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料[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什么是声音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Ø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Ø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2.过程与方法Ø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Ø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Ø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Ø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Ø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 重点和难点声音发生的条件是这一节的重点。声波是一个难懂的概念,可通过与水波的类比以及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三 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教材中图3-1-1、图3-1-2是让学生知道声是携带能量的,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比如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可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并考虑这样的问题: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由此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与振动的关系。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学生通过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和直接触摸感受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教材中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可提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教材中安排了“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实验过程中可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是为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4)声速可以通过以下现象向学生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5)人耳的听声能力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在“乐音的三个特征”一节中对频率再做更多的了解。另外,有必要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二)实验设计与材料准备1.实验材料准备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等。学生需准备刻度尺、橡皮筋、硬纸片等。2.实验设计(1)振动可在空气中传播如图3-1-1,人对着筒的开口处大声说话,或敲击音叉,由于空气的振动,引起薄膜振动,可以看见小球不断敲击薄膜。说明振动可在空气中传播。(2)在操作教材第31页演示真空手机声实验时,把手机放入接有电动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要注意密封情况,同时要用减震材料如软绳、橡皮垫等把手机与瓶壁、底座隔开,防止从瓶壁、底座传声。如果学校没有真空罩实验仪,可做如下实验,体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规律。实验器材如下:带有橡皮塞的烧瓶一个,系细铁丝的小铃铛一个。实验方法:把细铁丝的上端穿出橡皮塞,在衔接处涂上真空脂进行密封。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晃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卸下橡皮塞,向烧瓶内倒入少许水,给烧瓶加热,直到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水蒸气凝结,瓶中气体稀薄,再摇晃烧瓶听小铃铛的响声,比较两次铃声的变化,可以体会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规律。 四、发展空间(一)“家庭实验室”指导这个实验也可利用可乐瓶进行制作,做法是:去掉可乐瓶的瓶底,在开口处蒙上塑料薄膜,并扎紧,瓶口对准蜡烛的火焰,敲击塑料薄膜,由于塑料薄膜的振动,压缩空气。靠空气的压擠,可将蜡烛火焰吹灭。(二)“自我评价”参考答案1.850 m 五、教学资源(一)课件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2.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二)教学视频1.声具有能量(参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三)参考资料1.声学的发展简史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工作主要在音乐方面。《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令伶伦取竹作律,增损长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管(笛、箫)加长三分之一或减短三分之一,这样听起来都很和谐,这是最早的声学定律。传说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自然律,只不过是用弦作基础。古代对声本质的认识与今天的声学理论很接近。在东西方,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运动产生的,在空气中以某种方式传到人耳,引起人的听觉。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几乎同时代所有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对研究物体的振动和声的产生原理作过贡献。声的传播问题很早就受到了注意,早在2000年前,中国和西方就都有人把声的传播与水面波纹相类比。1635年就有人用远地枪声测声速,以后方法又不断改进。1738年,巴黎科学院的科学家利用炮声进行测量,得到0℃时空气声速为332m/s。1827年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和法国数学家斯特姆在日内瓦湖进行实验,得到声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435m/s,这在当时“声学仪器”只有停表和人耳的情况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强约为10-12W/m2,在1 000Hz时相应的空气质点振动位移约是10-11m,可见人耳对声的接收本领确实惊人。19世纪中就有不少人耳解剖的工作和对人耳功能的探讨,1843年发现著名的电路定律的欧姆提出,人耳可把复杂的声音分解成谐波分量,并按分音大小判断音色的理论。