灭。这一灾难使得拿破仑三世痛定思痛,他责令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研究这次风暴。于是勒弗里埃向世界各国天文台和气象工作者发出求援信,搜集1814年11月12日至16日这5天的气象资料。这一行动得到科学家们的支持,勒弗里埃收到了250封信函。借助这些数据资料,他绘制了5张逐日天气图。经研究他发现:这次风暴是从西北向东南移动的,11月12日至13日这一风暴还在西班牙和法国西部,14日时东移到黑海地区。如果当时能及时做出天气预报,灾难是可以避免的。1855年3月,他向法国科学院建议,组织观测网,迅速地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地,分析绘制天气图。1856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正规的天气服务系统。欧洲的其它一些国家以及美国、日本也都相继组织观测网,开始拍发当日的气象观测结果,绘制天气图,开展天气预报服务。天气图预报方法已有100多年历史,自从有电报后,各地同时间观测的气象资料能及时集中到各国的气象中心,分析出天气图。天气图主要分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图上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各式各样的天气符号。每种符号代表一种天气要素的测量值或一种天气现象,所有这些符号都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填写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把广大地区在同一时间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如风、温度、湿度、气压、云以及阴、晴、雨、雪等统统填在一张天气图上,从而构成一张张代表不同时刻的天气图。有了这些天气图,预报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加工,并将分析结果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表示出来。从天气图上看到一个个高、低压系统在移动着,这类天气系统在移动过程中给各地带来了天气变化。我们从天气图上分析出天气系统,预报它们在未来的移动和强度变化(包括生成和消亡),就能推论各地区未来天气的变化,这就是天气图预报方法的主要依据。我们分析各种天气图或其他辅助图表,目的就在于及时分析出引起各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天气图分析正确与否,是天气图预报方法的前提。天气图预报方法首先要做出天气形势预报,即预报出天气图上已有的天气系统,它们未来的移动和强度变化,同时还要判断有无新生的天气系统产生。在天气形势预报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外推法,即假定未来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变化与起始时刻的情况相同,这种方法也称作持续性法。其次是气象员在长期天气预报的实践中,总结出有关天气系统移动或强度变化的经验预报规则,这些经验规则在天气形势预报中也有很大作用。此外,从动力气象学的一些理论中,也可以推论出一些有关天气形势预报的规则。气象员根据这些就可以作出未来的天气形势预报。如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各种预测模型与预测算法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人类的预测能力,也使得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确。(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育资源 树人中学教学路欢学习者:电功率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电功率》教学设计 宜兴市树人中学 路欢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物理下册(苏科版),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第二节《电功率》。 二、教材分析: 电功率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通过比较不同用电器的电流做功快慢,再类比功率的概念,从而引入电功率的概念。这样的呈现方式,降低了学生学习新概念的难度,并且注重了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直接认识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即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渗透了比较和类比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材在电功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根据电功率的定义,推导出电功率的公式P=UI和单位,并给出了电功率大小的文字表述。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教材通过用电器的铭牌,认识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从而直接引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教材用图片展现了几种用电器的铭牌,通俗易懂,更好地呈现了科学情境,形式生动活泼。这样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电功率和概念产生畏难情绪,而且让学生体会了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伏安法测小电灯电功率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见证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的区别。实验中让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别小于、等于、大于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亮暗情况,让学生认知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本实验的设置,强调了由感官来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首先电功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其次,电功率的公式计算也比较复杂,学生易造成思路混乱;另外,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因此,在新课教授过程中,对于电功率的概念公式要注重类比的方法,在测小电灯的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并能在得出结论后学会对实验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与思考。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率、欧姆定律、电功等有关知识,对做功快慢、电流做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又在上一章做过用伏安法测小电灯电阻的实验,电路连接完全相同,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前面的物理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这为本课的探究顺利完成提供了能力基础,但本节课内容较多,电功率的概念、公式、测电功率的实验虽说前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大容量的课堂上容易出现知识掌握不完整,似懂非懂的情况,因此在电功率概念和公式的的讲授上要注意引入力学中速度和功率进行类比,另外在测小电灯的电功率的实验中,既要利用学生已经进行过伏安法的实验的基础,又要让学生对本实验和测电阻的实验进行比较。另外,要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 四、设计思路: 通过对上节课W=UIt的复习,以不同灯泡工作时电流做功的不同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从而引出电流做功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电功率概念,并理解电功率的意义,掌握电功率的公式并会推导公式P=UI,会利用两个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一些用电器的功率有所了解。