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双妍: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教学案例反思。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组合和呈现方式时,特别突出了“学习主题”设计的思路。我在学习《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第三、四、五章后,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一、问题的提出: 三年级时我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上教研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燕子飞倦了的情景,我让学生模拟当时燕子来演一演。当时我安排了许多学生来表演各种状态下的燕子。同学们有的排队“扇动翅膀“,有的趴在桌子上表现教材中的”燕子停止了呼吸,有的表演“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有的表演”燕子展翅起飞了。同学们的动作都很优美,表演都很投入。当时我看到了有几只“小燕子”正满脸微笑的表演。我就提醒他们,当时“小燕子”已经很累了,你们不能笑。现在回想起来带着笑脸的“小燕子”怎么会体验到燕子飞过茫茫大海所会出的艰辛呢。在强调“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安排让学生来模拟,但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去,去品读课文语言,去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因此效果总是不佳。 二、启发 今年4月有幸去杭州观摩了一堂由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上的课感触很深。 这是一堂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 《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在这样基础引导下,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下“再见了,亲人!”达到了教学的高潮,也就自然而然的走进了文本。 三、体会中进行实践: (一)教学中关注人文,拓展延伸《嘱咐》这是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从中受到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渗透人文内涵,我采取以下方法: 1、请同学门猜一猜,老师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会想到什么?(母亲)这时教师可谈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2、学生齐背孟郊的的《游子吟》。教师简述:孟郊只选择了他远行之前母亲给他密密的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3、教师简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你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感受到母亲对你那种无微不至的爱,也许你认为母亲对你做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其实,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母亲对我们的爱。现在让我们想一想,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看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母爱的事呢? 4、学生讲述有关母爱的事例,从中受到感染。 5、结束语:同学们,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让我们轻轻的说一声:“妈妈,我爱你!”让我们大声的喊一声:“妈妈,我爱你!” (二)例二、教学《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教师:假若今天我们乘坐时空快车回到了1954年的4月5日,来到当时的德国多特蒙德体育馆,以一名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的身份去向全世界的球迷现场解说这场举世瞩目的由中国容国团与匈牙利老将西多的比赛,你会如何解说? 于是课文内容便成了学生练说解说词与发挥才能的素材,之后借用“体育记者”对容国团的采访,完成了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熏陶,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内化课文后的激情展现。(容国团刚刚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走下场)按常规教法,在学了课文后,我们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想容国团在胜了比赛后会怎么想,怎么说?这并不足奇,也在情理之中。但假若换成文中情境里的学习,就活化了训练,学生收获的是不是更多? 四、反思:1、教师对课文不能浮光掠影地“潇洒走一回”,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认真揣摩,默读-----思考----想像---朗读。在教学法中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有梯度地安排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从模仿表达到自主表达,创造出于课文、源于生活的形象,体验语言表达的效果,深化美的感受。2、在亲身经历中体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3、在自主抒发中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的快乐,唤醒蕴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怎样就怎样表达,”多放少收,从而培养学生勤于动笔、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同时,教师应注意在阅读教学、习作交流评改中适时适度地渗透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指导,力争使高年级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方式,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让学生初步学会整体把握写作过程,逐步形成“想表达就能表达”的自如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丰富联想和想象活用表达方式,逐步形成有个性、有特色、有创意的表达方式。为了让学生在丰富体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逐步学会有创意地表达,努力实施了三个实验策略:以生活为课堂,以文化为食粮,丰富人生体验;以自由表达为突破口,以有效指导为促进点,改进教学方式;以赏析为主,以自改为主,加强评改激励。这三个策略取得了较好成效。<教研工作>郑双妍老师作品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老师张琴娣教师:天天都有好心情。天天都有好心情 宜兴市西渚小学 张琴娣 【活动理念】 良好、积极的情绪,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内驱力。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独立活动等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能心情愉快、乐观向上、精神饱满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压力过大,或师生关系紧张,犯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矛盾和误解,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悲伤、气恼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及时消除这些消极情绪是维护学生健康情绪的有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教育活动应当做到:不断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增强愉快的情绪,让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的办法,主动改善不良情绪,逐步形成良好的心境。 【活动目标】 1、体会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 2、在对待事情时学会用正确的情绪处理问题。 3、掌握一些简单的调节情绪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情绪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播放《健康歌》)喜欢这首歌吗?就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吧! 老师看到你们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就让我们把这份快乐珍藏在心中,让这个瞬间放大再放大……(老师板画:笑脸)让笑脸时刻伴随着我们,天天都有好心情。(板书:天天都有好心情) 可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天天都有个好心情呢?这可是有秘诀的,想知道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乘上“幸福列车”,去寻找快乐秘诀吧! 二、交流分享 体验感悟 (一)师:看,列车驶向哪里了?(出示:快乐家园)乐园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 有人说,如果把快乐与朋友分享,可以让一份快乐变成几份快乐。同学们,你有什么快乐要与朋友分享吗? (1)(投影)从你亲身的经历中,找出最开心的事情与同桌共享。 (2)同桌交流。 (3)你们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把老师也感染了,我迫切想分享你们的那份快乐。有谁愿意与我分享吗?指名交流。 师:听着同学们一件件开心事,我的心情也变得好起来了。哦,现在,我发现快乐的第一秘诀了,你们发现了吗?(出示:快乐与人共分享,天天都有好心情) (二)师: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遇到的并不都是春暖花开,也会有风雨雷电。看,现在我们的列车就进入了“烦恼屋”。(出示)这一件件不快乐的事,让我们的心情也不断发生变化。 1、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心情小游戏:你做我猜 请3-4名同学到我这儿来抽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一种心情,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表演,猜一猜,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 ①生气(愤怒) ②痛苦(伤心) ③着急 ④恐惧(害怕) ⑤困惑 2、确实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令人生气、苦恼、伤心等不愉快的事情,让我们的心情时好时坏。你愿意把心中的这些烦恼说出来,让朋友为你分担吗? (1)(投影)从你亲身的经历中,找出烦恼的事情向朋友倾诉。 (2)指名交流。 3、看来,大家的烦恼还真不少,那么,你觉得当你遇到这些烦恼,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影响吗? 学生讨论交流。体验坏心情带来的影响。 例如:心情不好时,什么事都不想干;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容易出错 ; 不爱理人;吃不进饭;睡不好觉;因为心情不好还闹了一场病…… 4、小结: 由此可见,这些不好的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所以,保持一份好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在这儿,老师想告诉大家快乐的第二秘诀——(出示:烦恼与人多倾诉,天天都有好心情)相机板书。 三、寻求妙方 解决实际 1、当然,心情天气表是自己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上。当遇到烦恼时,同学们肯定也有许多独特的调节心情的好方法。就让我们来当一回心理医生,为同学们提供更多调节心情的秘诀。 2、小组讨论方法,推出最有效的快乐秘诀。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相机板书。 4、教师点拨总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的快乐秘诀,我把大家刚才提出的快乐秘诀综合成以下几点:我们一起来看——(出示) 5、从大家刚才的表现中,老师很高兴地看到了我们班的同学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都能找到调节心情的好办法,尽量让自己时时都能保持好心情。可是,老师这儿有一位小朋友,最近却烦恼不断,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投影) ①双休日,妈妈总是叫丁丁学这学那,丁丁感觉压力很大,没有了自由—— ②爸爸本来说好这个星期天要带丁丁出去玩,可又没兑现,真没劲—— ③丁丁考试考砸了—— 四、课堂小结 深化主题 今天很高兴与同学们聊了如何保持好心情这个话题,从同学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调节心情的秘方,此时我的心情很愉快,你们呢? 下面,让我们站起来,一起大声地、满怀激情地朗读一段誓词:(投影) 我有远大的理想, 我决不放弃! 我将勤奋学习, 我百折不挠! 我自信! 我自强! 我乐观! 现在,我们的幸福列车满载着快乐的秘诀,即将到站了。让我们一起放飞歌声,结束这趟快乐的旅行吧!(齐唱《幸福拍手歌》) 最后,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天天都有好心情。 <<工作动态分析>>小学老师张琴娣教师的文章天天都有好心情。 教学资料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2 查看完整的教案请打开后面WORD文档链接-> 《陈奂生上城》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点: ①了解高晓声其人其作; ②分析把握陈奂生形象,进而领悟这一典型所负载的主题意义; ③学习借鉴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点:培养学生对小说主题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点:体味农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应有态度和真切情感。 教学设想 1.本课为课内自读课文,可用1课时完成教学;为使本课教学高效有序地推进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印发若干预习思考题给学生,使其充分做好预习感知工作,为本课教学作一个良好的铺垫。(预习思考题见“整体感知”部分之“问题设计”) 2.既是自读课文,则应当有别于教读课文,要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故此,课堂教学主体部分宜采用设疑激趣——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点拨补正的师生探究式互动四步法教学模式。 3.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将重点难点落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意义的领悟及心理描写技法的分析借鉴上。 4.鉴于学生对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不甚了然,故教师课前应印发一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社会变革情况的背景知识及作家本人的创作说明。 5.教学思路上,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择情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渗透重点难点,最后再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意义与主要艺术特色。 6.作家作品知识这一块课前邀请一学生收集整理概括有关资料,教师可适当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7.媒体辅助:①powerpoint辅助课件②实物投影仪
附:师生互动设计表: (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2教育资源 教学资料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2、教学重点: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3、教学难点: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讨论】可以加水【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作业】课本172页1、2、3【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教后小结】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设疑】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交流】条件:1、相同温度2、相同的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教师讲述】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学生阅读】课本168 页溶解度的定义【讨论】谈谈对溶解度的认识【教师讲述】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活动与探究】根据下表绘制溶解度曲线温度/。C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讨论】溶解度曲线有何用途?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用途: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说明】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的意义:1、在曲线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在对应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2、在某物质的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与固体共同存在;(注意区分溶质质量的范围)3、在某物质的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均为不饱和溶液;4、溶解度曲线的走向代表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注意】不是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初中只有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的走向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练习】1、在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克;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克;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时对应的温度为 ℃;3、在10℃时,比较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铵三者的溶解度大小;那么在70℃时又是如何?4、在 ℃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在 ℃时,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在 ℃时,硝酸钾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作业】课本173页4、5【板书】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一、溶解度二、溶解度曲线的用途: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 结晶【活动与探究1】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现象】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活动与探究2】在沸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然后降温【现象】有固体析出【教师讲述】像上述实验中那样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常见的有蒸发溶剂结晶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结晶法:适用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晶体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先制得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后将其降温则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提纯。【演示实验】演示从60℃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量,验证上述两种方法。【总结】结晶法适用的范围: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介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先将制得的不饱和溶液高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使得它变为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分离。 【练习】课本173页第7、8题【小结】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的实验步骤:加热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洗涤晾干【作业】课本173页第6题【板书】结晶的方法1、蒸发溶剂结晶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教后小结】(教案和教学设计)课件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育资源
|