在欧姆声学理论的启发下,人们开展了听觉的声学研究(以后称为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最有名的是亥姆霍兹的《音的感知》。至今完整的听觉理论还未能形成,目前人们对声刺激通过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过程有所了解,但这过程以后大脑皮层如何进行分析、处理、判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语言和听觉范围内,理论的研究已导致了很多医疗设备的产生,如装在耳道内的助听器、人工喉、语言合成器、人工耳蜗等。在封闭空间(如房间、教室、礼堂、剧院等)里面听语言、音乐,效果有的很好,有的很不好,这引起今天所谓建筑声学或室内音质的研究。但直到1900年赛宾得到他的混响公式,才使建筑声学成为真正的科学。1877年,瑞利( )出版了两卷《声学原理》,书中集19世纪及以前两三百年的大量声学研究成果之大成,开创了现代声学的先河。至今,特别是在理论分析工作中,还常引用这两卷巨著。他开始讨论的电话理论,目前已发展为电声学。20世纪,由于电子学的发展,使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仪器设备,可以产生接收和利用任何频率、任何波形、几乎任何强度的声波,已使声学研究的范围远非昔日可比。现代声学中最初发展的分支就是建筑声学和电声学以及相应的电声测量。以后,随着频率范围的扩展,又发展了超声学和次声学;由于手段的改善,进一步研究听觉,发展了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由于对语言和通信广播的研究,发展了语言声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把超声广泛地用到水下探测,促使水声学得到很大的发展。20世纪初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世界由于工业、交通等事业的巨大发展,出现了噪声环境污染问题,而促进了噪声、噪声控制、机械振动和冲击研究的发展。高速大功率机械应用日益广泛,非线性声学受到普遍重视。此外还有音乐声学、生物声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声学体系。 2. 我国古代的声学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根据对现存的有关古书及文物的考证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关声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制造、使用乐器开始的.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我国已能制造石磬(音qing)和成套的铜铙(音n60)等乐器.经过对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后期铜铙的研究,可以推测当时已具有现代十二音律中的九律,并已有了五度谐音的概念. 根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在西周后期(公元前11世纪)已用各种质料制作乐器,提出所谓“八音”,即土曰埙 匏曰笙 皮白鼓 竹曰管丝曰弦 石曰磬 金曰钟 木曰祝 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乐钟最早的国家.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乐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战国时代曾侯乙编钟,附有钟架、配件,精美罕见.墓葬时间为公元前433年.全部3层,64件,总重超过2 500kg.这套编钟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可以演奏出完整无缺的半音阶. 公元前4—3世纪间成书的《墨经》中有大量的有关声学方面的记载.其中有一段关于利用挖地井埋缸听测地声的记录.这种方法,现代仍在使用. 我国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约2~99)在《论衡》中曾有关于喉舌鼓动空气而发声的叙述.到了明朝,著名学者宋应星明确提出声波的概念.他在《论气·气声篇》中指出“气体浑沦之物……冲之有声焉,飞矢是也;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 明朝朱载墒(1536~1614)发明了音律中的十二平均律.他的《律学新说》发表于1584年,比欧洲最早提出十二平均律的梅尔生早52年.朱载□在计算时,小数点后精确到第25位.他的工作受到德国杰出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高度评价.可惜,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朱的十二平均律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被扼杀了.在我国,一些古建筑中还有一些巧妙地利用声音反射、共鸣特性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圆丘.此外还有山西永济县的莺莺塔. (王德昭、应崇福、李启虎、张家禄)3.人是怎么发声的人的发声系统如图3-1-2所示。人的声带就像琴弦,在说话或唱歌时,人迫使空气从肺向上通过喉部,喉有两块折叠的组织叫声带,这些受到挤压的空气冲过声带并使之产生振动,当声带合拢时,中间的空气被压缩;声带分开时,中间的空气又变稀薄。使空气产生了疏部和密部,就像鼓面振动使空气产生疏部和密部一样,这一空气的振动通过口腔向外传播,是就发出了声音。 4.人耳耳朵是人体结构中非常精致的一部分,因为有了耳朵,我们才听到了声音。除了听声以外,耳朵还是身体的一个平衡器。耳朵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声道。耳廓像个喇叭,可以把声音集中到外耳声道,再传到鼓膜,激发鼓膜振动。鼓膜是一张仅有十分之一毫米厚的薄膜。中耳内有三块听骨,这三块骨头连接鼓膜和耳蜗并起杠杆作用,可以使鼓膜上的微小振动放大10~18倍传入内耳。内耳由三条可控制身体平衡的半规管和声音的最后接收器——耳蜗。耳蜗是一个螺旋管,长约35毫米,形如蜗牛壳,其内充满透明的液体,液体中有一簇细纤毛,纤毛底部是大量感觉灵敏的毛细胞,并与脑神经细胞相连。由外耳接收的声波,撞击耳膜,耳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使耳蜗里的液体出现液波。液波推动纤毛,像风吹杨柳那样。纤毛的拂动使相应的毛细胞产生易被大脑识别为声音的电信号。大脑把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使人们能区分几十万种声音,并知晓声音所表达的意思,随之产生相应反应,这就是人听到声音的基本原理。内耳的半规管内同样有液体和浸在液体中的纤毛。当人头晃动时,液体便会晃动,纤毛也随之摆动,与纤毛相连的神经细胞会通知大脑来保持身体平衡。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贝凯西(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听觉,依靠他高超的动手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发现了关于耳蜗工作的物理机理,揭开了人耳接收声音的秘密,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到目前为止,听觉的问题还不能说完全解决了,还要靠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声音是如此奇妙,失去听觉,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小心呵护你的耳朵,关爱你的听觉健康吧! 4.声速声速取决于介质的弹性、密度和温度。