通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的实验探究,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及注意点,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体验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过程,会对实验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学习,知道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密切联系的。 五、教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和讨论交流的模式,每两位同学一组,组织学生合作进行试验,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实现三维目标一体化。 六、学法设计: 引导学生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在试验过程中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演示电路板 学生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2.5V小电灯、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八、教学流程设计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了解常见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和测量电功率的方法,能用 P=UI及它的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 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体会比较和类比的科学方法。 2.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难点 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计算,测小电灯的电功率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引入新知──明确概念──公式应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思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教具及 电教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生器材:2.5V的小电灯,导线,开关,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引入 1.复习:电流做功的计算公式 2.由W=UIt完成导学稿第一题,然后先比较AB两灯,再比较AC亮灯,说明什么? 引出电流做功快慢 Flash演示 确定 学生回答W=UIt 比较A、B两灯,说明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做功多少不同。比较A、C两灯,说明在通电时间不同的情况下,电流做功多少相同 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 先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用比较法,引出电流做功快慢的问题。 Flash演示电流做功快慢,肯定学生的答案 明确概念 1.明确概念: 电功率: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量符号:P 提问:电流做功快慢怎样来比较呢? 回顾力学中的知识完成导学稿第2题,回答3个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3.比较电流做功快慢的方法?
公式: 再根据:W=UIT, 进行公式推导。 和力学中的功率概念相似 1.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时间比做功多少,做功相同比比时间长短 3.相同时间比电流做功多少,电流做功相同比时间长短 学生回答: W—电功;单位:焦耳(J) t—时间;单位:秒(s) P—电功率;单位:瓦特(W)或(J/S) 两套单位 学生推导:P=UI 用类比法引出比较电流做功快慢的方法,从而引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率公式与功率公式相同,所以这部分知识可以速度加快一些,让学生自己回答 公式应用 1、课本例题,学生完成导学稿第三题 2、讲评 简单介绍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学生利用两个公式进行解题。 让两个学生上黑板进行计算。 上节课已经学过额定电压,对额定功率的了解比较容易 避免向学生强硬的灌输物理知识,让学生能通过自身感受和训练,掌握方法 设计实验 1.提问:还记得“欧姆定律”中怎样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吗?你们知道怎样来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吗? 2.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3.展示电路图和实物图 4.明确实验的注意点:开关、变阻器 在连接时的注意点 学生回答:测小灯泡的电阻需要测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根据公式P=UI,也需要测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 实验器材和连接方法和测电阻完全相同 由于电路连接和测电阻完全相同,所以实验注意点可以由学生来讲 由于这个实验和测电阻的实验,连接方法相同,所以在实验的注意点、需要测量的值等可以由学生来讲,并要充分肯定学生前面学的很好,要鼓励他们肯定能在前面的基础上做好这个实验 进行实验 和收集证据 教师明确实验步骤 1.按照电路图连接好实验电路 2.在闭合开关S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放置在使其电阻值最大位置的一端; 3.闭合开关S后,用flash演示引导学生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先后使电压表的示数小于、等于和略大于小电灯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小电灯规格 电压表示数 电流表示数 小电灯的亮度 小电灯的功率 额定电压2.5V
学生观看老师的演示,并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填写数据。 得出结论 学生分小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完成探究报告。 请做完的小组展示数据,说出结论,其他小组注意观察,看有无不规范处? 小电灯的额定功率为_____。 当U实>U额时,P实____(大于∕等于∕小于)P额; 当U实=U额时,P实____(大于∕等于∕小于)P额; 当U实<U额时,P实____(大于∕等于∕小于)P额。 在实验过程中,渗透交流与评估。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评估能力。 评价与思考 1.一位同学连接好电路,在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试分析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2.另一位同学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小电灯特别亮。这说明他在闭合开关前没有: 1.小电灯断路或电流表电压表位置接反 2.没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放置在使其电阻最大的一端。 通过学生自己实验,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有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例题] 仔细观察右图中白炽灯上的铭牌,它所标的“PZ 220-100W”的含义是什么?它的额定电流多大?(额定电流是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的电流) 解:“PZ”表示该灯为普通白炽照明灯,“220”表示该灯的额定电压为220V, “100”表示它的额定功率为100W。 I额=P额/ U额=100W/ 220V≈ 0.45A 应用知识,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体现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对学生学习活动做个反馈。 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稿剩下的习题 复习巩固 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15.2电功率 1、定义: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物理量符号:P 单位:瓦特(W) 3、公式:P=W/t,P=UI
十、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发现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让学生经历科学家一样的历程,这必须由老师逐步引导,这种引导应有梯度,注意问题的层次要落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学习才能顺利和自然。本课的探究,着重应在用比较法和类比法学习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实验的设计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 2008-12-10 <<工作动态分析>>树人中学教学路欢学习者的文章电功率教学设计。 孙波老师张泽小学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和对以往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回顾,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 3、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预伏“转化” 学生讲故事“曹冲称象” 二、观察比较,感知“转化” 谈话:为了喜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贝贝和晶晶开始了学习剪纸,他们想把中国的剪纸艺术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但是他们俩为了比较谁的剪纸面积更大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出示第一组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接着出示第二组图片,教师: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你能直接告诉我吗? 1、引导猜测:那请你猜猜看,这两幅图的面积谁大谁小?你觉得这两幅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猜测)你会想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吗?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 3、交流反馈验证情况。 学生口述过程,教师配以课件演示。 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4、课件再次演示“转化”过程。 师边演示,边共同叙述转化过程: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第一幅图转化成了长方形;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第二幅图转化成了长方形;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所以两幅图的面积就相等。 5、小结转化方法 追问:在两副图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什么没有发生变化?(面积)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我们把两幅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面积不变的长方形后来比较大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转化)板书课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两幅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呢?(这样更容易比较大小)引导学生回答:转化可以化繁为简(板书)。 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1、教师: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开动脑子回忆一下吗?把你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那个小组回忆出的最多。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倒的过程,并课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学这些新知识的时候有个共同点是什么呢?引导得出:通过转化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板书:化新为旧 谈话: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灵活运用吗? 四、解决问题,运用“转化”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一练1 2、练习十四 第2题 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3、练习十四 第3题 4、回顾小结。 谈话:通过平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的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像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次 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出示题目:计算1/2+1/4 +1/8 +1/16 。 (1)提问: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求它们的和?(通分) (2)学生计算。 (3)引导:通分感觉很麻烦。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 出示图形,师点拨: ①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 ②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看作是单位里去掉白色部分。课件显示:1- 1/16=15/16 (4)延伸:如果给这道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 ,和是多少?再加1/64 呢?如果这样加下去,一直加到1/1024 呢? (5)小结: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 5、练习十四 第1题 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提问: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愿意运用转化的策略吗?为什么?(回顾板书) 小结: 转化可以化繁为简,化新为旧,在我们解决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一般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成熟悉的、已经学过的问题,(完成板书?--!),把未知的转化问已知的。“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换个角度想问题;生活中,也常常需要换个角度想问题。 小故事: 从前,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二女儿嫁给洗衣作坊老板。于是,老太太成天忧心忡忡,每逢下雨天,她担心洗衣坊的衣服凉不干;天晴时,又担心雨伞卖不出去。日子过得非常忧郁。 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天晴时,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都有好消息呀!” 这位老太太一想,立刻笑逐颜开了。 说明:所以,有些时候,换个角度去想问题,我们会发现真的很不一样!其实自己的快乐与否,重在心态。只要你是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无论任何的事情,都会是快乐的!希望大家在数学中灵活地转化,在生活中快乐地转化! <<工作动态分析>>孙波老师张泽小学教师的文章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