由于声波是声源的振动通过介质进行的传播,因此声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粒子在受到声源振动的扰动后弹回的快慢。如果一种介质弹性很好,它的粒子很容易恢复原状,声波在这种介质中就传播得快。一般来说固体材料比液体或气体的弹性好,因此声波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而气体弹性较差,因而是声的不良传播媒介。声速还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在同种物质的不同形态中声速是不同的,密度较大的介质中传播较慢。在给定的介质中,声在较低的温度下传播的较慢,在较高的温度下,传播的较快。这是因为温度越低,介质粒子运动越缓慢。因此粒子恢复原状也就越慢。声传播速度也就越小。在20℃空气中声速约为340m/s,在0℃约为331m/s。从理论上得出空气中的声波的传输速度为V= , 式中γ是空气的比热容,M是空气的摩尔质量,T是空气的热力学温度。(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什么是声音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5 (C) 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 Teaching goals: 1.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 2. Target language : Are you going to the party ? Yes , I am . I’m going to wear my jeans . If you do ,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 You should wear your cool pants . 3. 掌握现在进行时态表示将来(Present progressive as future ). 4. 学习条件状语从句: if + will . 5. 进一步了解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 6. 学习谈论因果关系. 7. 做出决定是否做某事.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 1. 学习运用be going to 和will构成的一般将来时。 2.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Teaching aids : teaching cards , a tape recorder . Period 1 Teaching contents:SectionA 1a,1b,1c,2a,2b,2c,grammar focus .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Draw two pictures on the Bb ,in the first picture a boy is getting up late ,and in the second picture the boy can’t catch the early bus .Then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with Ss and write down the sentence “If you get up late , you will not catch the early bus .”Read the sentences ,Ss repeat . Repeat with other sets of pictures . Step 2 Pre-task SB Page 34 , 1a . 1. Point out the pictures and ask Ss to tell what they see . 2.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statements and responses . 3. Have Ss match the statements and responses on their own . 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34 , 1b . 1. Play the tape and get Ss to check their answers to activity 1a . 2. Talk about the answers together . SB Page 34 , 1c . 1. Ask two Ss to read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in activity 1c. 2. In pairs , get Ss to talk about what happened in the pictures . 3. Ask some pair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 SB Page 35 , 2a & 2b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Make sure the students know what to do . 2. Play the recording .Ss 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 3. Correct the answers . Step 4 Post-task SB Page 35 , 2c . 1.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dialogue . 2. In pairs ,get the students to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Andrea and her friend . 3. Ask a few pairs of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conversations for the class . Step 5 Grammar Focus SB Page 35 , Grammar Focus . 1. Review the grammar focus .Ask Ss to say the statements and responses . 2. Ask Ss to work in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write down as many sentences like those in the grammar focus as they can. 3. Ask some groups to share their sentences with the class . Homework : Have Ss write their sentences on their exercise books. 教学后记: Period 2 Teaching contents: SectionA 3a,3b,4,SectionB 1,2a,2b,2c.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g in Ask som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if . Step 2 Pre-task SB Page 36 , 3a . 1. First ,let Ss read the notice from the principal . 2.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saying bland when come to a blank line . 3. Get Ss read the notice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 4. Correct the answers . 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36 , 3b . 1.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out the sample dialogue and the words in the box . 2. In pairs , let Ss have a conversation about the rules . 3. Get some pairs to say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 SB Page 36 , Part 4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ask Ss to complete the work in pairs . 2. Ask a few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conversations . Step 4 Post-task SB Page 37 , Part 1 . Ask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work on their own .Then do a quick check to see which things are most important to students in the class . SB Page 37 , 2a & 2b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lay the recording . 2. Ss 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 3. Correct the answers . SB Page 37 , 2c . In pairs , get Ss to role play a convers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in activity 2b . Homework: Have Ss write their conversations on their exercise books. 教学后记: Period 3 Teaching contents :SectionB 3a , 3b , 3c , 4 , selfcheck . Teaching procedures : Step 1 Leading in Check the homework .Ask a few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 to the class . Step 2 Pre-task SB Page 38 , 3a . 1. Read the instruction and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first for the meaning . 2. Let Ss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complete the chart . 3. Check the answers . 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38 , 3b .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sk Ss to look back at activity 2a and 2b to get ideas for the letter . 2. Ask Ss to complete the letter on their own . 3.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ir completed letters to the class . SB Page 38 , 3c . 1. Ask two different students to read the two sets of sentences in the examples . 2. Have Ss write about their own plans . 3.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ad their sentences to the class . Step 4 Post-task SB Page 38 , Part 4.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then have a student read the example . 2. Ask the whole class to practice doing the exercise together . 3. Ask Ss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or five .Then let several groups to say their stories to the class . Step 5 Selfcheck SB Page 39 , Selfcheck Part 1 . 1. Ask 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on their own . 2. Check the answers . 3. Ask Ss to make their own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given . SB Page 39 , Selfcheck Part 2. Have Ss fill in the blanks on their own .Correct the answers . Step 6 Homework Have students write the sentences in Part 2 on their exercise books . 教学后记: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人教新目标八下教案Unit 5 (C)教育资源 王跃飞老师陶城实小教师:《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郭爱芬 教材简解: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寓环保知识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说理形象通俗,语言富有情趣,适于朗读、复述训练。词汇丰富,段落结构完整,在让学生理解、积累方面指导恰当,学生会受益匪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到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并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3、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课文的语言和句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化、活用课文语言,培养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真朗读,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森林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能力归根结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主体的实践活动——对话、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提高的。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心放在创设综合化、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上,踏踏实实地帮助学生做到以下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宗旨,让学生动笔、动情、动嘴、动脑,愉快地学习。 设计思路: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此基础上,本课时我以美好的心愿入手,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小云雀和他妈妈到过的地方,然后细细品读,从中感受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设计了填空和实践这两项作业,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他们就是——(出示云雀图,生说),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说,师板书: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2、课文的哪一小节写了云雀的这个心愿?(生答) 3、(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生齐读这段话。 二、整体感知。 过渡: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云雀和他的妈妈一起去旅行吧!它们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划出来。(指名说) (板书:沙漠 大河 森林) 三、细读课文,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一)探究森林的重要性:防风固沙。(第2~4自然段) 过渡:小云雀跟随它妈妈首先来到了沙漠,它们看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它们看到的景象的语句。(自由读) 1、它们飞呀飞,来到了沙漠的上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板书:黄沙漫天)“漫天飞舞”是什么样子,你见到过吗?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这黄沙漫天的情景呢?(课件出示沙漠的图片)谁能把沙漠黄沙漫天飞舞的景象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呢? 2、看到这么大的风沙,你想说什么?(这里的风沙真是太讨厌了……) 3、小云雀跟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带着埋怨的语气来读读它的话。(有感情地朗读) 4、这些风沙真的很可恶!但同学们知道吗?这里原来并不是沙漠,而是茂盛的森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指名说) 5、小云雀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非常……(心疼)你能心疼地读一读吗? 6、失去了森林想不到会有这么大变化,可见,森林具有什么作用呢?(板书:防风固沙) 7、因为森林能够防风固沙,减轻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所以说森林……(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8、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2~4小节来读一下,体会森林的重要性。 (二)探究森林的重要性:蓄水。(第5~10自然段) 过渡: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它除了能够阻挡风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10小节。 1、这部分中告诉我们森林还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蓄水) 2、课文是怎么来把森林蓄水的作用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请一个同学来把第10小节读一下。(在这一小节中,第一句话是一个总起句,最后一句是一个反问句,谁能把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呢?所以这个话在最后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由此可见这个自然段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叙述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作者在分开叙述森林的作用时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同学们可以快速地看一下这个部分。(由上而下的顺序)作者先写了( ),接着写了( ),最后写了( ),写得多有条理啊!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一样合理地安排结构和顺序,这样才能让读者看得清楚、明白。 3、我们知道水库是用来蓄水的,森林也能蓄水,所以云雀妈妈把森林说成“森林水库”。要是把森林砍光了,森林水库就没有了,那将会是怎样的场面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的第5小节,思考一下哪个词语写出了河水的样子,哪个词语写出河水的声音?(指名说) 是啊,要想把一个事物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就得抓住它的特点来作具体的描写,这里作者就抓住了河水的样子、声音表现出了河水(无法阻挡、泛滥成灾)的场面。这样肆虐的河水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板书:泛滥成灾) 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呢?下面我们读读这一小节,感受一下森林的重要性。 (三)探究森林的重要性:调节气温。(第11~13自然段) 过渡:小云雀和妈妈飞过了沙漠,飞过了大河,接着又飞呀飞,真是又累又热,就飞回家休息去了! 1、一回到家,小云雀不仅感叹道: 。(板书:太凉快了) 2、谁来学着小云雀的样子感叹一下?(指名读) 3、为什么小云雀的家会这么凉快呢?我们一起读读云雀妈妈的话吧。 4、听了云雀妈妈的一席话,你们明白了吗?你们说,森林像不像空调器?可见,森林还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调节气温) 5、因为小云雀的家在森林里,森林能象空调一样调节气温,所以小云雀的家可以说是冬暖夏凉,这再次说明了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6、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11~13小节,再次感受森林的重要性吧! 三、总结、延伸 1、小云雀和她妈妈经历了漫天飞舞的沙漠,感受了凶猛的洪水,又回到了舒适的家。小云雀一边听着妈妈的话,一边发自肺腑地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引读)这不仅是小云雀的心愿,云雀妈妈的心愿,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2、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为绿化祖国,美化校园做些什么呢? 3、(出示)“森林需要人类的呵护,我们要珍惜她,抚育她健康生长。”同学们想不想也设计这样的广告语呢?请各小组分工合作,设计一份绿化方面的公益广告语,可以配上图画,比比哪组作品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小组合作设计) 4、展示作品,汇报广告语及设计意图 5、小结: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就是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四、作业 1、填空 本文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外面飞行时看到的和听到的,告诉我们,森林能 ,能 ,能 。说明了 。也表达了小云雀和妈妈 的心愿。 2、设计一条环境保护的公益用语。 五、板书: 10、云雀的心愿——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沙漠 黄沙漫天 防风固沙 大河 泛滥成灾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蓄水 森林 太凉快了 调节气温 <<工作动态分析>>王跃飞老师陶城实小教师的文章《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阳羡小学教学戴金霞学习者:[图文]9青蛙看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吸、级、渴”。 3、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读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3个生字。 2、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出示: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穿黑衣,长大披绿袍。)老师读,你猜猜,它是谁?(板书:青蛙) 2、(出示大海图)看看,这是什么?大海怎么样?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吗?(指名说后出示一些词语)跟老师读一读。 你们喜欢大海吗?这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也想去看看大海呢。(板书:看海)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齐读课题)——指导读好课题。愿望再强烈些,再读一遍。 4、过渡: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自己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快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老师最喜欢大家自己读自己的。 2、我看到二(3)班的孩子个个都挺爱读书,真是好样的。读得这么认真,生字词语肯定会了吧?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自己先拼读一下。 (2)竖开火车领读生字词语。先读生字,再读词语。 着重指导前鼻音和后鼻音的朗读。 “哪”多音字,在这儿读轻声。 (3)现在老师要把这些词语变一变(出示没拼音的打乱顺序的词语),拼音没了,会读吗? 横着开火车读一遍,并进行随机指导。 ①苍鹰:(看图)是鹰的一种,但不是平常说的老鹰,也不是夏天见到的苍蝇。你看,它的身体很大,暗褐色,上嘴弯曲,爪子尖锐,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以小鸟、野兔为食,非常凶猛。 你能给“苍”再组个词吗?(苍天、苍老、苍白、上苍、苍松、苍翠、苍茫、苍蝇、白发苍苍) ②善跑:什么意思?(善于跑步,跑得很快。)哪些动物有四条善跑的长腿?(出示马、猎豹、鹿、藏羚羊图) 老师送你几个带“善”字的成语,(出示:能歌善舞、能言善辩、多谋善断、多愁善感)跟老师读读。 请你再读读这个词。齐读。 ③吸气:你来做做这个动作,要用鼻子或嘴巴把气吸进去。 ④一级台阶:上学期我们还学过“极”,这三个字字形差不多,你能分辨清楚吗?(出示选字填空)指名说,有错时再指导。齐读。 (5)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3、你们认字的本领真强,一会儿就把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真了不起。词语关顺利通过,祝贺大家!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我们还要来攻句子关。 (1)出示三句话: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天哪,这么高的山! 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 自己先练练,体会一下该怎么读。 指名读,相机指导: 第一句:(看图)“喏”是苍鹰在指着前面那座山,读时想做个怎样的动作?就你来读?第一组读。 第二句:这句谁来读?轻声音读得真准,感叹号也读好了,真厉害。第二组读。 第三句:(看图)小青蛙以前从没见过大海,现在终于看到了,多高兴啊!你来读。第三四组读。 (2)出示两个问句: 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 这两句最后都有个什么标点? 第一句:第一句还是个长句子,读长句子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出示停顿标记)谁来读? 第二句:这句谁来读?苍鹰说得多肯定呀!再指名读。 男女生分句读。 4、词语关、句子关都顺利闯过,我想,现在读课文肯定难不倒你们了。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老师请这列小火车倒着开,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请大家捧好书,挺好胸,读的同学放开声音,听的小朋友当好小评委,听听有没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知道会听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 5、我们已经把书读了好几遍,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出示填空:一只长期生活在 的青蛙,很想 ,在 的指点下,跟着 地跳,最后终于 。)指名说。 6、今天,我们读准了生字词语,读通了课文,还知道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就是读书的收获,读书快乐吗? 三、指导写字 今天,我们还要学3个生字。 1、出示:吸 级 喝 2、这三个字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我们先学“吸”和“级”。 右边第三笔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教师示范,学生书空说笔顺,动手又洞口,才会记得牢。 学生摆好写字姿势,描1,写1。 4、喝:怎么记? “渴”换偏旁。编句儿歌记住两字。喝水要用口,口渴了要找水。 要写好这个字,还要看清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哪些笔画在横竖中线上? 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学生描1,写1。 5、三个字再写2遍。 四、作业 回去以后把这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青蛙看海 吸 级 喝 <<工作动态分析>>阳羡小学教学戴金霞学习者的文章[图文]9青蛙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